..续本文上一页舍离。
因此,不仅要远离恶法,也不能执着于善法上;如此,才能超越相对的世间法,进一步契悟实相之理。
达摩二入四行观(九)
三界不离我们这念心,
心中有瞋恚就是瞋火,
起了男女的欲爱就是欲火,
有了烦恼就是无明火,
种种烦恼火在心中焚烧着,
就使我们始终在三界当中轮回不已。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三界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因贪着财、色、名、食、睡,及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而在种种境界里苦恼不安。
无始以来,众生久居三界,在三界六道里轮回不停,时时遭遇刀兵、地震、水火……等灾难,这就如同身处火宅之中,顷刻难安。而三界不离我们这念心。心中有瞋恚就是瞋火,起了男女的欲爱就是欲火,有了烦恼就是无明火,种种烦恼火在心中焚烧着,就使我们始终在三界当中轮回不已。
所以,想出离三界,就要先将这一念心反转,时刻检讨反省,过去所起的贪、瞋、痴、欲爱,色爱等烦恼,从现在起不贪、不爱,舍离一切烦恼、执着,如此方能熄灭心中的无明火。
「万法唯心造」,因心中舍离了三界烦恼,故心外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得以出离。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
色身的存在,
就本质上而言,即是一种苦,
是经由现在的父母,以及过去的业缘和合,
所招感而成的幻有。
业果成熟了,即必须承受,
要如何才能转化此种定业?
必须从无所求做起。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
色身的存在,就本质上而言,即是一种苦,是经由现在的父母,以及过去的业缘和合,所招感而成的幻有。「有」就是欲有、业有,也就是有情感、有想、有念;三界诸有是由贪欲、瞋恚、痴爱心所形成的,有这些烦恼,就有了色身,此即是业报身。因是业报所生,于是会冷、会饿,必须要吃、住、穿,也会老、病、死,这就是一种定业。业果成熟了,即必须承受,故云:「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要如何才能转化此种定业?就必须从无所求做起;因无所求而心得正念、正定,契证三昧,如此,心即成为金刚三昧心,色身即成为金刚身,便能转定业,离开一切烦恼、苦厄。
无念、无所求的心境,就是「止想无求」。止想即是定,无所求的这一念清净心即是慧;定慧不二这一念心,就能够离苦得乐,就能契入清净法身。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一)
虽是无所求,
为了建设道场、普度众生,也不妨碍有所求;
虽然有所求,又归于无所求,
这念心始终安详自在,
求而无求、念而无念、行而无行,
方为真正的随顺菩提道行,
才是「无所求行」的真义。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修行人要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僧求、不做众生求。
不做佛求,即是了知当下这念心,且明白人人都有佛性,成佛非从外求。
不做法求,即是明了一切法从心所生,非由外得。
不做僧求,即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当下这念心清净、寂照即是,不从外求。
不做众生求,即是明白众生皆五蕴所成、四大假合,虚幻不实;只有当下这一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寂照一如,才是真实不虚的。度众生,不做度众生想,即是不做众生求。例如,释迦牟尼佛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未曾度化任一众生,就是不做众生求的最好的证明。
但虽是无所求,为了建设道场、普度众生,也不妨碍有所求;虽然有所求,又归于无所求,这念心始终安详自在,求而无求、念而无念、行而无行,方为真正的随顺菩提道行,才是「无所求行」的真义。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二)
性者,空也。
我们的本心本性,
不但要「空」,还要「净」,
净就是清净,
心中没有贪、瞋、痴、邪见,
即称「性净」。
「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性者,空也。我们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还要「净」,净就是清净,心中没有贪、瞋、痴、邪见,即称「性净」。
修行过程中,从外面的种种加行、戒行……等事相上用功;到最后,持戒无戒相可得,修行无能所可修,修善之后亦不生执着,此即是无为法、性净之理,为佛法中最高的理,也是真正的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菩提心、涅槃心、无为法中,无人我、是非、佛魔、凡圣……,无一切名相、形相,无一切染着,无此无彼;此即是实相,也就是佛心。
将此性净之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返观觉照,行住坐卧不离此心,就是「称法行」。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三)
心法中,
受、想、行、识,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
『受』就是感受,
有感受就有苦、乐,
而苦、乐是一种虚妄不实的相对境界;
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
「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众生本来即是空性,无一众生可得;如果执着有众生可度,就落入有为法、生灭法,与性净之理不相应。性净之理是无众生相、一法不立的,如果执着众生相,这念心就有了染污、尘垢。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毛发、指甲、筋骨,属于地大;血液、便屎、口水,属于水大;出入息属于风大;热量属于火大。如此一经分析归纳,即知色身是虚妄不实的假相,没有一个主宰及主体性的存在。
