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悟客塵顯真心▪P2

  ..續本文上一頁,透過智慧的審察,如同陽光普照萬物,都能清楚顯現,了然明白。

  

  雖然心當中有那麼多的妄想,也不用驚慌害怕;既然是妄想,本來虛妄不實,本自生滅。只要這念心安住在覺性、空性上,寂然不動,妄想來、妄想去,始終不理會,不爲所動。如此,心就能靜下來,慢慢地這些妄想,就如同灰塵會自然銷損沈殿,自能回複不動寂然的自性。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

  

  只要不起妄想、不理會、不攀緣,也不分別妄想是善?是惡?。這念心在二六時中,時時清楚明白,對境不生分別,不加了知、不去對治。如此,我們的心漸漸就會獲得寂靜、平定。憍陳如尊者說「澄寂名空,搖動名塵」,就是如此思惟,如此觀心返照。

  

  當我們的心充滿了妄想,就像一潭濁水、渾水,裏面有著很多的渣滓,修行就仿佛是在澄澱濁水。澄清濁水必須經由一些步驟:第一就是要先離開風浪。離開外面的名利財色,離開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種風浪。心中明白這些心念不好,不去執著它,將它看破,這樣就是離開。

  

  離開了外在的風浪,心雖然感覺平靜了,但是在我們心當中,還有著是非、人我、執著……,這些妄想都屬于渣滓。有了這些渣滓,我們的心便會迷惑顛倒,自性本自清淨如同一潭清水,因爲這些妄想使得清水變成渾水。在八識田中起伏的煩惱、執著……等的渣滓,透過禅定的修習,就能慢慢地沈澱下去。待渣滓沈澱以後,我們也就能明白看到,這個心是一片清淨、空寂。然而,渣滓沈澱下去後,還必須把這些沈下去的渣滓化掉,否則還是不究竟。

  

  澄清濁水的過程,首先避開大風;等大風沒有了,波浪便會慢慢止息至風平浪靜。水面平靜了,便會發現這一潭渾水,有著很多的泥沙,因此,更進一步地要讓泥沙沈澱。如同修行透過禅定、智慧、返照、願行等行門的落實,心便會慢慢定下來,混水便會由混濁慢慢澄清,顯現原本的清徹。最後泥沙完全沈到底部,上面全是清水,而沈在底下的泥沙,便如同是「無始無明」,待無始無明轉化,這一潭水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清淨的水,也就是所謂的究竟了義、畢竟解脫。

  

  了解這些道理,還必須透過想念、思惟,把所有一切妄想煩惱,看破放下,這個心就能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念念分明,如此就是澄、就是寂,本自澄寂的心性,就是空性,透過「聞思修」,便能由思惟理進一步契悟心性。

  

  在空性當中起伏的妄想、煩惱,是塵勞境界。我們的六根對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念念攀緣、執著、取舍,時間久了,就會因塵而發勞,便産生了勞頓的現像。比如:當我們的眼根看著外境,時間一久,就會感到疲勞;耳根聽聞聲音,聽久了也會感到疲勞、生厭,乃至到最後,六根都勞頓了,也就成爲現代人所說的痲痹、中毒了,六根便會呈現種種病態。

  

  反之,如果我們將六根收攝回來,對于一切的外境不去攀緣、執著,就不會引發種種塵勞,使身心勞頓,明白此理,修行才能夠落實。如果人們都能明白客塵的道理,不管妄想、煩惱如何地起伏,只要自己能作主,心始終安住在空性、安住覺性上,妄想來任它來、妄想去也任它去,不去理會、攀緣它,也不刻意去壓抑阻止它;慢慢便能達到寂然無爲,感而遂通。就如同塵埃自浮沈,而虛空始終是不動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功夫用不上,生起種種妄想、煩惱,馬上就想要去對治,心中愈急著想去對治妄想、煩惱,愈是難以遏抑。于是,就覺得自己的根性不夠,是下根機的人,時間一久,便退失了信心與菩提,這樣就是被塵勞境界轉掉了。因爲不明白在客塵當中,還有一個主人,假如我們悟到了「主」,那麼,一切「塵」又何須挂礙?只要不理它,安住在能作主的這念心,一切塵終會回歸自性。

  

  古時候有一個譬喻,說明修行就像小孩玩皮球一樣,皮球愈打就會跳得愈高,如果不去打它,反而不會跳。妄想,就如同拍皮球一樣,這念心如果念念想要對治妄想,妄想就會愈繁多,只要堅住不去理它,妄想、塵境自然也就不動了,剎那才會發現,一切妄想是如此虛妄不實,原來根本就沒事;如同古人雲:「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念清明的菩提自性,原來就沒有東、西、南、北的差別,只是因爲執著分別而生東、西、南、北,執著要到東方去求佛,或是西方去求佛,如此就是頭上安頭,日中找影,不知道一切都是現成的,只要這念心歸于寂然不動就是佛。

