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定业。业报成熟了,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成熟了,于是你要吃、住、穿,也要病、死,这就是定业。业果熟了,就必须去承担。要怎么样才能转这个定业呢?只要心无所求,就能转过来。无所求的心就是得到了正念、正定,心得到正定就入了三昧,得到了三昧身,心成了金刚心,身体也成了金刚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无所求行」的道理。
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
三界是由贪欲、瞋恚、痴爱心所生,有了这些就有身体,有了身体就要受苦。如果我们把贪爱、瞋恨、烦恼转过来了,就有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那就契入了清净法身的境界。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将所有的「有」──三界九有的一切烦恼都舍掉,九有就是九界。「有」就有欲有,也就是业有;有就是有情感、有想有念。达到了无想无念、无所求,就是止想无求。止想是定,无所求的这一念清净心就是慧。定慧不二这一念心能够离苦得乐。所以──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求是苦
求不到更苦
求到了,生贡高我慢
也是业障,也是烦恼
出了家和在家修行有些不一样,要不做僧求、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众生求。有了求佛、法、僧、度众生的求就有苦。
不做僧求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清净,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这就是僧了。
不做佛求就是──知道当下这念心,人人都有佛性,还有什么好求的呢?
不做法求就是──一切法从心生,你还要去求什么法呢?
不做众生求就是──知道众生都是五蕴和合、四大假合的,众生是空、欲界是空、色界是空、无色界是空、佛也空、魔也空、天堂地狱也是空,只有当下这一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寂照一如,你还求什么呢?
明白这些道理,才能达到无所求。也许各位会觉得奇怪,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办道场、度众生的有所求呢?佛法是有事有理的,无所求是因事而能究竟解脱、固成佛道的道理。度众生、建道场属于事,度众生了达众生空,建道场知道是水月道场,事理圆融的,我们就不会有所执着,而能「求无所求,度无所度」。
无求就是快乐,各位自己体会看,在打坐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求什么,是不是安然自在呢?禅定的工夫、自性光明是不是就现前了?求是苦,求不到更苦,求到了生贡高我慢,也是业障、也是烦恼。所以有智慧的人、真正修菩萨行的人是──求而无求、念而无念、行而无行。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就是不做众生求的最好的证明。
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由此,可以确定「无求」才是人生的真理、最上的法门,能得到究竟的解脱,无求的心就是寂静无为。唯有无求,才是真正的随顺菩提道行。
讲无所求行的目的,是告诉各位「明心见性」由事到理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在理当中也不碍事──虽是无所求,但也不妨碍有所求;虽然有所求,又归于无所求,始终我们这念心得自在。
四、称法行
性净之理,目之为法。
性者空也,我们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还要净,净就是清净,心里面没有贪瞋痴邪见才叫清净。举个例子说,师父在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是有嘛?是无?这一念心是空相,说它是空嘛?它能听能想,里面又能产生种种智慧、知道一些技能,在真空中能生妙有,所以不能说它是空;真空当中有贪心、瞋心、慢心就不是清净,所以性当中不但要空,还要明、净,才叫「性净」。在修行当中,从外面种种的加行、戒行------等事上去做;到达最后持戒没有戒相可得,修行没有能所可修,做了功德也修无相功德,这样的由事到理就是无为法。所以,菩提心属于涅槃心、属于实相。这个理体,在佛法里是最高的理,也是真正的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在菩提心、涅槃心、无为法的这个地方,什么人我、是非、佛魔、凡圣……都安不上去,所有的一切名相、形相,到这个地方统统都化为空有,这个地方就是实相、空性,也就是佛心。佛法里这个道理谈得最多,所谓的禅心、慈心、佛心就是指实相、空性。
这个没有着落的地方,没有彼此,有彼此就是对待。不但无彼此,也无大小、善恶、染净,什么都不着,也染不上去,不能有一点点的形相存在。比照这个无为法在日常生活上来用功,返照自心,就是「称法行」。
祖师自己解释了还不算,并引佛经来印证。
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佛经上说:众生本来就是空性,那里有个众生?假如我们度众生,执着个众生,在八识田中就有个众生相现出来。众生相现出来了,就是有为法,属于生灭、识心,与性净之理不相应。性净这个地方是──无有众生、一法不立的。如果执着有个众生,我们这一念心就被「众生」染污,也有了尘垢。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酸甜苦辣皆无自性」,没有一个主体
