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二入四行观 A▪P2

  ..续本文上一页观。「凝」就是把心收回来,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住」就是坚住、安住。在渐次修证的方法上有九住心,凝住是初初开始保持不动,就等于内住;由内住,然后续住,继续保持这个心不动。凝住就是把心收回来,凝结在一个地方,这就是壁观。

  

  很多人认为打坐时面对墙壁就称为壁观,这是错误的解释。这念心能保持不动,才是壁观。「观」是观照、注意、觉观。「壁」是这念心像墙壁一样不动,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打了瞌睡,马上动一动,这就是观;瞌睡来了,告诉自己绝对不再打瞌睡,知道不再打瞌睡就是观。这念心始终保持不动,不起心动念,不打瞌睡,这就是凝住壁观;睡觉时能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也是凝住壁观。所以,不是一定要面对墙壁才叫壁观。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这就是中道实相观。无自无他就是不生分别,没有自己,也没有对方。有了自己就有我相,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人、有我,妄想分别就产生了。所以,无自无他就是通身放下,亲也好、冤也好,爱、憎、是、非都好,总之,都不起心、不动念。

  

  不但无自无他,还要凡圣等一。有的人说:「我现在是薄地凡夫,怎么敢修禅法?这是上根利智人所修。」这种观念就不对了。始终认为自己是凡夫,认为凡夫之外还有圣人,如此就凡圣对立,这念心又起了分别,又成了相对。凡圣等一,所以打坐的时候,即使佛来摩顶、授记,不要理它;看到魔鬼来了,也不管它,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做凡想,不做圣想,当下这念心如如不动,就是凡圣等一。

  

  这念心怎么说是凡圣等一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这念心了了分明,这是什么心?圣也不是,凡也不是,凡圣等一,凡圣都在这念心中。这念心起了分别,起了妄想,就是凡夫;这念心如如不动,圣也不想,凡也不想,就是凡圣等一,平等不二。

  

  明白了这个道理,还要「坚住不移」,这就是修行。所以九住心中,第一是内住,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就是内住。第二是续住,坚住不移,就是续住。继续保持这念心就是「坚住」,坚住正念。移是移动;不移,不能有丝毫的分别。打坐的时候,忽然想到佛经的道理,这就是移;不但佛经不能想,连佛都不能想,为什么?因为这念心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就是佛,假使另外再去求个佛,就是头上安头。

  

  所以,坚住不移,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就是移。心一打妄想,一起心动念,就是移;不起心动念,坚住不动,就是不移。打坐时想到贪、瞋、痴,就移到三涂恶道;想到五戒,就移到人道;想到十善,又移到天道;坚住不移,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解脱,就是净土。

  「更不随文教」,这就是顿悟自心的一种方便法门。假使坐在这里,忽然想到经教上的道理,这就是随了文教。不随文教即不思惟经教,不诵经、不持咒。持咒、诵经就是文教;想空、想假、想中,都属于文教。这念心绝对不动,不落文字,不落言诠,不起心动念,就是不随文教。禅宗祖师所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也不理、魔也不理。

  

  「此即与理冥符」,这念心冥冥中与这个道理相应、相符合。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不二就是理。什么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真如实际、真如法身之理,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是什么境界?「无有分别」,没有一点点分别。一念不生,哪里找分别?等于《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一起就有分别,不发就没有分别。等于六祖大师对惠明上座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即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念心一想到善、想到恶,就是分别;现在这念心善也不想、恶也不想,也不打瞌睡,「寂然无为」。「寂」是不动;「然」是了了分明。不但不动,而且要了了分明,才真正是无为。这些都做到了,「名之理入」,与真性之理相契。这是第一个步骤。假使我们对这个道里不知道、不相信,没有在这里用功,要想入道是不可能的事,甚至连方向都摸不着。明白这个道理,并且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又能在日常生活上不生分别,寂然无为,就是无上深妙禅,这就是理入。

  

  

  

  行入

  

  明白了理入,了解了实际的道理,一切不假外求,人人本具。但是,我们不可能从早到晚都不动,不可能一念万年,一打坐就是几天、几个月。初学的人还没有达到这个功夫,不要说几天了,甚至几十分钟都不容易,多半的人坐在这里就是打妄想、打瞌睡,为什么?没有理入。身体虽然在打坐,但是心不入道,坐十年、二十年也与道不相干。不过也有好处,坐在这里不会造杀、盗、淫,身体比较清净,所以还是有些功德。过去身体有业障,身体不停的在动,两条腿总是向外跑;现在把腿收回来,不再跑了,身体也不再动了,就有清净的功德。所以,虽然与道理不相应,在事上修,慢慢的时间久了,业障消了,熟能生巧,还是能相应。

