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后,说道:「唉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我妈妈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心想:该死,我这个人也太糊涂了,听人家说要眼睛就挖,也不问清楚人家要的是右眼还是左眼?错全在我,不能怪人家。好吧!就成全你吧,又把左眼挖下来交给小孩。
没想到,小孩接过左眼凑近鼻子闻了闻后,大声叫道:「唉哟!你这眼睛是臭的,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眼睛,一定是你发的菩萨心不够真诚!」
舍利弗楞住了,心想:两个眼晴都给了你,最后却还说我的眼睛是臭的。「唉,众生真是难度,算了,我不想再修菩萨行了,证个阿罗汉果就算了!」
小孩看了看舍利弗,轻蔑地说:「算了!算了!你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人,这两个眼睛还是还给你吧!」话说完后,舍利弗的眼睛也完好如初了。
俗话说「送佛送到西天」,要知道,发了菩提心,将来的果报是不可思议。舍利弗却因「心有吝惜」而退了菩提心。
你现在是不是真正发了菩提心呢?那就要看你修六波罗蜜的每一个波罗蜜都成就了?怎么样知道是否成就了?能像释迦牟尼佛过去所修的布施「头目脑髓、所有的财产都舍得光光的」,这样才算是布施成就。
把生命、财产统统舍得光光的,除了恭敬心、慈悲心、诚心之外别无所求,才算是清净的布施,也是布施成就了。布施还要知脱解三空的道理,在佛法里是有事有理的。
三空就是「三轮体空」,以布施来讲,能布施的人算一轮,布施的财物算一轮,所布施的对象算一轮,加起来就是三轮。这三轮都是缘起性空,因此没有真正的能、所及布施的东西。知道三轮都是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么修布施与不修是不是一样呢?《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是名真菩萨。真正的菩萨不只了解三空,了解性净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修。修了这些法门还要不执着及依止这些法门,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也是真正的菩萨。
修布施的观念是──
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自己不要执着才重要
一般人认为修了布施后最好不要留下名字,要是留下名字让人知道了,那么这个功德就会减少。因此执着「不留名字,不让人知道」这样的功德才大,这样才叫无相布施。其实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执着「这样的功德才是真正很大」,就有了人我、又有法执。修布施的观念是──不管人家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自己不要执着才重要。修了布施以后,除了自己舍去了悭贪,又能带动人家来发心,既自利又能利他,布施的功德在此,这样的布施才有意义。修布施是一种舍,古人说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
大舍如火烛在前
生命财产统统舍光了,心里的贪瞋痴统统净化了,我执、法执也全部舍光了,能所俱空,与无为法一下就相应了。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统统得到了,就好象火烛在前,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中舍如火烛在旁
修布施的同时也在修福德,有了福德又去修布施,如此的修布施又要了达诸法缘起,经常的这样去观照,就是福慧双修、悲智双用,这是属于渐次修证的道理。中舍就是施恩布德、广结善缘,目的是为了要普度众生、增长福德智慧。有所求有所得的就是中舍,各认为这样子好不好呢?
