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二入四行觀 A▪P5

  ..續本文上一頁之後,說道:「唉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我媽媽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心想:該死,我這個人也太糊塗了,聽人家說要眼睛就挖,也不問清楚人家要的是右眼還是左眼?錯全在我,不能怪人家。好吧!就成全你吧,又把左眼挖下來交給小孩。

  

  沒想到,小孩接過左眼湊近鼻子聞了聞後,大聲叫道:「唉喲!你這眼睛是臭的,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眼睛,一定是你發的菩薩心不夠真誠!」

  

  舍利弗楞住了,心想:兩個眼晴都給了你,最後卻還說我的眼睛是臭的。「唉,衆生真是難度,算了,我不想再修菩薩行了,證個阿羅漢果就算了!」

  

  小孩看了看舍利弗,輕蔑地說:「算了!算了!你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人,這兩個眼睛還是還給你吧!」話說完後,舍利弗的眼睛也完好如初了。

  

  俗話說「送佛送到西天」,要知道,發了菩提心,將來的果報是不可思議。舍利弗卻因「心有吝惜」而退了菩提心。

  

  你現在是不是真正發了菩提心呢?那就要看你修六波羅蜜的每一個波羅蜜都成就了?怎麼樣知道是否成就了?能像釋迦牟尼佛過去所修的布施「頭目腦髓、所有的財産都舍得光光的」,這樣才算是布施成就。

  

  把生命、財産統統舍得光光的,除了恭敬心、慈悲心、誠心之外別無所求,才算是清淨的布施,也是布施成就了。布施還要知脫解叁空的道理,在佛法裏是有事有理的。

  

  叁空就是「叁輪體空」,以布施來講,能布施的人算一輪,布施的財物算一輪,所布施的對象算一輪,加起來就是叁輪。這叁輪都是緣起性空,因此沒有真正的能、所及布施的東西。知道叁輪都是緣起性空的道理,那麼修布施與不修是不是一樣呢?《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是名真菩薩。真正的菩薩不只了解叁空,了解性淨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要修。修了這些法門還要不執著及依止這些法門,這就是真正的般若,也是真正的菩薩。

  

  修布施的觀念是──

  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自己不要執著才重要

  一般人認爲修了布施後最好不要留下名字,要是留下名字讓人知道了,那麼這個功德就會減少。因此執著「不留名字,不讓人知道」這樣的功德才大,這樣才叫無相布施。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執著「這樣的功德才是真正很大」,就有了人我、又有法執。修布施的觀念是──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自己不要執著才重要。修了布施以後,除了自己舍去了悭貪,又能帶動人家來發心,既自利又能利他,布施的功德在此,這樣的布施才有意義。修布施是一種舍,古人說舍有大舍、中舍、小舍叁種:

  

  大舍如火燭在前

  生命財産統統舍光了,心裏的貪瞋癡統統淨化了,我執、法執也全部舍光了,能所俱空,與無爲法一下就相應了。真谛、俗谛、中道第一義谛統統得到了,就好象火燭在前,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中舍如火燭在旁

  修布施的同時也在修福德,有了福德又去修布施,如此的修布施又要了達諸法緣起,經常的這樣去觀照,就是福慧雙修、悲智雙用,這是屬于漸次修證的道理。中舍就是施恩布德、廣結善緣,目的是爲了要普度衆生、增長福德智慧。有所求有所得的就是中舍,各認爲這樣子好不好呢?

  

  小舍如火燭在後

  有些人因爲運氣不佳,或者是身體健康狀況不好,「無事不登叁寶殿」的來求佛、求叁寶。

  

  「佛啊,菩薩啊,我來供養、布施,只求你能保庇我賺錢、保庇我身體健康!」

  

  「菩薩啊,你要保庇我,我手上有一塊土地要賣,想賣個叁、五億或十億,如果能保庇我順利的賣出去,我願意給菩薩裝個金身,或者捐個十萬、廿萬來建道場!」

  

  這種布施就好象和佛菩薩在做生意一樣,這就屬于小舍。小舍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福德,但這一些還是不清淨的福德,因爲不是清淨的供養。小舍沒有智慧,就好象火燭在後面,前面黑洞洞的什麼都看不見。

  

