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定業。業報成熟了,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成熟了,于是你要吃、住、穿,也要病、死,這就是定業。業果熟了,就必須去承擔。要怎麼樣才能轉這個定業呢?只要心無所求,就能轉過來。無所求的心就是得到了正念、正定,心得到正定就入了叁昧,得到了叁昧身,心成了金剛心,身體也成了金剛身。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修「無所求行」的道理。
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
叁界是由貪欲、瞋恚、癡愛心所生,有了這些就有身體,有了身體就要受苦。如果我們把貪愛、瞋恨、煩惱轉過來了,就有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那就契入了清淨法身的境界。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要將所有的「有」──叁界九有的一切煩惱都舍掉,九有就是九界。「有」就有欲有,也就是業有;有就是有情感、有想有念。達到了無想無念、無所求,就是止想無求。止想是定,無所求的這一念清淨心就是慧。定慧不二這一念心能夠離苦得樂。所以──
經雲:有求皆苦,無求即樂。
求是苦
求不到更苦
求到了,生貢高我慢
也是業障,也是煩惱
出了家和在家修行有些不一樣,要不做僧求、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衆生求。有了求佛、法、僧、度衆生的求就有苦。
不做僧求就是──當下這一念心清淨,時時刻刻檢討反省,這就是僧了。
不做佛求就是──知道當下這念心,人人都有佛性,還有什麼好求的呢?
不做法求就是──一切法從心生,你還要去求什麼法呢?
不做衆生求就是──知道衆生都是五蘊和合、四大假合的,衆生是空、欲界是空、色界是空、無色界是空、佛也空、魔也空、天堂地獄也是空,只有當下這一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寂照一如,你還求什麼呢?
明白這些道理,才能達到無所求。也許各位會覺得奇怪,既然如此,爲什麼我們還要辦道場、度衆生的有所求呢?佛法是有事有理的,無所求是因事而能究竟解脫、固成佛道的道理。度衆生、建道場屬于事,度衆生了達衆生空,建道場知道是水月道場,事理圓融的,我們就不會有所執著,而能「求無所求,度無所度」。
無求就是快樂,各位自己體會看,在打坐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求什麼,是不是安然自在呢?禅定的工夫、自性光明是不是就現前了?求是苦,求不到更苦,求到了生貢高我慢,也是業障、也是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真正修菩薩行的人是──求而無求、念而無念、行而無行。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卻說沒有度一個衆生,就是不做衆生求的最好的證明。
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由此,可以確定「無求」才是人生的真理、最上的法門,能得到究竟的解脫,無求的心就是寂靜無爲。唯有無求,才是真正的隨順菩提道行。
講無所求行的目的,是告訴各位「明心見性」由事到理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在理當中也不礙事──雖是無所求,但也不妨礙有所求;雖然有所求,又歸于無所求,始終我們這念心得自在。
四、稱法行
性淨之理,目之爲法。
性者空也,我們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還要淨,淨就是清淨,心裏面沒有貪瞋癡邪見才叫清淨。舉個例子說,師父在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是有嘛?是無?這一念心是空相,說它是空嘛?它能聽能想,裏面又能産生種種智慧、知道一些技能,在真空中能生妙有,所以不能說它是空;真空當中有貪心、瞋心、慢心就不是清淨,所以性當中不但要空,還要明、淨,才叫「性淨」。在修行當中,從外面種種的加行、戒行------等事上去做;到達最後持戒沒有戒相可得,修行沒有能所可修,做了功德也修無相功德,這樣的由事到理就是無爲法。所以,菩提心屬于涅槃心、屬于實相。這個理體,在佛法裏是最高的理,也是真正的法。
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在菩提心、涅槃心、無爲法的這個地方,什麼人我、是非、佛魔、凡聖……都安不上去,所有的一切名相、形相,到這個地方統統都化爲空有,這個地方就是實相、空性,也就是佛心。佛法裏這個道理談得最多,所謂的禅心、慈心、佛心就是指實相、空性。
這個沒有著落的地方,沒有彼此,有彼此就是對待。不但無彼此,也無大小、善惡、染淨,什麼都不著,也染不上去,不能有一點點的形相存在。比照這個無爲法在日常生活上來用功,返照自心,就是「稱法行」。
祖師自己解釋了還不算,並引佛經來印證。
經曰: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
佛經上說:衆生本來就是空性,那裏有個衆生?假如我們度衆生,執著個衆生,在八識田中就有個衆生相現出來。衆生相現出來了,就是有爲法,屬于生滅、識心,與性淨之理不相應。性淨這個地方是──無有衆生、一法不立的。如果執著有個衆生,我們這一念心就被「衆生」染汙,也有了塵垢。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酸甜苦辣皆無自性」,沒有一個主體