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缘起
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空相,不但无为法无有我,就是有为法也没有一个「我」。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四大假合就是缘起,没有真实的身体可得。像我们的头发、指甲、骨头属于地大,地大归地;血液、小便、口水属于水大,水大归水;出入息属于风大,风大归风;热量属于火大,火大归火。既然桥归桥、路归路,这个身体到底到那里去了呢?可见身体是虚妄不实的假相,没有一个主宰、主体的我的存在。而我们的心呢?也是一样,受想行识都属于心理状态,受是空,想、行、识也是空,怎么说呢?受就是一种感受,有感受就有苦、乐。甲认为是苦的,乙认为是乐;乙认为乐的,甲却认为是苦,因此,苦乐也是虚妄不实的。以抽烟来说,甲认为抽烟是件很快乐的事,但乙闻到烟味却头昏眼花;甲辣的、咸的吃在嘴里津律有味,认为是世界最上味、最好吃的东西,而乙看到辣的、咸的就难以入口。如果抽烟、吃辣、吃咸任何人都喜欢,这个味才有我相,然而同样的柬西对每个人却有喜欢吃、不喜欢吃之别,就证明了「酸甜苦辣皆无自性」──没有一个主体,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缘起。
不祇我们的身体没有我,外面的树木也没有我,没有一个主体。如果树木有我、有主体,那么树为什么不能直接生小树,小树再生小小树呢?树也是缘起,树是由于果子、插枝、播种的缘起,再经由人工照顾、浇水、禾草,然后包起来。除了上面的条件外,还需要土壤的养分、水分及空气、阳光,具足了这些条件,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树才能发芽、生成这不是缘起吗?不但植物是缘起,人也是仗因托缘经由男众女众的交配后才能生成,就算是人工受孕也还是一种缘起。一切法,无论是有情、无情都是缘起,既是缘起就无有我,没有一个主体,都是虚妄的。
上面说的是有为法,无为法也是如此,无为法指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假如有一个我,就有能所,有我有我所,这个心成了相对。有了我就有毛病、就有染着。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有智慧的人若对这个道理了解了,而且又深具信心,那就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行住坐卧中,称量比照这一个性净之理,去观照、起观行的用功。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
法体──性净之理,这个地方没有悭贪,不但没有悭贪,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我们的生命财产都应当行檀舍施。檀舍在六波罗密中就是檀那,是布施波罗蜜。释迦牟尼佛在《悲华经》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我舍身命的地方」。世尊没有悭贪,不但是己身的生命,就是外在的财产,只要是为了众生,一切都可以布施出去,这就是法体无悭最好的证明。佛法里面说「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有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没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长。
布施就是舍除悭贪,假使我们的心还有悭贪,就要修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有了这些施,就能把我们心当中的悭贪给施舍掉。
为什么要舍呢?其实,我们的身体、财产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爱惜。然而,人们就是身心放不下,爱惜这个身体而有了执着、悭贪,与性净之理无法相应。为了要使性净之理时时刻刻现前,所以训练自己、磨练自己,先从财布施,之后法布施,然后是无畏施,最后生命也可以布施出去,这样子的把自己的悭贪心统统施舍掉。
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
各位都看过佛经,也都知道舍利弗这位尊者。舍利弗为了修菩萨行,发了普度众生的愿,学菩萨到外面去观察众生苦,正所谓「众生欢喜,诸佛欢喜」。他发了菩萨心时也震动了天上魔宫的魔王。
魔王想考验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发心,就变化成一个小孩,在舍利弗面前哭哭啼啼的。
发了普度众生心的舍利弗,就问小孩:「你为什么事在哭呢?」
小孩说:「我的问题不是你能解决的,只有真正发菩萨心的人,才能解脱我的苦!」
舍利弗心想:这正是我修菩萨行的机会,一切都要因缘和合才能成就。很高兴的对小孩说:「你尽管说好了,我就是发菩萨心,要代众生受苦、为众生解除苦恼的人!」
小孩幽幽地说:「我的妈妈两个眼睛都瞎了,医生开了个处方──要真正发菩萨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找遍了天下,未曾找到真正发菩萨心的人。唉,看来我妈妈的眼睛是无药可救了。」
舍利弗说:「放心好了,我是真正发了菩萨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给你妈妈治病!」
一边说着,一边就把眼睛挖了下来,送给小孩。小孩接过了眼睛,看了看…
《达摩二入四行观 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