  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

  只要我們一取相

  無相的功德,就成了福德

  各位都是覺得人生太渺茫,深感自己業障很重,叁寶的功德太偉大了,因此才來修習佛法。各位知道自己的業障是什麼嗎?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業障,怎麼說呢?人家身體非常健康,爲什麼我老是生病呢?這就是業障。有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自己的身體不健康時不去檢討這些,反而嫉妒、埋怨別人。尤其是每當自己生病時,常會怪別人缺乏慈悲心,也不來關心、照顧我一下。要知道別人關心、照顧你是因爲他大慈大悲,絕對不要存有每個人都應當對你大慈大悲的心理。身上的病就是自己的業障,感覺慚愧及忏悔都來不及,怎能再去怪別人呢?這樣的檢討反省,心當中就清淨了,有了清淨心,自然而然的與法相應,心當中沒有貪瞋癡了也就是沒有塵垢了。

  

  我們初初修布施是爲了去悭貪,希望得到福報,愈深入了解佛法後,布施的功德也不執著了,明白布施的人、財及對象都是緣起性空的道理後,也更清楚修行的方針。修行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很難解脫我、我所的執著。我及我所的執著都是塵垢,因爲這些塵垢使得我們的這念清淨心無法現前。

  

  度化衆生要觀察衆生的根基,衆生是什麼根基就用什麼法門去度化。度化後,如果存有:「我度化了多少衆生!」、「用的是某某法門!」、「這種功德非常的大!」的心理,那就是取相,一取相就變成了福德,不取相才是有福德又有功德,也才是真功德!怎麼說呢?見到性淨這個清淨的一念無爲法,才是真功德,性淨是本具的,這個真功德不管是此生、來生,生生世世都是如此,而且廣大沒有邊際。雖然法是空寂無相,但也不妨礙有相,只要我們一取相,無相的功德就成了福德。

  

  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修善法是福德

  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

  就是智慧

  以修布施這個法門來說,我們修了布施能去除自己悭貪、瞋恚及消業,人家得到了我們的佛法及財物的救濟,生活上多多少少有了幫助,精神上又能去除一些煩惱,這樣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就是大乘法門,它能莊嚴菩提之道。

  

  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我們從現在開始用功,一直到成就佛的智慧,叁覺圓滿的時候,都必須要有福德。如果缺少福德,所修習的一些法門就沒有辦法成就。福德在衆生的身上,要關心照顧衆生使衆生歡喜,諸佛才會歡喜。修了布施,還要知道叁輪體空的道理,了達諸法畢竟空寂,人不可得、財也不可得的道理,這樣才能莊嚴菩提之道。

  

  若是完全不修可不可以呢?有些人一打坐就昏昏沈沈的,聽法時法聽不進去,老想打瞌睡;想拜佛又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這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事也不相應,理也不相應,這些現象都是過去福德修得不夠的緣故。我們在道場當中就要把道場的事擺在第一,這樣就有福德,但是如果執著這件事人家不做,我去做,會有很大的功德的想法,那就著相了。有人相、我相,沒有辦法莊嚴菩提之道。

  

  有些人修慈悲法門持有一種:我很慈悲,別人都不如我的想法,這也是有人相、我相的著相了。能夠做到修了慈悲沒有我相、人相的不著相,那才是有智慧。修善法是福德,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就是智慧,有了福德與智慧才能莊嚴菩提之道。

  

  能自利又能利他是大乘法門,小乘法門卻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怎麼說呢?譬如說,我修四念處觀我能得解脫,你修四念處觀你能得解脫,絕對不可能我在打坐修四念處觀,你也能得到好處。小乘法門是自己修,自己得利,不能利他。而菩薩修六度法門,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稱爲大乘法門。

  

  檀施既爾,余五亦然。

  持戒的目的是在于

  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及自我的提升

  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

  除了修布施波羅蜜外其他的五度──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五個波羅蜜也要像修布施波羅蜜一樣。六度前面的五度都屬于福德、屬于禅定,最後一個般若波羅蜜屬于解脫、智慧。六度波羅蜜的每一度都必須具備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無能無所、就是緣起、就是性空。

  

  佛陀在世時曾教導在家居士要受五戒,持戒要清淨。有些人受了五戒,看到人家沒有受五戒,就起了:這個人沒受五戒,不如我的功德,不如我的修行的念頭,而瞧不起人家。自己起了我慢心,只看人家的缺點,就起了我執、法執。

  

