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客塵顯真心
出自《楞嚴經‧卷一》之顯見不動
──八十四年十二月 上惟下覺大和尚于中臺禅寺開示「客塵」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動搖,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
這一篇是出自于《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第一卷十番顯見中的顯見不動。由于憍陳如尊者所說的道理沒有錯誤,因此,佛以「如是」爲他印證。
憍陳如尊者又叫阿耨多,阿耨多是尊者的姓,姓與名連貫起來就叫阿耨多憍陳如。阿耨多翻成中文,稱爲「火器」,爲什麼叫做火器呢?原來,憍陳如尊者的祖先祀火,以祭祀火爲他們的宗教思想,這是一種民間的信仰,稱爲拜火教。佛弟子中的迦葉叁兄弟未皈依佛之前也是拜火的外道,因爲佛陀的度化,才皈依佛法爲佛弟子,便是之後的千二百五十常隨衆。
拜火教的人認爲火是一種神,因爲火的力量很大。而阿耨多族拜火,可能是從崇拜火神給人們光明與溫暖的事上來祭祀、膜拜,是一種拜火的神教。
如果以佛法的事與理來分析「火」,又有更深入的意涵,從事上來講,野獸見到火會害怕而不敢靠近,同時,火也能供人取暖,給人間溫暖與光明;從理上來講,火譬喻智慧、般若,智慧、般若之火能燒諸煩惱,因此,火是一種光明的象征。一個人如果能修善去惡,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像火一般的光明,如此因事顯理,就稱爲「火器」。
在佛法中,五比丘稱爲僧寶,四谛稱爲法寶,釋迦牟尼佛爲佛寶,這是最初的叁寶。憍陳如尊者就是五比丘之一,也是第一位證到聖果的僧寶,因此稱爲聖首。有關憍陳如尊者過去的因緣果報,佛經中曾有記載:從前,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忍辱仙人,在山上打坐的時候,當時的歌利王帶著一些妃子,來到山上來打獵。妃子們看到山上居然有位道人在打坐,非常地好奇,于是圍在道人的身旁向他問道,並且聽道人說法。歌利王見到這種情景,心裏覺得很不是滋味,妒火中燒、興師問罪,將忍辱仙人的四肢砍了下來。然而忍辱仙人,心中不爲種種境界所動,不但不恨他,而且還發了大願的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就要度你!」歌利王覺得很奇怪,問他原因。忍辱仙人說:「修行就是要圓成佛的智慧,普度衆生,縱然你割截我的肢體,我還是要度你,所以心中當然不會有恨,而且還如飲甘露呢。」歌利王聽了這些話當然無法相信,便問道:「你所說的這些願行,有什麼憑證?如何能使我相信?」忍辱仙人說:「如果我所發的願、所講的話是真誠的,那麼被你砍掉的四肢,現在馬上就會自然而然地重生、愈合起來;假若所說的話不真,那麼,我得四肢將永遠是殘缺的。」話一講完,忍辱仙人被砍掉的四肢竟然重生、愈合,而完好如初,當時的歌利王就是現在的憍陳如尊者。果然,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一個所度的就是憍陳如尊者。而這一章所講的便是尊者在鹿野苑契悟的因緣。
「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佛法是以法爲根本,憍陳如尊者並不是年紀大而被稱爲長老,而是因爲契悟了法性,契悟了法性就是空性,悟到空性,由煩惱當中解脫,成就聖人的果位,所以大衆稱他爲長老。尊者在五比丘中是最早了解與契悟法性,體悟到空性的人;因此,阿耨多除了有「火器」的意思外,又具有「解本具」的意義。憍陳如尊者究竟以什麼因緣解本具?就是悟到了客、塵這兩個字的道理,證到聖果。所謂的聖果,並不是得到了神通、禅定就是證聖果,很多人能獲得禅定,但還是無法證到聖果。這裏是說憍陳如尊者因爲契悟了空性,悟到了客、塵的道理,因此成了聖果,成就聖人的道業。
悟道,要從因心來悟,何謂因心?就是要從苦、集、滅、道四谛來體悟,其中的「集」就是因,把這個因找到了,自然就能契悟果海,所以說因即是果。如果不從因上來契悟;修行,只想在果上來求,便是一種顛倒,以這樣的觀念來修行,始終是南轅北轍無法契悟聖果。憍陳如尊者就是從苦谛、集谛中開始體悟真理,乃至契悟道果。
「客塵」是一種譬喻,比喻妄想就好象空中的灰塵一樣,始終是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然而,能知道妄想的這念心性,就如同虛空一般,妄想來也好、去也好,始終是寂然不動。虛空中的灰塵會飄散,妄想也一樣會生滅,因爲它本來就是虛妄不實的,而虛空卻始終存在,不曾改變。我們這念心性也是一樣,只要不理會妄想,任妄想來去,這念心始終作主、不動,妄想自然止息。這念心就是空性,一切妄想都是有生有滅,而空性是不生不滅、寂然不動;修行就是要體悟空性,安住在空性中。
憍陳如尊者悟到客塵的道理,證到阿羅漢果。因此,將客塵的意義與所悟到的道理,在大衆中說出來,讓有因緣的人能因客塵之理,契入無爲而得解脫。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例如:我們離開家鄉到外地,在行程當中,因爲肚子餓了、累了,而去找了間旅館,想要休息或是住宿。在旅館裏,用餐或住宿完畢後,整理好衣服或行李,又得奔往前途,繼續下一個行程,並不會在旅館永久地居住下來。
