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二入四行觀 A▪P2

  ..續本文上一頁觀。「凝」就是把心收回來,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住」就是堅住、安住。在漸次修證的方法上有九住心,凝住是初初開始保持不動,就等于內住;由內住,然後續住,繼續保持這個心不動。凝住就是把心收回來,凝結在一個地方,這就是壁觀。

  

  很多人認爲打坐時面對牆壁就稱爲壁觀,這是錯誤的解釋。這念心能保持不動,才是壁觀。「觀」是觀照、注意、覺觀。「壁」是這念心像牆壁一樣不動,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打了瞌睡,馬上動一動,這就是觀;瞌睡來了,告訴自己絕對不再打瞌睡,知道不再打瞌睡就是觀。這念心始終保持不動,不起心動念,不打瞌睡,這就是凝住壁觀;睡覺時能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也是凝住壁觀。所以,不是一定要面對牆壁才叫壁觀。

  

  「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這就是中道實相觀。無自無他就是不生分別,沒有自己,也沒有對方。有了自己就有我相,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人、有我,妄想分別就産生了。所以,無自無他就是通身放下,親也好、冤也好,愛、憎、是、非都好,總之,都不起心、不動念。

  

  不但無自無他,還要凡聖等一。有的人說:「我現在是薄地凡夫,怎麼敢修禅法?這是上根利智人所修。」這種觀念就不對了。始終認爲自己是凡夫,認爲凡夫之外還有聖人,如此就凡聖對立,這念心又起了分別,又成了相對。凡聖等一,所以打坐的時候,即使佛來摩頂、授記,不要理它;看到魔鬼來了,也不管它,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做凡想,不做聖想,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凡聖等一。

  

  這念心怎麼說是凡聖等一呢?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了了分明,這是什麼心?聖也不是,凡也不是,凡聖等一,凡聖都在這念心中。這念心起了分別,起了妄想,就是凡夫;這念心如如不動,聖也不想,凡也不想,就是凡聖等一,平等不二。

  

  明白了這個道理,還要「堅住不移」,這就是修行。所以九住心中,第一是內住,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就是內住。第二是續住,堅住不移,就是續住。繼續保持這念心就是「堅住」,堅住正念。移是移動;不移,不能有絲毫的分別。打坐的時候,忽然想到佛經的道理,這就是移;不但佛經不能想,連佛都不能想,爲什麼?因爲這念心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就是佛,假使另外再去求個佛,就是頭上安頭。

  

  所以,堅住不移,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就是移。心一打妄想,一起心動念,就是移;不起心動念,堅住不動,就是不移。打坐時想到貪、瞋、癡,就移到叁塗惡道;想到五戒,就移到人道;想到十善,又移到天道;堅住不移,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解脫,就是淨土。

  「更不隨文教」,這就是頓悟自心的一種方便法門。假使坐在這裏,忽然想到經教上的道理,這就是隨了文教。不隨文教即不思惟經教,不誦經、不持咒。持咒、誦經就是文教;想空、想假、想中,都屬于文教。這念心絕對不動,不落文字,不落言诠,不起心動念,就是不隨文教。禅宗祖師所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也不理、魔也不理。

  

  「此即與理冥符」,這念心冥冥中與這個道理相應、相符合。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不二就是理。什麼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真如實際、真如法身之理,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這是什麼境界?「無有分別」,沒有一點點分別。一念不生,哪裏找分別?等于《中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一起就有分別,不發就沒有分別。等于六祖大師對惠明上座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念心一想到善、想到惡,就是分別;現在這念心善也不想、惡也不想,也不打瞌睡,「寂然無爲」。「寂」是不動;「然」是了了分明。不但不動,而且要了了分明,才真正是無爲。這些都做到了,「名之理入」,與真性之理相契。這是第一個步驟。假使我們對這個道裏不知道、不相信,沒有在這裏用功,要想入道是不可能的事,甚至連方向都摸不著。明白這個道理,並且産生百分之百的信心,又能在日常生活上不生分別,寂然無爲,就是無上深妙禅,這就是理入。

  

  

  

  行入

  

  明白了理入,了解了實際的道理,一切不假外求,人人本具。但是,我們不可能從早到晚都不動,不可能一念萬年,一打坐就是幾天、幾個月。初學的人還沒有達到這個功夫,不要說幾天了,甚至幾十分鍾都不容易,多半的人坐在這裏就是打妄想、打瞌睡,爲什麼?沒有理入。身體雖然在打坐,但是心不入道,坐十年、二十年也與道不相幹。不過也有好處,坐在這裏不會造殺、盜、淫,身體比較清淨,所以還是有些功德。過去身體有業障,身體不停的在動,兩條腿總是向外跑;現在把腿收回來,不再跑了,身體也不再動了,就有清淨的功德。所以,雖然與道理不相應,在事上修,慢慢的時間久了,業障消了,熟能生巧,還是能相應。