  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約束、反省及自我的提升,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用戒時時刻刻的反照自己的心,使心清淨,心清淨了不能還執著個「戒」。持戒的目的不是拿戒去衡量、稱量別人,那就違反了戒的本意了。

  

  有些人修布施時,看到別人不修布施,會生起:這個人真是悭貪鬼!的煩惱,這樣子,我執就現前了。修禅定也是一樣,自己靜坐入定,出來以後,感覺身心愉快、平靜;在打坐時又看到佛、光、聖境等等境界,看到人家沒有禅坐、沒有這些境界,就認爲他不如我,這樣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執、法執。修六度應該明白般若的道理,知道叁輪體空的道理。靜坐的目的是在使自己心性清淨,不管是行住坐臥,性淨之理統統都現前。在靜坐時有任何境界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會執著。性淨之理時刻現前,就不會起我慢、貢高了。修習六度統統要有般若波羅密,要叁輪體空,最後達到了性淨之理。性淨就是中道、就是實相、就是般若──真正的般若,實相般若。

  

  爲除妄想,修行六度。

  我們的妄想實在很多,一坐下來,就是人我、是非,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想這個人對我如何如何,那個人好象很嫉妒我,他對我好象有什麼仇恨,他們好象在排斥我………。在我們山上,有時會有外面的一些法師來挂單,有的就講:「我們是挂單的法師,是外來的法師……」,有這些想法就是妄想、就是苦惱,好象我們山上的法師看不起他,或者會排斥他。其實怎麼會有這種事情呢?到這個道場來,大家都是平等不二,衣食住行六和合。誰有因緣、福德、智慧、擔當,或者是發菩提心的,這個道場的事情他就來發心。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坐在那裏起執著、打妄想那就會有一大堆的煩惱,有了這些,什麼也無法看清楚。爲了對治、去除我們這麼多的妄想,所以我們必須修六度波羅密。

  

  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修了六度波羅蜜後,還要不執著六度波羅蜜,爲什麼?假如起了「我現在修六度波羅蜜,他們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人、我、衆生、壽者四相統統現前了。四相一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是障礙,于是道場住不下去,想去住茅棚,茅棚住不下去,又想到各地的道場去挂單。其實到那裏都是一樣,古人說:修行要從這一念心上去修,不能逃境以安心。有了人、我等四相,就會覺得這個境界或者世界都是很麻煩的事情,想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卻又始終找不到。

  

  道吾惡者,是吾師

  道吾好者,是吾賊

  古德說:「若見他人過,自己就是錯;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我們修行就要時時刻刻的這樣警惕、磨練自己。修行有順境、逆境,有同參道友的贊歎,也有師長的鼓勵;但也會有人說你的壞話,或者刺激你使你生氣。假若,順逆境不能保持心當中的平靜,有了得意忘形或者受煩惱的情事,就表示我們沒有辦法與性淨之理相應,得不到解脫。莊子說:「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責備我的人,說我壞話的人都是我的師父,因爲他們沒有悭貪及嫉妒的在指正我的缺點。這樣的去思惟,外面的障礙沒有了,對這些人不但不會生氣反而會感激,順道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用這種方法來檢討、反省、觀照我們這一念心,觀照我們的身口意,一直達到性淨這個道理現前。性淨,在佛法上講就是心性。佛經的道理很多,把它歸納起不外乎:一個是事,一個是理。把事歸納起來明白的說,就是因果;理,進一步說就是心理。掌握了這兩個原則以後,做什麼事情就能無往不利。修行,無論是世間、出世間,都要有因有果,從因上去努力就是事。由于我們從因上的努力,最後達到「理」,使我們的心性現前,得到解脫了,修行所追求的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古人說,佛法就是菩提、涅槃、心性、性淨。這個道理是最高、最真實的,如果有一個法門、有一個境界超過菩提涅槃--性淨的道理,那些法門、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見到了這個性淨之理,動也如是靜也如是,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一天如此,一月、一年甚至十年也是如此,那真是活佛住世了。所以這個道理是最實在的,任何人都可以熏修。

  

  護持道場,就是成就自己

  關照衆生,就是在提升自己

  我們在護持道場就是成就自己,關照衆生就是在提升自己,利他當中又能自利,自利當中又能利他,用這樣的方法來磨煉自己、成就自己,這樣子就是真正的般若,真正契入了稱法行。

  

  

《達摩二入四行觀 A》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