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二入四行觀 A

  達摩二入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佛法是心法,要如何去契悟佛心呢?契悟的道理有很多,但如何從衆多的道理中找到扼要、簡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達摩二入四行觀

  雖是短短的幾百字

  但是卻把什麼法都統統包括進去了

  「達摩二入四行觀」雖是短短的幾百字,但,卻把什麼法都統統包括進去了,能將它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打坐是佛法,走路也是佛法,行住坐臥統統都是佛法,那麼,我們這一生就能得解脫。因此,「達摩二入四行觀」可說是道理中的道理、扼要中的扼要,是心法當中最最簡要的道理,千萬不能小看它。各位對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的道理都必須要了解透徹,不但要透澈的了解,還要背熟,尤其是當中的道理更要背熟,時時刻刻地用其中的道理來反照自心,融會貫通了,事與理就相應了。

  

  「夫入道多途」,夫是起首、起語,是文言文中的發語詞。在過去,文章的句首加一夫字、然字、蓋字,用來帶起下文,幫助顯示後面綿綿不斷的道理。「入道多途」,要想入正道、得解脫,有很多管道。好比到臺北一樣,四通八達,許多路都可以到;入道也是如此,有很多方便管道都可以達到目的。所以《楞嚴經》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元」就是道。「要而言之」,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可以悟道,但是如果每一個法門都去了解,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要在這麼多法門當中摘取簡要,擇其心要。「不出兩種」,將所有的法門歸納、合並,可以濃縮爲兩種,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理入

  

  什麼是理入?由理上悟道。「入」就是入道、入門、契入。《楞嚴經》上說:「初心不能入,雲何證圓通?」修行總是要有個入處,總是要有點契入。雖然有入、有出就是方便,但是也不妨礙藉這個方便來悟道,來契悟這念心。

  

  「藉教悟宗」,教是教理,就是經、律、論叁藏,一切大乘、小乘、顯密教法。藉這些教理來悟宗,悟我們這念心。宗即是心,所謂「萬法歸宗」。怎麼樣才能藉教悟宗?要「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是指一切具有生命、有知覺、有痛癢的動物。一切蠢動含靈皆「同一真性」,皆具足佛性、法性、覺性。法性即是空性。佛性也是空性,空性當中還具有覺性,沒有覺性就稱爲法性。佛經上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凡夫是這念心,聖者也是這念心,人人都有佛性,就是同一真性。

  

  人人都有佛性,在大乘講,在小乘也講。很多人不了解,說佛經是僞造的,是祖師的著作。他們不知道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祖師也有佛性,只要悟了這念心,就和佛的心沒有兩樣。所以要深信,達到蘇東坡所說的「八風吹不動」,就是有了深信,就不會退轉。現在有很多人雖然是出家修行,遇到一點點煩惱就退失菩提心,遇到一點點境界不如意就起煩惱,心中患得患失,爲什麼?沒有深信。

  

  信,可以分爲幾種:一、初信,二、正信,叁、深信,四、真信。契悟到這念心,見到自己的佛性,見到真如法性,就屬于真信。不但風吹不動,順境、逆境都不動,即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動,這就是已經達到深信無疑的境界了。自己可以檢討反省,看看自己相不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不相信一切衆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假使達到百分之百的相信,就是深信,這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感應。

  

  很多人問師父:「我修行這麼久了,怎麼沒有一點感應?」就是沒有達到深信,任何事情都在懷疑當中,對自己、對道場懷疑,沒有信心;對師父、對法也沒有深信,所以做任何事情都産生不出力量,沒有力量就沒有感應。深信不是初初的信仰,不是馬馬虎虎的信仰。一般民間的信仰是父母拜什麼,自己也跟著拜,這不但不是深信,而且是迷信,是盲目的信仰。修行學佛不是盲目的信仰,也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深信。

  