  

  「行入謂四行」,事上就是行,有四種方便的入道行門。「其余諸行,悉入此中」,悉者盡也,所有八萬四千行門通通包括在這四種行門當中。「何等四耶?」哪四種行門呢?第一報冤行,第二隨緣行,第叁無所求行,第四稱法行。

  

  

  

  

  

  一、報冤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

  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

  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

  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

  逢苦不憂,遇樂不喜

  當下的這念心

  就是聖心,就是解脫,就是出世,就是淨土,就是聖人

  高興、歡喜的時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時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爲這是人之常情,不足爲奇,但修行人卻不是這樣,不祇要──逢苦不憂,遇樂不喜,還要做到「逢苦不憂,甘心甘受」,什麼道理呢?

  

  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當下的這念心,就是聖心、就是解脫、就是出世、就是淨土、就是聖人。如何才能達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呢?

  

  我們必須知道,今生苦惱的原因,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成熟了,惡業成熟了,當然要受果報;然而果報受後,業障自然也就消除了。這個道理如果能通達、洞澈無礙,事理圓融,有事有理,就稱之爲「識達故」。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

  通達、明了了這個道理,自能生覺照之心,心不再隨境轉,沒有苦惱、沒有取舍,當下這個心就與理(理就是真心)相應,得到解脫。也就是說,能體悟到面對不如意的境界,心當中無苦無憂,就能與道相近,能進入菩提大道、能進入真性了。

  

  故說言報冤行。

  能夠依據上面所說的道理去觀照,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逢苦不憂,自能消除業障、化除是非,把「冤」轉成了同參道友、法親眷屬,就能夠彼此容忍與和合了,這就是轉識成智,也是報冤行的道理。

  

  二、隨緣行

  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我們常說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的隨有隨順的意思。譬如說,現在是結夏,結夏的因緣現前了,你就要隨著結夏,借著這個因緣來用功。什麼時候該走路就走路,什麼時候該做早課、禮忏、聽法、靜修…都要隨衆,這樣就是隨緣。如果人家在靜修,你卻跑去拜佛;人家在拜佛,你卻跑去打坐,那就不是隨緣了。

  

  緣有逆緣與順緣兩種,這兩種緣我們都必須隨順。隨順著不好的因緣要怎麼辦呢?用上面所說的「報冤行」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是,如果是很好的順境,是善緣,我們又該采取什麼態度呢?

  

  「衆生」是衆緣和合所生,所以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雖然有形象,卻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存在。進一步的說,不但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是衆緣所生;我們這個心呢?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滅滅著,所以不祇身體無我,心也是無我。所以說,一切衆生本來空,本來虛妄,是業感所現。

  

  衆生在過去造了善業、惡業,有了善惡的因緣,就是緣起;不管是善業緣起或是惡業的緣起,就是真如緣起、唯識緣起、分別緣起………等,只要是緣起就是假相。衆生是衆緣所生,因緣和合就有,因緣散掉就沒有了,沒有一個實體,所以說是假相,緣起的實體是空性,所以是不二的。

  

  這個假相是過去的善、惡業所招感,造了善業就要受善報,造了惡業就要受惡報,但善惡業都是緣起,緣起當然就是虛妄不實的了。雖是虛妄不實,然而造了善惡業還是要受報,善惡業夾雜,那自要「苦樂齊受」啰。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若非過去世中的善願與心願

  今生要出家

  也不是容易的事

  苦與樂是從善緣惡緣的因緣和合所生出來的,這個道理我們明白後,當享有善果時,不但不會生出驕傲,更會珍惜、把握這個善緣、善根努力修行。

  

  各位不要小看出家這個因緣,若非過去世中的善願與心願,今生要出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有了這個善根切不可心存驕傲,因爲過去世發了──希望「能弘法,能利益衆生來成就菩提」的大願,今生方得以順利出家,而且還得到人家的供養與贊歎,這是過去世辛辛苦苦所修,也是沾叁寶慈悲的光明;假若沒有佛法,沒有佛的出世,沒有大衆的發心與供養,那麼我們的衣食住行不就産生困難了嗎?

  

  各位今天在這裏,住的是佛的寶殿,有清淨的道場,還有師父的指導,生活是安全又安定,這一切都是過去的善因緣所得來的,不要因此而歡喜、驕傲,爲什麼呢?譬如說,人家供養我們很多紅包,這是善緣,然而這一些…

《達摩二入四行觀 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