但是,如果我們是旅館的主人,情況又不同了。雖然每天都有不同的客人來來往往、進進出出,而旅館的主人,始終都安住在旅館中,不會隨著客人離開,因爲經營旅館就是安排住宿,要照顧旅館維持營運,所以住在旅館中不會離開。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
依著這個比喻可以來思惟,這些住在旅館中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人屬于客人,客人如同妄想,總是生滅、來去,所以,「客」的意思就是來來往往,因爲不住的關系。而始終不離開旅館,住在旅館的就是主人,如同我們的自性,本不動搖。
平常在禅七當中,提示大衆要處處作主,也就是要做旅館的主人,這念心始終不動。在我們的心中有主、有客,「主」便是這念不動的心性,「客」便是我們的妄想。倘若作不了主人,就會變成了客人,隨著妄想遷流,流轉叁界、輪回生死。反之,不管在動中、靜中、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能清楚明白,念念分明,如如不動,這樣才能算是真正作主,如同旅館的主人,不論客人來去始終不會離開。
從前,趙州和尚還是一位沙彌時,悟了道,去參訪南泉祖師。這時南泉和尚剛好正在養息,就問趙州禅師:「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趙州禅師答道:「我從瑞相來」,意指他是從瑞相院來的。南泉和尚接著又問道:「既然你從瑞相院來,你見到瑞相沒有?」這句話就是在說:你開悟了嗎?你見到本心沒有?以瑞相來喻指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一般人都是從事上回答問題,只有開悟的人知道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這時,趙州便回答道:「我不見瑞相,只見臥如來。」趙州爲什麼不說見到一個老和尚或者一個睡覺的人,而說見到臥如來?這便是從事來顯理,就證明這個小沙彌悟到這念心性,如來的境界。
于是南泉和尚又馬上問道:「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開悟的人就知道有主。悟到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契悟了這念心,就是有主。
妄想就像客塵般來來去去,而能知道妄想的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就是主人。如果真正契悟了這念心,始終安住在這念心上,不論遇到何種境界,就算地震、原子彈也不理它;見到了鬼神也不理它,乃至于親或冤也都無需挂礙,始終就是不理,因爲,這念心始終不動,了達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所謂「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一念心能夠安然自在的,就是真正的作主。
憍陳如尊者便是從主與客;虛空與塵埃,體悟不動的心性,在這個真理上重慮緣真,不斷思惟,一遍、二遍、叁遍、四遍……。如此專注地想念,這念心慢慢清淨了,一旦定下來,一念相應,就契悟空性,了達一切都是虛妄不實,只有這一念清淨的覺性、能知的覺性,始終存在。
明白這一念心也是空性,能思惟的這念心就是能知的這念心,就是我們的覺性,悟到了主與客,也就能知道佛法中所講的能所、賓主的道理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真正能做到到有思、有念是方便,無思、無念是作主。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動搖,虛空寂然。
憍陳如尊者希望大衆能進一步了解,于是又舉了一個例子,來解釋客塵的關聯:就好比雨過天晴時,太陽顯露出來,此時晴空萬裏一塵不染,虛空當中沒有一點點的雲朵,非常地清淨、清新。此時,陽光從房子牆壁的縫隙照射進來,透過陽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很多灰塵,在房間中上下、左右、前後地飄揚;然而,盡管灰塵不停地飄蕩,房間裏的這個虛空,始終是不動的。
就此而論,陽光就好比智慧,透過陽光就可以清楚地見到房間當中種種景像、包括灰塵。相對的,只要這一念心專注,透過智慧,就能照見心中種種妄想。參禅靜坐也是這個道理,當心念收攝專注,一念不生時,就可以看到心中的念頭起伏、來去,盡是一些患得患失、貪心、癡心、財色名食睡,乃至于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是非善惡……等。這些妄想潛伏在八識田中,衆生在迷,沒有反觀自心覺察心念,往往對于自己的心念無法了知清楚…
《悟客塵顯真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