  

  「行入谓四行」,事上就是行,有四种方便的入道行门。「其余诸行,悉入此中」,悉者尽也,所有八万四千行门通通包括在这四种行门当中。「何等四耶?」哪四种行门呢?第一报冤行,第二随缘行,第三无所求行,第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

  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

  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

  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

  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当下的这念心

  就是圣心,就是解脱,就是出世,就是净土,就是圣人

  高兴、欢喜的时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时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但修行人却不是这样,不祇要──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还要做到「逢苦不忧,甘心甘受」,什么道理呢?

  

  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当下的这念心,就是圣心、就是解脱、就是出世、就是净土、就是圣人。如何才能达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呢?

  

  我们必须知道,今生苦恼的原因,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如今成熟了,恶业成熟了,当然要受果报;然而果报受后,业障自然也就消除了。这个道理如果能通达、洞澈无碍,事理圆融,有事有理,就称之为「识达故」。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

  通达、明了了这个道理,自能生觉照之心,心不再随境转,没有苦恼、没有取舍,当下这个心就与理(理就是真心)相应,得到解脱。也就是说,能体悟到面对不如意的境界,心当中无苦无忧,就能与道相近,能进入菩提大道、能进入真性了。

  

  故说言报冤行。

  能够依据上面所说的道理去观照,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逢苦不忧,自能消除业障、化除是非,把「冤」转成了同参道友、法亲眷属,就能够彼此容忍与和合了,这就是转识成智,也是报冤行的道理。

  

  二、随缘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我们常说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的随有随顺的意思。譬如说,现在是结夏,结夏的因缘现前了,你就要随着结夏,借着这个因缘来用功。什么时候该走路就走路,什么时候该做早课、礼忏、听法、静修…都要随众,这样就是随缘。如果人家在静修,你却跑去拜佛;人家在拜佛,你却跑去打坐,那就不是随缘了。

  

  缘有逆缘与顺缘两种,这两种缘我们都必须随顺。随顺着不好的因缘要怎么办呢?用上面所说的「报冤行」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如果是很好的顺境,是善缘,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所以是没有自性的、是空性的。虽然有形象,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进一步的说,不但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是众缘所生;我们这个心呢?心有生住异灭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灭灭着,所以不祇身体无我,心也是无我。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空,本来虚妄,是业感所现。

  

  众生在过去造了善业、恶业,有了善恶的因缘,就是缘起;不管是善业缘起或是恶业的缘起,就是真如缘起、唯识缘起、分别缘起………等,只要是缘起就是假相。众生是众缘所生,因缘和合就有,因缘散掉就没有了,没有一个实体,所以说是假相,缘起的实体是空性,所以是不二的。

  

  这个假相是过去的善、恶业所招感,造了善业就要受善报,造了恶业就要受恶报,但善恶业都是缘起,缘起当然就是虚妄不实的了。虽是虚妄不实,然而造了善恶业还是要受报,善恶业夹杂,那自要「苦乐齐受」啰。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若非过去世中的善愿与心愿

  今生要出家

  也不是容易的事

  苦与乐是从善缘恶缘的因缘和合所生出来的,这个道理我们明白后,当享有善果时,不但不会生出骄傲,更会珍惜、把握这个善缘、善根努力修行。

  

  各位不要小看出家这个因缘,若非过去世中的善愿与心愿,今生要出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有了这个善根切不可心存骄傲,因为过去世发了──希望「能弘法,能利益众生来成就菩提」的大愿,今生方得以顺利出家,而且还得到人家的供养与赞叹,这是过去世辛辛苦苦所修,也是沾三宝慈悲的光明;假若没有佛法,没有佛的出世,没有大众的发心与供养,那么我们的衣食住行不就产生困难了吗?

  

  各位今天在这里,住的是佛的宝殿,有清净的道场,还有师父的指导,生活是安全又安定,这一切都是过去的善因缘所得来的,不要因此而欢喜、骄傲,为什么呢?譬如说,人家供养我们很多红包,这是善缘,然而这一些…

《达摩二入四行观 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