小舍如火烛在后
有些人因为运气不佳,或者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求佛、求三宝。
「佛啊,菩萨啊,我来供养、布施,只求你能保庇我赚钱、保庇我身体健康!」
「菩萨啊,你要保庇我,我手上有一块土地要卖,想卖个三、五亿或十亿,如果能保庇我顺利的卖出去,我愿意给菩萨装个金身,或者捐个十万、廿万来建道场!」
这种布施就好象和佛菩萨在做生意一样,这就属于小舍。小舍还是可以增长一些福德,但这一些还是不清净的福德,因为不是清净的供养。小舍没有智慧,就好象火烛在后面,前面黑洞洞的什么都看不见。
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只要我们一取相
无相的功德,就成了福德
各位都是觉得人生太渺茫,深感自己业障很重,三宝的功德太伟大了,因此才来修习佛法。各位知道自己的业障是什么吗?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业障,怎么说呢?人家身体非常健康,为什么我老是生病呢?这就是业障。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自己的身体不健康时不去检讨这些,反而嫉妒、埋怨别人。尤其是每当自己生病时,常会怪别人缺乏慈悲心,也不来关心、照顾我一下。要知道别人关心、照顾你是因为他大慈大悲,绝对不要存有每个人都应当对你大慈大悲的心理。身上的病就是自己的业障,感觉惭愧及忏悔都来不及,怎能再去怪别人呢?这样的检讨反省,心当中就清净了,有了清净心,自然而然的与法相应,心当中没有贪瞋痴了也就是没有尘垢了。
我们初初修布施是为了去悭贪,希望得到福报,愈深入了解佛法后,布施的功德也不执着了,明白布施的人、财及对象都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后,也更清楚修行的方针。修行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很难解脱我、我所的执着。我及我所的执着都是尘垢,因为这些尘垢使得我们的这念清净心无法现前。
度化众生要观察众生的根基,众生是什么根基就用什么法门去度化。度化后,如果存有:「我度化了多少众生!」、「用的是某某法门!」、「这种功德非常的大!」的心理,那就是取相,一取相就变成了福德,不取相才是有福德又有功德,也才是真功德!怎么说呢?见到性净这个清净的一念无为法,才是真功德,性净是本具的,这个真功德不管是此生、来生,生生世世都是如此,而且广大没有边际。虽然法是空寂无相,但也不妨碍有相,只要我们一取相,无相的功德就成了福德。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修善法是福德
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
就是智慧
以修布施这个法门来说,我们修了布施能去除自己悭贪、瞋恚及消业,人家得到了我们的佛法及财物的救济,生活上多多少少有了帮助,精神上又能去除一些烦恼,这样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就是大乘法门,它能庄严菩提之道。
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是件很长远的事情,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功,一直到成就佛的智慧,三觉圆满的时候,都必须要有福德。如果缺少福德,所修习的一些法门就没有办法成就。福德在众生的身上,要关心照顾众生使众生欢喜,诸佛才会欢喜。修了布施,还要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了达诸法毕竟空寂,人不可得、财也不可得的道理,这样才能庄严菩提之道。
若是完全不修可不可以呢?有些人一打坐就昏昏沉沉的,听法时法听不进去,老想打瞌睡;想拜佛又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这样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事也不相应,理也不相应,这些现象都是过去福德修得不够的缘故。我们在道场当中就要把道场的事摆在第一,这样就有福德,但是如果执着这件事人家不做,我去做,会有很大的功德的想法,那就着相了。有人相、我相,没有办法庄严菩提之道。
有些人修慈悲法门持有一种:我很慈悲,别人都不如我的想法,这也是有人相、我相的着相了。能够做到修了慈悲没有我相、人相的不着相,那才是有智慧。修善法是福德,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就是智慧,有了福德与智慧才能庄严菩提之道。
能自利又能利他是大乘法门,小乘法门却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怎么说呢?譬如说,我修四念处观我能得解脱,你修四念处观你能得解脱,绝对不可能我在打坐修四念处观,你也能得到好处。小乘法门是自己修,自己得利,不能利他。而菩萨修六度法门,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称为大乘法门。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持戒的目的是在于
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及自我的提升
去除自己的习气、我慢及无明
除了修布施波罗蜜外其他的五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五个波罗蜜也要像修布施波罗蜜一样。六度前面的五度都属于福德、属于禅定,最后一个般若波罗蜜属于解脱、智慧。六度波罗蜜的每一度都必须具备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无能无所、就是缘起、就是性空。
