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二入四行觀(一)
若受苦時,當自念言:
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
多起冤憎,違害無限;
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
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佛法是心法。而修行學佛者,要如何契悟佛心?如何從衆多道理中,找到扼要、簡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禅宗東土初祖達摩祖師開示的「二入四行觀」,便是契悟佛心的妙法。若能時時刻刻以其中的道理來反照自心,融會貫通,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則行、住、坐、臥無一不是佛法,這一生定能得解脫。
所謂「四行」,即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高興、歡喜的時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時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爲這是人之常情,不足爲奇。但修行人卻不是這樣,不祇要逢苦不憂、遇樂不喜,還要做到「逢苦不憂,甘心甘受」。若能如此,當下這念心,就是聖心,就是解脫、淨土。
達摩二入四行觀(二)
如何才能達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我們必須知道,
今生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
如今惡業成熟,當然要承受果報;
然而果報受後,業障也就消除了。
如何才能達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我們必須知道,今生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惡業成熟,當然要承受果報;然而果報受後,業障也就消除了。
通達、明了這個道理,自然能心生覺照,不隨境轉;面對不如意的境界,心當中無苦無憂,沒有煩惱、沒有取舍,當下這念心就與理相應,就能得到解脫。就如《達摩二入四行觀》所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逢苦不憂,自然能夠消除業障、化解是非。將「冤」轉成同參道友、法親眷屬,就能夠彼此容忍與和合,這就是轉識成智,也是報冤行的道理。
達摩二入四行觀(叁)
「衆生」是衆緣和合所生,
是沒有自性的。
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
一切衆生本來虛妄,
皆是業感所現。
我們常說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都必須隨順。遇到逆緣,就要以「報冤行」的道理來面對。
「衆生」是衆緣和合所生,是沒有自性的。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進一步的說,不但身體是四大假合、衆緣所生;心也具生、住、異、滅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滅滅著。不祇身體無我,心也是無我。一切衆生本來虛妄,皆是業感所現。衆生在過去造作了善業、惡業,形成善惡的因緣,就是緣起;無論是善業的緣起或是惡業的緣起,只要是緣起就是假相。衆生是衆緣所生,因緣和合即生,因緣離散即滅,並非恒常不變的實體。
故四行觀雲:「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達摩二入四行觀(四)
事業有成是一種「得」,
這種「得」是世間上的一切因緣和合所成;
假如社會政治不穩定、治安不安甯,
縱使産品的品質再好、利潤再高,
沒有人購買,還是無錢可賺。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返無,何喜之有?」
苦與樂是從善緣、惡緣的因緣和合所産生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當享有善果時,不但不會驕傲,更會珍惜善緣,努力修行,成就道業。
不僅出世間的道業如此,世間的事業也是如此,事業有成是一種「得」,這種「得」是世間上的一切因緣和合所成;假如社會政治不穩定、治安不安甯,縱使産品的品質再好、利潤再高,沒有人購買,還是無錢可賺。
所以,一切都是緣起,憑仗自己的努力、叁寶的光明,以及衆生的慈悲等因緣和合才有所成。事業失敗的時候,要檢討反省:失敗絕非朋友和父母給我的,也不是社會給我的,是我過去福德因緣不足,所以事業會失敗。如此思惟,心裏就不會生煩惱、起瞋恨了。
日常生活中,見到富貴的人,或是聰明才智的人,不會心生嫉妒;見到貧賤、遲鈍,或是身體不健康的人,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的心就是平等無增減。
心有增減是衆生,無增無減就是聖人。故雲:「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
達摩二入四行觀(五)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
心生歡喜而有所得,便是「增」;
失去了,
心生後悔,怅然若失,便是「減」。
這念心隨得失而增減,
就難以平靜,
