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二入四行观 A▪P3

  ..续本文上一页福德很快就会过去,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欢喜与骄傲;就算是道业有了成就或成了道,这也是沾三宝的光明、众生的发心及这个道场的因缘和合而成,「何喜之有」呢?

  

  不祇道业如此,做世间的事业也是如此,事业有成是一种「得」,这个「得」是世间上的一切因缘和合所成的,试想,假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政治不好、社会也不安宁,尽管你所生产的东西品质再好,而且很有利润,因为政冶、社会不好的原因,没有人来购买,还是无钱可赚,不是吗?佛法还讲福德因缘,没有福报的话,再努力与拚命也是白费。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

  所以说,一切一切都是缘起,仗自己的努力、仗三宝的光明、也仗众生的慈悲等因缘和合才有所成。假若,事业失败的时候,要仔细检讨反省的是:失败绝非朋友和父母给我的,也不是政治社会给我的,是我过去世没有修到福报,所以事业会失败。这样的去检讨反省,心里就不会起烦恼、瞋恨了。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家富贵,我也不憎恨,看到人家贫贱,我也不会幸灾乐祸;在道场裹,看到人家很聪明、很有智慧,不会嫉妒,看到人家迟钝、身体不健康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的心就是没有增减。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

  

  什么叫做有增有减?欢喜是增,失去了心生后悔是减,有增有减,我们这念心就难以平静,没有办法与真心相应。能做到人家来供养我不欢喜,不来供养也不烦恼,就是得失从缘了。我们现在的因缘很好,人家对我们这个道场很肯定,所以来朝山、来供僧;假若有一天人家觉得我们这个道场不好,不来朝山,也不来供僧了,甚至还生毁谤,想想看我们应该如何?各位平时做到:人家到道场来发心,我们的心很平静;人家不来,我们也不着急、仇恨、烦恼,心始终是平平静静的,就是心无增减的境界。还有,身体健康也不要太骄傲,更不要讨厌生病的人,说不定,过几天,马上自己就生起大病来了,那时你要怎么办呢?

  

  无增减的心喜风也吹不动,心也不会被赞叹的声音所转、所动摇,无动摇的心,就是圣人的心,就是菩提心,这样子就「冥顺于道」了。冥然顺随于菩提道、解脱道、无上道,也就是冥顺于真性、清净法身。

  

  各位也许会觉得奇怪,瞋心我们都知道要忍下来,欢喜、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也要不动呢?有人说,每天要大笑三声,身体才会健康,各位认为对不对呢?其实也不一定对,因为你的心一动,就失去本心、失去了理智,这一动也生出了慢心、贡高,因此,还是喜风不动比较好。

  

  是故说言随缘行

  世间法透彻了就是佛法

  总之,随着善缘福报的现前,我们自己不生我慢、欢喜心,一生出我慢与欢喜心,就与道不相应了。世间法透彻了就是佛法,前面所说的「报冤行」是忍,「随缘行」也是一个忍,能够做到「忍心不动」,也就能够报冤行、随缘行了。不动,是菩萨与圣人才能达到,「不动」并不是成了死的东西,有些人错认「不动」,以为不动就是──修行时,白天不能做事,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随顺着道场的因缘来做事、修行,怎么可能不动心呢?动心,是动了善念,自己能做主,处处做主,起了善念也不执着,就是喜风吹不动、春风吹不生,真正的得到解脱、得念。上面所说的二种行,都是告诉我们加行,能做到的话,对道业就能有所成就。

  

  三、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菩萨视淫欲如火坑

  而退避三舍

  我们这念心是什么都不求的,因此达到了什么都不求就能与道相应了。古德说:「外无所求,内无所得」,指的就是这一念无求的心。

  

  世间人求名、求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修行人初初开始也有「求悟、求道」的心,这种有求的心,始终长在「迷」里,长久以来,世间人被色声香味触法迷失本心,被外面的假相诱惑而迷失了本心,认为外面的东西才是美好的、究竟的、快乐的,于是亟思占有,占有的心就是贪着,有了贪着的心,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这一连串都是「求」。

  

  有智慧的人,了达真理、真空实相的道理,知道世间人的观念与认识都是需求,与道是不相应的,所以不随世间人去做,却反其道而行。例如,世间人求「娇妻美妾」,但菩萨却视如避火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智慧,知道贪着欲爱、色爱将来会堕入畜生道。佛经曾如是讲过,众生贪着男女之欲爱,好比无知的小孩子贪着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样,为了贪图那种甜蜜的滋味,无视于舌头会被割掉、受很大生死的危险,因此菩萨视淫欲如火坑而退避三舍。

