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離。
因此,不僅要遠離惡法,也不能執著于善法上;如此,才能超越相對的世間法,進一步契悟實相之理。
達摩二入四行觀(九)
叁界不離我們這念心,
心中有瞋恚就是瞋火,
起了男女的欲愛就是欲火,
有了煩惱就是無明火,
種種煩惱火在心中焚燒著,
就使我們始終在叁界當中輪回不已。
「叁界久居,猶如火宅。」
叁界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衆生因貪著財、色、名、食、睡,及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而在種種境界裏苦惱不安。
無始以來,衆生久居叁界,在叁界六道裏輪回不停,時時遭遇刀兵、地震、水火……等災難,這就如同身處火宅之中,頃刻難安。而叁界不離我們這念心。心中有瞋恚就是瞋火,起了男女的欲愛就是欲火,有了煩惱就是無明火,種種煩惱火在心中焚燒著,就使我們始終在叁界當中輪回不已。
所以,想出離叁界,就要先將這一念心反轉,時刻檢討反省,過去所起的貪、瞋、癡、欲愛,色愛等煩惱,從現在起不貪、不愛,舍離一切煩惱、執著,如此方能熄滅心中的無明火。
「萬法唯心造」,因心中舍離了叁界煩惱,故心外的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得以出離。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
色身的存在,
就本質上而言,即是一種苦,
是經由現在的父母,以及過去的業緣和合,
所招感而成的幻有。
業果成熟了,即必須承受,
要如何才能轉化此種定業?
必須從無所求做起。
「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
色身的存在,就本質上而言,即是一種苦,是經由現在的父母,以及過去的業緣和合,所招感而成的幻有。「有」就是欲有、業有,也就是有情感、有想、有念;叁界諸有是由貪欲、瞋恚、癡愛心所形成的,有這些煩惱,就有了色身,此即是業報身。因是業報所生,于是會冷、會餓,必須要吃、住、穿,也會老、病、死,這就是一種定業。業果成熟了,即必須承受,故雲:「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要如何才能轉化此種定業?就必須從無所求做起;因無所求而心得正念、正定,契證叁昧,如此,心即成爲金剛叁昧心,色身即成爲金剛身,便能轉定業,離開一切煩惱、苦厄。
無念、無所求的心境,就是「止想無求」。止想即是定,無所求的這一念清淨心即是慧;定慧不二這一念心,就能夠離苦得樂,就能契入清淨法身。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一)
雖是無所求,
爲了建設道場、普度衆生,也不妨礙有所求;
雖然有所求,又歸于無所求,
這念心始終安詳自在,
求而無求、念而無念、行而無行,
方爲真正的隨順菩提道行,
才是「無所求行」的真義。
「經雲: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修行人要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僧求、不做衆生求。
不做佛求,即是了知當下這念心,且明白人人都有佛性,成佛非從外求。
不做法求,即是明了一切法從心所生,非由外得。
不做僧求,即是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當下這念心清淨、寂照即是,不從外求。
不做衆生求,即是明白衆生皆五蘊所成、四大假合,虛幻不實;只有當下這一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寂照一如,才是真實不虛的。度衆生,不做度衆生想,即是不做衆生求。例如,釋迦牟尼佛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卻說未曾度化任一衆生,就是不做衆生求的最好的證明。
但雖是無所求,爲了建設道場、普度衆生,也不妨礙有所求;雖然有所求,又歸于無所求,這念心始終安詳自在,求而無求、念而無念、行而無行,方爲真正的隨順菩提道行,才是「無所求行」的真義。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二)
性者,空也。
我們的本心本性,
不但要「空」,還要「淨」,
淨就是清淨,
心中沒有貪、瞋、癡、邪見,
即稱「性淨」。
「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性者,空也。我們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還要「淨」,淨就是清淨,心中沒有貪、瞋、癡、邪見,即稱「性淨」。
修行過程中,從外面的種種加行、戒行……等事相上用功;到最後,持戒無戒相可得,修行無能所可修,修善之後亦不生執著,此即是無爲法、性淨之理,爲佛法中最高的理,也是真正的法。
「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菩提心、涅槃心、無爲法中,無人我、是非、佛魔、凡聖……,無一切名相、形相,無一切染著,無此無彼;此即是實相,也就是佛心。
將此性淨之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返觀覺照,行住坐臥不離此心,就是「稱法行」。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叁)
心法中,
受、想、行、識,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
『受』就是感受,
有感受就有苦、樂,
而苦、樂是一種虛妄不實的相對境界;
並非永恒不變的實體。
「經曰: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