  「含生同一真性」,「真性」,真實不二之性,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怎樣才能夠相信這個道理呢?師父說法、大衆聽法這念心存不存在?這念心是什麼人給我們的?是父母親給我們的嗎?是菩薩給我們的嗎?是閻王小鬼、上帝給我們的?假使是父母親給我們的,或是閻王小鬼給我們的,就不是真性。因爲這念心如果是別人給我們的,他就可以收回去;如果是修成功的,有成就必有壞,這都不是真性。所以,要相信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是本具的,人人都有,這就是真性。

  

  怎麼知道這念心人人都有?譬如大衆爲什麼知道要出家?想脫離生老病死這念心是不是一樣的呢?有這念心,就是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動物也有,譬如,我們被撞到,馬上知道痛;敲動物一下,它也知道痛。再比方,這個世界所有衆生都要吃,不吃就知道餓,知道挨餓這念心是什麼心?就是真性,就是佛性。人爲了衣食住行而忙忙碌碌,動物也是爲了衣食住行在忙忙碌碌,爲了要保存自己的生命的這念心,就是真性。所以,這念心是不是人人都有?這念心又在哪裏?空性,這也是真性。

  

  所以要相信這個道理,人人都有佛性,含生同一真性。如果這念真性知道是非善惡,知道痛癢,就已經起了分別,屬于衆生心;這念心知而不著,知而不分別,知而無知,才是真正的真性。《楞嚴經》說:「知見無知」,「知」的這念心什麼人都有,能知過去、現在,知人我是非一大堆,這就成了衆生;這念知若達到無知,不生分別,這就是真正的同一真性。

  

  既然這念心人人都有,爲什麼得不到受用?「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這個道理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所說的:「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是完全相同。這個道理,東方聖人、西方聖人、世間聖人、出世間聖人都能了達,不過當中有深、有淺。《楞嚴經》也講:「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憍陳如尊者就是悟到客塵兩個字而開悟。

  

  什麼是客塵?煩惱、妄想就是客塵。「客」是客人,譬如旅館裏有主人和客人,客人來來去去,住一晚、二晚,乃至一個月、兩個月,終究會離開,但是主人就是始終不動。我們心中也有主人和客人。客人就是我們的妄想,想東想西,患得患失,作不了主。打妄想這念心,塵勞境界這念心,就是客。

  

  「塵」是塵勞。因爲心生分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慢慢的心中起了煩惱,時間一久就成了勞病,中了毒,漸漸的眼睛看不見了,耳朵也聽不見了。修行假使能夠明白客塵,依此用功就一定能開悟。

  

  禅宗講「賓主」,賓就是客人,主就是主人。所以在打坐的時候,有了煩惱、妄想不要理它,繼續保持不要理它這個心不動,這就是能作主,就是主人。主人不動了,就能夠返照自心,就能夠突破妄想、執著。所以,雖然一切衆生都有真性,卻得不到真實受用,反而流轉生死,沈輪六道,就是真性被客塵妄想所覆蓋。

  

  我們這念心像太陽一樣,時時刻刻都有光明。雖然忽然變暗了,並不是太陽失去了光明,而是被雲所遮住,只要雲一過,它的光明依舊存在。這念心性本具光明--神通光明、智慧光明、禅定光明,因爲本來就有,所以是本具的。但是現在爲什麼沒有?就是被妄想、煩惱所覆蓋,所以不能顯了;本具的真性顯不出來,所以智慧、神通、光明都沒有了。

  

  「若也舍妄歸真」,假若能夠舍棄妄想,回歸真性;去除客塵、妄想,就可以返本還原,回歸自己的清淨法身。真性有幾種說法,又稱爲法身、本來面目、如來藏心、無底洞;在衆生,又稱爲無明煩惱,所以無明煩惱裏面就具足真性,當下即是。要想見到自己的佛心,就要把妄想舍掉,歸于真性。妄想怎麼舍?不理它就是舍。一個是不起妄想,一個是不理妄想。要達到不理妄想、不打妄想,就需要一些方便。禅七當中有叁個法門,第一個是修數息,第二個是參話頭,第叁個是修中道實相觀,這就是叁個方便法門。

  

  「凝住壁觀」,堅住正念、任心自在,就是凝住壁…

《達摩二入四行觀 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