佛陀在世时曾教导在家居士要受五戒,持戒要清净。有些人受了五戒,看到人家没有受五戒,就起了:这个人没受五戒,不如我的功德,不如我的修行的念头,而瞧不起人家。自己起了我慢心,只看人家的缺点,就起了我执、法执。
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约束、反省及自我的提升,去除自己的习气、我慢及无明。用戒时时刻刻的反照自己的心,使心清净,心清净了不能还执着个「戒」。持戒的目的不是拿戒去衡量、称量别人,那就违反了戒的本意了。
有些人修布施时,看到别人不修布施,会生起:这个人真是悭贪鬼!的烦恼,这样子,我执就现前了。修禅定也是一样,自己静坐入定,出来以后,感觉身心愉快、平静;在打坐时又看到佛、光、圣境等等境界,看到人家没有禅坐、没有这些境界,就认为他不如我,这样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执、法执。修六度应该明白般若的道理,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静坐的目的是在使自己心性清净,不管是行住坐卧,性净之理统统都现前。在静坐时有任何境界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会执着。性净之理时刻现前,就不会起我慢、贡高了。修习六度统统要有般若波罗密,要三轮体空,最后达到了性净之理。性净就是中道、就是实相、就是般若──真正的般若,实相般若。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
我们的妄想实在很多,一坐下来,就是人我、是非,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想这个人对我如何如何,那个人好象很嫉妒我,他对我好象有什么仇恨,他们好象在排斥我………。在我们山上,有时会有外面的一些法师来挂单,有的就讲:「我们是挂单的法师,是外来的法师……」,有这些想法就是妄想、就是苦恼,好象我们山上的法师看不起他,或者会排斥他。其实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到这个道场来,大家都是平等不二,衣食住行六和合。谁有因缘、福德、智慧、担当,或者是发菩提心的,这个道场的事情他就来发心。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坐在那里起执着、打妄想那就会有一大堆的烦恼,有了这些,什么也无法看清楚。为了对治、去除我们这么多的妄想,所以我们必须修六度波罗密。
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修了六度波罗蜜后,还要不执着六度波罗蜜,为什么?假如起了「我现在修六度波罗蜜,他们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统统现前了。四相一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障碍,于是道场住不下去,想去住茅棚,茅棚住不下去,又想到各地的道场去挂单。其实到那里都是一样,古人说:修行要从这一念心上去修,不能逃境以安心。有了人、我等四相,就会觉得这个境界或者世界都是很麻烦的事情,想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却又始终找不到。
道吾恶者,是吾师
道吾好者,是吾贼
古德说:「若见他人过,自己就是错;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我们修行就要时时刻刻的这样警惕、磨练自己。修行有顺境、逆境,有同参道友的赞叹,也有师长的鼓励;但也会有人说你的坏话,或者刺激你使你生气。假若,顺逆境不能保持心当中的平静,有了得意忘形或者受烦恼的情事,就表示我们没有办法与性净之理相应,得不到解脱。庄子说:「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责备我的人,说我坏话的人都是我的师父,因为他们没有悭贪及嫉妒的在指正我的缺点。这样的去思惟,外面的障碍没有了,对这些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感激,顺道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用这种方法来检讨、反省、观照我们这一念心,观照我们的身口意,一直达到性净这个道理现前。性净,在佛法上讲就是心性。佛经的道理很多,把它归纳起不外乎:一个是事,一个是理。把事归纳起来明白的说,就是因果;理,进一步说就是心理。掌握了这两个原则以后,做什么事情就能无往不利。修行,无论是世间、出世间,都要有因有果,从因上去努力就是事。由于我们从因上的努力,最后达到「理」,使我们的心性现前,得到解脱了,修行所追求的就是这个地方。所以古人说,佛法就是菩提、涅槃、心性、性净。这个道理是最高、最真实的,如果有一个法门、有一个境界超过菩提涅槃--性净的道理,那些法门、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见到了这个性净之理,动也如是静也如是,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一天如此,一月、一年甚至十年也是如此,那真是活佛住世了。所以这个道理是最实在的,任何人都可以熏修。
护持道场,就是成就自己
关照众生,就是在提升自己
我们在护持道场就是成就自己,关照众生就是在提升自己,利他当中又能自利,自利当中又能利他,用这样的方法来磨炼自己、成就自己,这样子就是真正的般若,真正契入了称法行。
《达摩二入四行观 A》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