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二入四行观 B

  达摩二入四行观(一)

  若受苦时,当自念言:

  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

  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佛法是心法。而修行学佛者,要如何契悟佛心?如何从众多道理中,找到扼要、简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祖师开示的「二入四行观」,便是契悟佛心的妙法。若能时时刻刻以其中的道理来反照自心,融会贯通,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则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佛法,这一生定能得解脱。

  所谓「四行」,即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高兴、欢喜的时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时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但修行人却不是这样,不祇要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还要做到「逢苦不忧,甘心甘受」。若能如此,当下这念心,就是圣心,就是解脱、净土。

  达摩二入四行观(二)

  如何才能达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我们必须知道,

  今生苦恼的原因,是过去所造的恶业,

  如今恶业成熟,当然要承受果报;

  然而果报受后,业障也就消除了。

  如何才能达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我们必须知道,今生苦恼的原因,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如今恶业成熟,当然要承受果报;然而果报受后,业障也就消除了。

  通达、明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心生觉照,不随境转;面对不如意的境界,心当中无苦无忧,没有烦恼、没有取舍,当下这念心就与理相应,就能得到解脱。就如《达摩二入四行观》所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逢苦不忧,自然能够消除业障、化解是非。将「冤」转成同参道友、法亲眷属,就能够彼此容忍与和合,这就是转识成智,也是报冤行的道理。

  达摩二入四行观(三)

  「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

  是没有自性的。

  虽然有形象,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

  一切众生本来虚妄,

  皆是业感所现。

  我们常说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缘有逆缘与顺缘两种,这两种缘都必须随顺。遇到逆缘,就要以「报冤行」的道理来面对。

  「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是没有自性的。虽然有形象,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进一步的说,不但身体是四大假合、众缘所生;心也具生、住、异、灭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灭灭着。不祇身体无我,心也是无我。一切众生本来虚妄,皆是业感所现。众生在过去造作了善业、恶业,形成善恶的因缘,就是缘起;无论是善业的缘起或是恶业的缘起,只要是缘起就是假相。众生是众缘所生,因缘和合即生,因缘离散即灭,并非恒常不变的实体。

  故四行观云:「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达摩二入四行观(四)

  事业有成是一种「得」,

  这种「得」是世间上的一切因缘和合所成;

  假如社会政治不稳定、治安不安宁,

  纵使产品的品质再好、利润再高,

  没有人购买,还是无钱可赚。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返无,何喜之有?」

  苦与乐是从善缘、恶缘的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享有善果时,不但不会骄傲,更会珍惜善缘,努力修行,成就道业。

  不仅出世间的道业如此,世间的事业也是如此,事业有成是一种「得」,这种「得」是世间上的一切因缘和合所成;假如社会政治不稳定、治安不安宁,纵使产品的品质再好、利润再高,没有人购买,还是无钱可赚。

  所以,一切都是缘起,凭仗自己的努力、三宝的光明,以及众生的慈悲等因缘和合才有所成。事业失败的时候,要检讨反省:失败绝非朋友和父母给我的,也不是社会给我的,是我过去福德因缘不足,所以事业会失败。如此思惟,心里就不会生烦恼、起瞋恨了。

  日常生活中,见到富贵的人,或是聪明才智的人,不会心生嫉妒;见到贫贱、迟钝,或是身体不健康的人,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的心就是平等无增减。

  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故云:「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五)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

  心生欢喜而有所得,便是「增」;

  失去了,

  心生后悔,怅然若失,便是「减」。

  这念心随得失而增减,

  就难以平静,

  无法与真心相应。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心生欢喜而有所得,便是「增」;失去了,心生后悔,怅然若失,便是「减」。这念心随得失而增减,就难以平静,无法与真心相应。

  这念心不增不减,不会被赞叹或毁谤的声音所动摇,心无动摇,冥然顺随于于真性、清净法身,即是「冥顺于道」。

  我们都知道,起了瞋心必须要忍下来;然而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也要不动心。因为心一动,就失去本心、失去理智,也因此而产生骄慢心。所以,遇喜风而不动,才能保持这念心的清净。