無法與真心相應。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心生歡喜而有所得,便是「增」;失去了,心生後悔,怅然若失,便是「減」。這念心隨得失而增減,就難以平靜,無法與真心相應。
這念心不增不減,不會被贊歎或毀謗的聲音所動搖,心無動搖,冥然順隨于于真性、清淨法身,即是「冥順于道」。
我們都知道,起了瞋心必須要忍下來;然而遇到歡喜、美好的事情也要不動心。因爲心一動,就失去本心、失去理智,也因此而産生驕慢心。所以,遇喜風而不動,才能保持這念心的清淨。
有些人錯認「不動」,是一片死寂的境界,只要一做事就會起心動念,所以修行時不能做事,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隨順世間的因緣來做事、修行,怎麼可能不動心呢?動心,是動了善念之後,自己能作主,遇到歡喜的事情,也不執著,就是喜風吹不動,真正的得到解脫、得到正念。這就是「隨緣行」的道理。
總之,隨著善緣、福報的現前,要能不生我慢心、歡喜心,因爲一産生我慢與歡喜,就與道不相應了。
如果能夠了達透徹世間法,就能契入佛法。「報冤行」是忍,「隨緣行」也是忍,能夠做到「忍心不動」,就與報冤行、隨緣行的道理相應,就能成就聖道。
達摩二入四行觀(六)
世間人求名利、求富貴、求長生不老、求……,
長久以來,
世間人在色聲香味觸法中迷轉,
認爲表相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究竟的,
于是亟思占有,
占有的心就是貪著,
有了貪著的心,
就會不擇手段的想達到目的,
這一連串的心念都是「求」。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世間人求名利、求富貴、求長生不老、求……,這種有求的心,始終在「迷」。長久以來,世間人在色聲香味觸法中迷轉,被外在的假相誘惑而迷失了本心,認爲表相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究竟的,于是亟思占有,占有的心就是貪著,有了貪著的心,就會不擇手段的想達到目的,這一連串的心念都是「求」。
有智慧的人,了達實相的道理,明白世間人的觀念與認識都是一種需求,是與道不相應的,所以不會隨順世間的觀念。例如,世間人求「嬌妻美妾」,但菩薩卻視之如避火坑。佛雲,衆生貪著男女之欲愛,好比無知的小孩貪著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樣,爲了貪圖甜蜜的滋味,無視于舌頭會被割掉,遭受極大的生死危險,因此菩薩視淫欲如火坑而退避叁舍。
這念清淨心是不假外求的,所謂:「外無所求,內無所得」,指的就是這一念無求的心。世間人追求財色名利,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輪轉不息;要想得到解脫自在,就必須修習「無所求行」,放下對世間假相的追求,如此才能與道相應。
達摩二入四行觀(七)
無爲之道、解脫之道,
和世間人所貪愛的,是不同方向的。
世間人貪求名利,
修行人不但不貪求名利,
還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這就是「理將俗反」。
曆史上有位名叫陳抟的仙人,皇帝對他百般尊敬,賜予宮殿樓阙,更送美女陪伴。這種待遇對一般人來講,簡直是人間天堂。世間人以爲走桃花運,是享受「豔福」;但是有智慧的人卻不認爲如此,知道「財、色、名、食、睡」是惡報的因,不僅當下會迷失本心,將來也要受害,所謂「福兮,禍所伏」。陳抟明白這些道理,後來便悄悄離開皇宮了。
修行學佛,名利財色都得看破、放下;而想看得破,放得下,就必須修習「無所求行」。無爲之道、解脫之道,和世間人所貪愛的,是不同方向的。世間人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貪求名利,還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這就是「理將俗反」。看破、放下之後,便能安住于無爲法上,才能與理相應。
雖然這念心安住于無爲法上,身形還是隨著外在的環境而運轉,隨順因緣修習善法;進一步還要「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明白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皆無自性,無一法可得。如此就能超越苦、樂,獲得自在、解脫。
達摩二入四行觀(八)
修行學佛,是一種善法、一種出世法,
但假如執著善法、出世法,
就成了世間福德;
世間福德耗盡,黑暗天就現前,便會隨業流轉。
因此,不僅要遠離惡法,也不能執著于善法上;
如此,才能超越相對的世間法,
進一步契悟實相之理。
「功德黑暗,常相隨逐。」
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功德與黑暗是相互消長、如影隨形的;換句話說,有正必有邪、有善就必有惡。
修行學佛,是一種善法、一種出世法,但假如執著善法、出世法,就成了世間福德;世間福德耗盡,黑暗天就現前,便會隨業流轉。
《金剛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指誦經、持咒、修觀行……等,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法,最後還是要舍離;就如同搭船到達目的地後,即要舍船上岸,否則就可能會在原點停滯不前。「非法」指的是貪著世間上的名利、財色,以及是非、怨親、憎愛……等,這些更要…
《達摩二入四行觀 B》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