  

  还有,世间人所说的「艳福」,以为是走了桃花运,有智慧的人却不如此认为,知道「福兮祸所伏兮」,视艳福为大祸临头。他看得很清楚,不但当下要受害,而且未来也要受害,知道「财色名食睡」是属于地狱里面的种子,绝对不去触摸他。

  

  我国历史上有位名叫陈抟的人,宋太祖知道陈抟是个神仙后,立即征召他到皇宫里去,要供养他。宋太祖对陈抟百般尊敬,给他高楼大厦住,还派人伺候他。到了晚上,更送美女陪伴他,这种待遇对一般人来讲,可以说是人间天堂。但,陈抟却不这么想,虽然他是个仙人,他也明白「财色名食睡」是地狱的五条根。所以,第二天就悄悄的离开了皇宫,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得非常之微妙,他说:

  

  雪如肌肤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

  

  处士不行巫峡梦,有烦神女下凡台。

  

  无论是修仙也好、学佛也好,名利财色都得看破、放下;我们是学佛、成就佛智慧的人,更应该有这种警觉。想看得破,放得下,那就非修「无所求行」不可。

  

  无为之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真如之理、解脱之理和世间人所贪爱的都是相反的,是背道而驰的,世间人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贪求名利,而且还要修法布施、财布施、无畏施,这就是理将俗反。看破、放下的安住于无为法上,就与理相应了。

  

  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心安住于无为法上,身形还是随着外面的环境在运转,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运转,运转了之后,到最后没有一法可得,这才是所谓的「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了。

  

  譬如说,我们的身形现在随着办道场、普度众生在运转,除了外形在运转外,心当中起心动念也在运转,但运转时要「运中不作中,运空不作空,运假不作假」,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一切法皆无自性,这个道理明白了后,我们的心愿就没有苦,没有乐了。

  

  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黑暗天就有功德天,功德与黑暗是互相消长、如影随形的;换句话说,有正必有邪、有善就必有恶。我们今天在这里办道场,是一种善法、一种出世法,假若执着──这是个善法、出世法,那就成了福德;福德过去了就是黑暗,福德没有了就要堕落。因此,不但善法不要执着,恶法也要远离。

  

  《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法要舍?什么法要舍?法是指诵经、持咒、修观行……等,所有佛所说的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法,这些都要舍掉,好比坐船到了目的地即要把船舍掉。非法指的是贪着世间上的名利、财色及是非、怨亲、憎爱…等,这些更要舍掉。想想看,功德都不贪着,怎能再去造恶业呢?善法不执着,恶法更要远离。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久居在这个地方有时天上,有时人间、地狱、畜生、恶鬼轮回不停,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始终就没有离开过三界。在三界当中就像处在火宅似的,什么火呢?无常之外,世界到处是刀兵、地震、水火……等灾难,这些灾难不就是火?而三界不离开我们的这念心,怎么说呢?心当中有瞋恚就是瞋火,起了男女的欲爱就是欲火,有了烦恼就是无明烦恼火,这些火在我们心中焚烧着,也使我们始终在三界当中轮回。想离开三界,就先要除掉心中的贪欲、瞋恚、无明……等火。这些火去掉了,心当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了,外面的火──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没有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般人以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贪着世界上的财色名食睡,称之为五欲七情的众生境界,属于欲界。欲界包括了人、天、阿修罗及三途恶道。假如你想出三界,就要时时刻刻的检讨反省:自己有没有贪瞋痴及种种欲爱呢?如果没有了,那就是离开欲界了。离开了欲界后,认为这个身体很清净,对万法却还有一些执着,这就属于色界。了达诸法缘起空相,认为世间的过去、现在、未来、天堂地狱等一切都是空,就证入了空。证入了空后,执着空就到无色界去了。空当中不作空想,才能出无色界,契入中道实相。由此可知,出离三界绝不是指这个身体。如果,我们想到天上避难或者享福,可不可以呢?佛经里记载,目连尊者曾经把五百童男女送到天上去躲避战乱;当战争结束后,在天上的五百童男女却已化成血水了。这个身体想离开三界,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欲界的业障,想逃到色界去也逃不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念心转过来,检讨反省,过去起贪瞋痴欲爱,从现在起──不贪不爱,这样就好了,烦恼变成了菩提,这就是烦恼即菩提。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要怎么样,才能转定业呢?

  只要心无所求

  就能转过来

  有身体的存在就是苦,我们这个身体是父精母血,和我们过去的业缘和合所感出来的幻身,有这个幻身就是一种业报,这种业报属…

《达摩二入四行观 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