  有些人错认「不动」,是一片死寂的境界,只要一做事就会起心动念,所以修行时不能做事,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随顺世间的因缘来做事、修行,怎么可能不动心呢?动心,是动了善念之后,自己能作主,遇到欢喜的事情,也不执着,就是喜风吹不动,真正的得到解脱、得到正念。这就是「随缘行」的道理。

  总之,随着善缘、福报的现前,要能不生我慢心、欢喜心,因为一产生我慢与欢喜,就与道不相应了。

  如果能够了达透彻世间法,就能契入佛法。「报冤行」是忍,「随缘行」也是忍,能够做到「忍心不动」,就与报冤行、随缘行的道理相应,就能成就圣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六)

  世间人求名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

  长久以来,

  世间人在色声香味触法中迷转,

  认为表相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究竟的,

  于是亟思占有,

  占有的心就是贪着,

  有了贪着的心,

  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

  这一连串的心念都是「求」。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世间人求名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这种有求的心,始终在「迷」。长久以来,世间人在色声香味触法中迷转,被外在的假相诱惑而迷失了本心,认为表相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究竟的,于是亟思占有,占有的心就是贪着,有了贪着的心,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这一连串的心念都是「求」。

  有智慧的人,了达实相的道理,明白世间人的观念与认识都是一种需求,是与道不相应的,所以不会随顺世间的观念。例如,世间人求「娇妻美妾」,但菩萨却视之如避火坑。佛云,众生贪着男女之欲爱,好比无知的小孩贪着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样,为了贪图甜蜜的滋味,无视于舌头会被割掉,遭受极大的生死危险,因此菩萨视淫欲如火坑而退避三舍。

  这念清净心是不假外求的,所谓:「外无所求,内无所得」,指的就是这一念无求的心。世间人追求财色名利,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轮转不息;要想得到解脱自在,就必须修习「无所求行」,放下对世间假相的追求,如此才能与道相应。

  达摩二入四行观(七)

  无为之道、解脱之道,

  和世间人所贪爱的,是不同方向的。

  世间人贪求名利,

  修行人不但不贪求名利,

  还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

  这就是「理将俗反」。

  历史上有位名叫陈抟的仙人,皇帝对他百般尊敬,赐予宫殿楼阙,更送美女陪伴。这种待遇对一般人来讲,简直是人间天堂。世间人以为走桃花运,是享受「艳福」;但是有智慧的人却不认为如此,知道「财、色、名、食、睡」是恶报的因,不仅当下会迷失本心,将来也要受害,所谓「福兮,祸所伏」。陈抟明白这些道理,后来便悄悄离开皇宫了。

  修行学佛,名利财色都得看破、放下;而想看得破,放得下,就必须修习「无所求行」。无为之道、解脱之道,和世间人所贪爱的,是不同方向的。世间人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贪求名利,还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这就是「理将俗反」。看破、放下之后,便能安住于无为法上,才能与理相应。

  虽然这念心安住于无为法上,身形还是随着外在的环境而运转,随顺因缘修习善法;进一步还要「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明白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皆无自性,无一法可得。如此就能超越苦、乐,获得自在、解脱。

  达摩二入四行观(八)

  修行学佛,是一种善法、一种出世法,

  但假如执着善法、出世法,

  就成了世间福德;

  世间福德耗尽,黑暗天就现前,便会随业流转。

  因此,不仅要远离恶法,也不能执着于善法上;

  如此,才能超越相对的世间法,

  进一步契悟实相之理。

  「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功德与黑暗是相互消长、如影随形的;换句话说,有正必有邪、有善就必有恶。

  修行学佛,是一种善法、一种出世法,但假如执着善法、出世法,就成了世间福德;世间福德耗尽,黑暗天就现前,便会随业流转。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指诵经、持咒、修观行……等,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最后还是要舍离;就如同搭船到达目的地后,即要舍船上岸,否则就可能会在原点停滞不前。「非法」指的是贪着世间上的名利、财色,以及是非、怨亲、憎爱……等,这些更要…

《达摩二入四行观 B》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始终心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