  

  曾有古人開悟之後說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悟到妄想本是虛妄,一切善惡、是非、美醜,都是由于心生分別所起的妄念。因此,回歸到不思善、不思惡、不執善、不執惡,這一念心寂靜無爲,始終是寂然不動。這裏所謂的「不動」,並不是睡覺、無聊,而是在不生想念、分別的同時,更要清明在躬,處處作主。

  

  無論是黑暗也好、光明也好,天堂也好、地獄也好,不須要去多做理會,始終就是寂然不動,對于一切自能看得清楚、明白、透徹。因爲,本心本性,就是空性、寂然。這念本心本性就是主,一旦「主人」現前了,所有的「客」也就通通銷歸自性,此即「一法界現,九法界隱」的道理。

  

  

  

  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

  

  悟到妄想就像投宿暫住的旅客,生滅來去,只要不去理會它,這一念心始終寂然無爲就是主。當憍陳如尊者講出了這些道理之後,佛陀就以「如是」爲他印證。

  

  明白了客塵、主人的道理,時時刻刻將這念心安住在作主、空性、覺性中,就能契悟聖果。所謂的聖果,並不是從外而得,而是由這念心所顯發出來,《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本具自性即是無上功德,就是「無爲法」,本自具足,非從外來,不須另求,當下即是。

  

  師父說法,大衆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主人,這念心無形無相,只要能作主、不動、了了分明,始終安住在這一念心上,即入聖位。理上契悟了,時時刻刻就要與理相應,如同禅宗所言:「站得住、站得長」;不論在動靜閑忙、順境、逆境,這個主人時時存在、安住,不再隨著客塵攀緣。悟到這個道理,就是入理聖人,屬于聖位。

  憍陳如尊者了達客塵、主人的道理,契悟空性,證到阿羅漢的果位,由叁界中解脫,完全得力于聞、思、修叁慧的契悟與修證,可見聞、思、修的重要性。所謂的修證,就是在聽聞佛法後有所契悟,透過重慮緣真,不斷的思惟,在思惟時就是修,經由聞思修達到思而無思,與實相之理相應,即是證。

  

  修行學佛、參禅、念佛,就是爲了要相應、契悟、證道。古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謂相應,即是與覺性、空性、實相相應,能夠相應處處都是佛心,行住坐臥、東西南北都是佛,沒有一處不是本自具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自性如來。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具的心性當中什麼都不能有,有了就成渣滓,修行便是要體悟這念心,一切本自具足,既不能增添一分一毫,也不能舍去一分一毫;安住在不取不舍、不偏不倚的實相上,于行住坐臥中,恒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修道位。等到保任成就,執著破除,煩惱轉過來了,這念心當中沒有波浪,渾水自澄、泥沙自化,修行就能夠成就。所以,佛法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任何虛假,修行也是如此,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透過聞思修能夠啓發智慧;菩薩廣建道場、安僧度衆、弘揚佛法更是慈悲的顯現,修行有了智慧、慈悲,就能成就「一乘任運,萬德莊嚴」的佛果。明白這些道理,能夠行于「有爲」、不住「有爲」,即是契入「無爲」,在「無爲」當中又不礙「有爲」,就是真正的圓融無礙。

  

  

  

  結語──信爲道源功德母

  

  《大佛頂首楞嚴經》經文當中有契悟、有修證,例如憍陳如尊者所說的道理實在很好,把這些道理了解,對于修行有很大的助益。大慈世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隨順衆生而安立的,不論大乘、小乘,最後皆無一法可得,如此才是真實的道理。「無一法可得」,並不是像虛空、頑空一般,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一般人不了解,只要聽到般若上所講的的「空」,就一概認定什麼都沒有,所以認爲造惡業、生是非、起邪見也沒有關系。其實「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作主,就是要實實在在、了了分明、寂照一如,動也作得了主,靜也作得了主,乃至于作主亦不著作主想,這些道理去要靠自己去落實、去契悟。

  

  憍陳如尊者把他悟道的因緣講出來,是大慈悲心的顯現。大衆若能隨順根性、因緣來修行,一定可以體會《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法門、契入圓通。這些法門理中有事,事中顯理,只要事相上做到了,其中的理必定會現前;理上了解,必能成就事上的發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有所契悟,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佛性。能夠作主,照見諸法畢竟空寂,佛性就契入了法性;所謂法性空寂,若能不住空寂始終就是圓融無礙,如此才是最真實的心境。每個人都做得到,對于佛性要有信心,人人都能成就無上菩提。菩提就是了了分明,涅槃就是畢竟空寂,這當中的意理有深、有淺,在這上面用功、修行、契悟,必能有所成就。還沒成就之前,也不能離開文字,假文字爲方便契入無爲,了解客塵的道理後,更能對這一念心産生信心,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就能成就無上菩提。

  

  

  

《悟客塵顯真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