心法中,受、想、行、识,也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受』就是感受,有感受就有苦、乐,而苦、乐是一种相对的境界;甲认为是苦的,乙却认为是乐;乙认为是乐的,甲却认为是苦。例如,抽烟对甲而言,是件很快乐的事,但乙闻到烟味却头昏眼花。故知苦、乐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是虚妄不实的相对境界。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有智慧的人,若能了解这些道理,而且深具信心,就应该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称量依循此性净之理,观照身心、用功行持。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四)
为了使性净之理时时刻刻现前,
须磨练自己,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
甚至为了众生,生命也可以布施。
如此,
悭贪的习气舍离,
性净之理自然现前。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
『法体』即是性净之理。法体无悭贪,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生命、财产都应当行檀舍施。
『檀舍施』,即是六波罗密中的布施波罗密。释迦牟尼佛曾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其舍身命的地方。世尊心无悭贪,不仅是外在的财产,既使是自己的生命,只要是为了众生,一切都可以布施,这就是法体无悭的最好证明。佛法云:「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具足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没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长。
布施即是舍除悭贪,如果有悭贪的心,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能将心中的悭贪舍除。
其实,我们的色身、财产,皆非永恒不变的,然而,人们就是放不下,贪爱色身因而产生执着、悭贪,与性净之理无法相应。
所以,为了使性净之理时时刻刻现前,便须磨练自己,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甚至为了众生,生命也可以布施。如此,悭贪的习气舍离,性净之理自然现前。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五)
释迦牟尼佛为了普度众生,
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佛陀舍身施命之处,
真正做到『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
实为布施波罗蜜圆满成就的示现。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过去世中因明了「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的道理,曾发愿修菩萨行、普度众生。舍利弗发菩萨心的同时,震动了天上的魔宫;魔王有意考验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发心,就化身成一位小孩,在舍利弗必经的路旁哭泣。
舍利弗见到哭泣的小孩,慈悲的问他为什么哭泣?
小孩说:「我的问题不是你能解决的,只有真正发菩萨心的人,才能解决我的痛苦!」
舍利弗心想,这正是修菩萨行的机会,就很高兴的对小孩说:「你尽管说,我就是发菩萨心,要代众生受苦、为众生解除苦恼的人!」
小孩幽幽地说:「我的母亲两只眼睛都瞎了,医生开一个处方,需要真正发菩萨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四处寻找,未曾找到真正发菩萨心的人。唉!看来母亲的眼睛是无药可救了。」
舍利弗说:「我是真正发了菩萨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给你的母亲治病。」
说毕,就将眼睛挖出,送给小孩。小孩接过眼睛,看过之后,说道:「哎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母亲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听了,又将左眼挖下来交给小孩。没想到,小孩接过左眼,凑近鼻子闻一闻后,大声叫道:「这眼睛是臭的,一定是你发的菩萨心不够真诚!」
舍利弗一听楞住了,心想,一双眼睛都布施了,却还被批评眼睛是臭的,众生真是太难度化,菩萨行太难修持了,干脆证阿罗汉果就好了。舍利弗便因「心有吝惜」而退失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为了普度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佛陀舍身施命之处,真正做到『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实为布施波罗蜜圆满成就的示现。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六)
将生命、财产完全布施,
心中充满了恭敬、慈悲、真诚,
且别无所求、三轮体空,
即是最清净的布施、最殊胜的功德。
「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布施中,还要了解「三空」的道理;三空就是「三轮体空」,「三轮」,即布施者、布施的财物、所布施的对象。三轮都是缘起性空,《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真正的菩萨不祇了解三空及性净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进、禅…
《达摩二入四行观 B》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