只是一種習慣、一種緣起
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空相,不但無爲法無有我,就是有爲法也沒有一個「我」。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四大假合就是緣起,沒有真實的身體可得。像我們的頭發、指甲、骨頭屬于地大,地大歸地;血液、小便、口水屬于水大,水大歸水;出入息屬于風大,風大歸風;熱量屬于火大,火大歸火。既然橋歸橋、路歸路,這個身體到底到那裏去了呢?可見身體是虛妄不實的假相,沒有一個主宰、主體的我的存在。而我們的心呢?也是一樣,受想行識都屬于心理狀態,受是空,想、行、識也是空,怎麼說呢?受就是一種感受,有感受就有苦、樂。甲認爲是苦的,乙認爲是樂;乙認爲樂的,甲卻認爲是苦,因此,苦樂也是虛妄不實的。以抽煙來說,甲認爲抽煙是件很快樂的事,但乙聞到煙味卻頭昏眼花;甲辣的、鹹的吃在嘴裏津律有味,認爲是世界最上味、最好吃的東西,而乙看到辣的、鹹的就難以入口。如果抽煙、吃辣、吃鹹任何人都喜歡,這個味才有我相,然而同樣的柬西對每個人卻有喜歡吃、不喜歡吃之別,就證明了「酸甜苦辣皆無自性」──沒有一個主體,只是一種習慣,一種緣起。
不祇我們的身體沒有我,外面的樹木也沒有我,沒有一個主體。如果樹木有我、有主體,那麼樹爲什麼不能直接生小樹,小樹再生小小樹呢?樹也是緣起,樹是由于果子、插枝、播種的緣起,再經由人工照顧、澆水、禾草,然後包起來。除了上面的條件外,還需要土壤的養分、水分及空氣、陽光,具足了這些條件,經過了一段時間後,樹才能發芽、生成這不是緣起嗎?不但植物是緣起,人也是仗因托緣經由男衆女衆的交配後才能生成,就算是人工受孕也還是一種緣起。一切法,無論是有情、無情都是緣起,既是緣起就無有我,沒有一個主體,都是虛妄的。
上面說的是有爲法,無爲法也是如此,無爲法指的是我們這一念心,它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假如有一個我,就有能所,有我有我所,這個心成了相對。有了我就有毛病、就有染著。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
有智慧的人若對這個道理了解了,而且又深具信心,那就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行住坐臥中,稱量比照這一個性淨之理,去觀照、起觀行的用功。
法體無悭,身命財行檀舍施。
法體──性淨之理,這個地方沒有悭貪,不但沒有悭貪,爲了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我們的生命財産都應當行檀舍施。檀舍在六波羅密中就是檀那,是布施波羅蜜。釋迦牟尼佛在《悲華經》說:「叁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我舍身命的地方」。世尊沒有悭貪,不但是己身的生命,就是外在的財産,只要是爲了衆生,一切都可以布施出去,這就是法體無悭最好的證明。佛法裏面說「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有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沒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長。
布施就是舍除悭貪,假使我們的心還有悭貪,就要修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有了這些施,就能把我們心當中的悭貪給施舍掉。
爲什麼要舍呢?其實,我們的身體、財産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愛惜。然而,人們就是身心放不下,愛惜這個身體而有了執著、悭貪,與性淨之理無法相應。爲了要使性淨之理時時刻刻現前,所以訓練自己、磨練自己,先從財布施,之後法布施,然後是無畏施,最後生命也可以布施出去,這樣子的把自己的悭貪心統統施舍掉。
心無吝惜,脫解叁空,不倚不著。
各位都看過佛經,也都知道舍利弗這位尊者。舍利弗爲了修菩薩行,發了普度衆生的願,學菩薩到外面去觀察衆生苦,正所謂「衆生歡喜,諸佛歡喜」。他發了菩薩心時也震動了天上魔宮的魔王。
魔王想考驗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發心,就變化成一個小孩,在舍利弗面前哭哭啼啼的。
發了普度衆生心的舍利弗,就問小孩:「你爲什麼事在哭呢?」
小孩說:「我的問題不是你能解決的,只有真正發菩薩心的人,才能解脫我的苦!」
舍利弗心想:這正是我修菩薩行的機會,一切都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很高興的對小孩說:「你盡管說好了,我就是發菩薩心,要代衆生受苦、爲衆生解除苦惱的人!」
小孩幽幽地說:「我的媽媽兩個眼睛都瞎了,醫生開了個處方──要真正發菩薩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找遍了天下,未曾找到真正發菩薩心的人。唉,看來我媽媽的眼睛是無藥可救了。」
舍利弗說:「放心好了,我是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給你媽媽治病!」
一邊說著,一邊就把眼睛挖了下來,送給小孩。小孩接過了眼睛,看了看…
《達摩二入四行觀 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