衆生本來即是空性,無一衆生可得;如果執著有衆生可度,就落入有爲法、生滅法,與性淨之理不相應。性淨之理是無衆生相、一法不立的,如果執著衆生相,這念心就有了染汙、塵垢。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毛發、指甲、筋骨,屬于地大;血液、便屎、口水,屬于水大;出入息屬于風大;熱量屬于火大。如此一經分析歸納,即知色身是虛妄不實的假相,沒有一個主宰及主體性的存在。
心法中,受、想、行、識,也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受』就是感受,有感受就有苦、樂,而苦、樂是一種相對的境界;甲認爲是苦的,乙卻認爲是樂;乙認爲是樂的,甲卻認爲是苦。例如,抽煙對甲而言,是件很快樂的事,但乙聞到煙味卻頭昏眼花。故知苦、樂並非永恒不變的實體,是虛妄不實的相對境界。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有智慧的人,若能了解這些道理,而且深具信心,就應該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稱量依循此性淨之理,觀照身心、用功行持。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四)
爲了使性淨之理時時刻刻現前,
須磨練自己,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甚至爲了衆生,生命也可以布施。
如此,
悭貪的習氣舍離,
性淨之理自然現前。
「法體無悭,身命財行檀舍施。」
『法體』即是性淨之理。法體無悭貪,爲了弘揚佛法、普度衆生,生命、財産都應當行檀舍施。
『檀舍施』,即是六波羅密中的布施波羅密。釋迦牟尼佛曾說:叁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其舍身命的地方。世尊心無悭貪,不僅是外在的財産,既使是自己的生命,只要是爲了衆生,一切都可以布施,這就是法體無悭的最好證明。佛法雲:「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具足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沒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長。
布施即是舍除悭貪,如果有悭貪的心,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能將心中的悭貪舍除。
其實,我們的色身、財産,皆非永恒不變的,然而,人們就是放不下,貪愛色身因而産生執著、悭貪,與性淨之理無法相應。
所以,爲了使性淨之理時時刻刻現前,便須磨練自己,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甚至爲了衆生,生命也可以布施。如此,悭貪的習氣舍離,性淨之理自然現前。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五)
釋迦牟尼佛爲了普度衆生,
叁千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佛陀舍身施命之處,
真正做到『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
實爲布施波羅蜜圓滿成就的示現。
「法體無悭,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過去世中因明了「衆生歡喜,諸佛歡喜」的道理,曾發願修菩薩行、普度衆生。舍利弗發菩薩心的同時,震動了天上的魔宮;魔王有意考驗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發心,就化身成一位小孩,在舍利弗必經的路旁哭泣。
舍利弗見到哭泣的小孩,慈悲的問他爲什麼哭泣?
小孩說:「我的問題不是你能解決的,只有真正發菩薩心的人,才能解決我的痛苦!」
舍利弗心想,這正是修菩薩行的機會,就很高興的對小孩說:「你盡管說,我就是發菩薩心,要代衆生受苦、爲衆生解除苦惱的人!」
小孩幽幽地說:「我的母親兩只眼睛都瞎了,醫生開一個處方,需要真正發菩薩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四處尋找,未曾找到真正發菩薩心的人。唉!看來母親的眼睛是無藥可救了。」
舍利弗說:「我是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給你的母親治病。」
說畢,就將眼睛挖出,送給小孩。小孩接過眼睛,看過之後,說道:「哎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母親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聽了,又將左眼挖下來交給小孩。沒想到,小孩接過左眼,湊近鼻子聞一聞後,大聲叫道:「這眼睛是臭的,一定是你發的菩薩心不夠真誠!」
舍利弗一聽楞住了,心想,一雙眼睛都布施了,卻還被批評眼睛是臭的,衆生真是太難度化,菩薩行太難修持了,幹脆證阿羅漢果就好了。舍利弗便因「心有吝惜」而退失菩提心。
釋迦牟尼佛爲了普度衆生,叁千大千世界無處不是佛陀舍身施命之處,真正做到『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實爲布施波羅蜜圓滿成就的示現。
達摩二入四行觀(十六)
將生命、財産完全布施,
心中充滿了恭敬、慈悲、真誠,
且別無所求、叁輪體空,
即是最清淨的布施、最殊勝的功德。
「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
布施中,還要了解「叁空」的道理;叁空就是「叁輪體空」,「叁輪」,即布施者、布施的財物、所布施的對象。叁輪都是緣起性空,《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真正的菩薩不祇了解叁空及性淨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進、禅…
《達摩二入四行觀 B》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