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二入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佛法是心法,要如何去契悟佛心呢?契悟的道理有很多,但如何从众多的道理中找到扼要、简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达摩二入四行观
虽是短短的几百字
但是却把什么法都统统包括进去了
「达摩二入四行观」虽是短短的几百字,但,却把什么法都统统包括进去了,能将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打坐是佛法,走路也是佛法,行住坐卧统统都是佛法,那么,我们这一生就能得解脱。因此,「达摩二入四行观」可说是道理中的道理、扼要中的扼要,是心法当中最最简要的道理,千万不能小看它。各位对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的道理都必须要了解透彻,不但要透澈的了解,还要背熟,尤其是当中的道理更要背熟,时时刻刻地用其中的道理来反照自心,融会贯通了,事与理就相应了。
「夫入道多途」,夫是起首、起语,是文言文中的发语词。在过去,文章的句首加一夫字、然字、盖字,用来带起下文,帮助显示后面绵绵不断的道理。「入道多途」,要想入正道、得解脱,有很多管道。好比到台北一样,四通八达,许多路都可以到;入道也是如此,有很多方便管道都可以达到目的。所以《楞严经》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元」就是道。「要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可以悟道,但是如果每一个法门都去了解,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要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摘取简要,择其心要。「不出两种」,将所有的法门归纳、合并,可以浓缩为两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理入
什么是理入?由理上悟道。「入」就是入道、入门、契入。《楞严经》上说:「初心不能入,云何证圆通?」修行总是要有个入处,总是要有点契入。虽然有入、有出就是方便,但是也不妨碍藉这个方便来悟道,来契悟这念心。
「藉教悟宗」,教是教理,就是经、律、论三藏,一切大乘、小乘、显密教法。藉这些教理来悟宗,悟我们这念心。宗即是心,所谓「万法归宗」。怎么样才能藉教悟宗?要「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是指一切具有生命、有知觉、有痛痒的动物。一切蠢动含灵皆「同一真性」,皆具足佛性、法性、觉性。法性即是空性。佛性也是空性,空性当中还具有觉性,没有觉性就称为法性。佛经上讲:「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凡夫是这念心,圣者也是这念心,人人都有佛性,就是同一真性。
人人都有佛性,在大乘讲,在小乘也讲。很多人不了解,说佛经是伪造的,是祖师的著作。他们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祖师也有佛性,只要悟了这念心,就和佛的心没有两样。所以要深信,达到苏东坡所说的「八风吹不动」,就是有了深信,就不会退转。现在有很多人虽然是出家修行,遇到一点点烦恼就退失菩提心,遇到一点点境界不如意就起烦恼,心中患得患失,为什么?没有深信。
信,可以分为几种: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真信。契悟到这念心,见到自己的佛性,见到真如法性,就属于真信。不但风吹不动,顺境、逆境都不动,即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动,这就是已经达到深信无疑的境界了。自己可以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相不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不相信一切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假使达到百分之百的相信,就是深信,这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感应。
很多人问师父:「我修行这么久了,怎么没有一点感应?」就是没有达到深信,任何事情都在怀疑当中,对自己、对道场怀疑,没有信心;对师父、对法也没有深信,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产生不出力量,没有力量就没有感应。深信不是初初的信仰,不是马马虎虎的信仰。一般民间的信仰是父母拜什么,自己也跟着拜,这不但不是深信,而且是迷信,是盲目的信仰。修行学佛不是盲目的信仰,也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深信。
「含生同一真性」,「真性」,真实不二之性,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怎样才能够相信这个道理呢?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念心存不存在?这念心是什么人给我们的?是父母亲给我们的吗?是菩萨给我们的吗?是阎王小鬼、上帝给我们的?假使是父母亲给我们的,或是阎王小鬼给我们的,就不是真性。因为这念心如果是别人给我们的,他就可以收回去;如果是修成功的,有成就必有坏,这都不是真性。所以,要相信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是本具的,人人都有,这就是真性。
怎么知道这念心人人都有?譬如大众为什么知道要出家?想脱离生老病死这念心是不是一样的呢?有这念心,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动物也有,譬如,我们被撞到,马上知道痛;敲动物一下,它也知道痛。再比方,这个世界所有众生都要吃,不吃就知道饿,知道挨饿这念心是什么心?就是真性,就是佛性。人为了衣食住行而忙忙碌碌,动物也是为了衣食住行在忙忙碌碌,为了要保存自己的生命的这念心,就是真性。所以,这念心是不是人人都有?这念心又在哪里?空性,这也是真性。
所以要相信这个道理,人人都有佛性,含生同一真性。如果这念真性知道是非善恶,知道痛痒,就已经起了分别,属于众生心;这念心知而不着,知而不分别,知而无知,才是真正的真性。《楞严经》说:「知见无知」,「知」的这念心什么人都有,能知过去、现在,知人我是非一大堆,这就成了众生;这念知若达到无知,不生分别,这就是真正的同一真性。
既然这念心人人都有,为什么得不到受用?「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这个道理和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是完全相同。这个道理,东方圣人、西方圣人、世间圣人、出世间圣人都能了达,不过当中有深、有浅。《楞严经》也讲:「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憍陈如尊者就是悟到客尘两个字而开悟。
什么是客尘?烦恼、妄想就是客尘。「客」是客人,譬如旅馆里有主人和客人,客人来来去去,住一晚、二晚,乃至一个月、两个月,终究会离开,但是主人就是始终不动。我们心中也有主人和客人。客人就是我们的妄想,想东想西,患得患失,作不了主。打妄想这念心,尘劳境界这念心,就是客。
「尘」是尘劳。因为心生分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慢慢的心中起了烦恼,时间一久就成了劳病,中了毒,渐渐的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修行假使能够明白客尘,依此用功就一定能开悟。
禅宗讲「宾主」,宾就是客人,主就是主人。所以在打坐的时候,有了烦恼、妄想不要理它,继续保持不要理它这个心不动,这就是能作主,就是主人。主人不动了,就能够返照自心,就能够突破妄想、执着。所以,虽然一切众生都有真性,却得不到真实受用,反而流转生死,沉轮六道,就是真性被客尘妄想所覆盖。
我们这念心像太阳一样,时时刻刻都有光明。虽然忽然变暗了,并不是太阳失去了光明,而是被云所遮住,只要云一过,它的光明依旧存在。这念心性本具光明--神通光明、智慧光明、禅定光明,因为本来就有,所以是本具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没有?就是被妄想、烦恼所覆盖,所以不能显了;本具的真性显不出来,所以智慧、神通、光明都没有了。
「若也舍妄归真」,假若能够舍弃妄想,回归真性;去除客尘、妄想,就可以返本还原,回归自己的清净法身。真性有几种说法,又称为法身、本来面目、如来藏心、无底洞;在众生,又称为无明烦恼,所以无明烦恼里面就具足真性,当下即是。要想见到自己的佛心,就要把妄想舍掉,归于真性。妄想怎么舍?不理它就是舍。一个是不起妄想,一个是不理妄想。要达到不理妄想、不打妄想,就需要一些方便。禅七当中有三个法门,第一个是修数息,第二个是参话头,第三个是修中道实相观,这就是三个方便法门。
「凝住壁观」,坚住正念、任心自在,就是凝住壁…
《达摩二入四行观 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