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悟客尘显真心▪P2

  ..续本文上一页,透过智慧的审察,如同阳光普照万物,都能清楚显现,了然明白。

  

  虽然心当中有那么多的妄想,也不用惊慌害怕;既然是妄想,本来虚妄不实,本自生灭。只要这念心安住在觉性、空性上,寂然不动,妄想来、妄想去,始终不理会,不为所动。如此,心就能静下来,慢慢地这些妄想,就如同灰尘会自然销损沉殿,自能回复不动寂然的自性。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

  

  只要不起妄想、不理会、不攀缘,也不分别妄想是善?是恶?。这念心在二六时中,时时清楚明白,对境不生分别,不加了知、不去对治。如此,我们的心渐渐就会获得寂静、平定。憍陈如尊者说「澄寂名空,摇动名尘」,就是如此思惟,如此观心返照。

  

  当我们的心充满了妄想,就像一潭浊水、浑水,里面有着很多的渣滓,修行就仿佛是在澄淀浊水。澄清浊水必须经由一些步骤:第一就是要先离开风浪。离开外面的名利财色,离开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种风浪。心中明白这些心念不好,不去执着它,将它看破,这样就是离开。

  

  离开了外在的风浪,心虽然感觉平静了,但是在我们心当中,还有着是非、人我、执着……,这些妄想都属于渣滓。有了这些渣滓,我们的心便会迷惑颠倒,自性本自清净如同一潭清水,因为这些妄想使得清水变成浑水。在八识田中起伏的烦恼、执着……等的渣滓,透过禅定的修习,就能慢慢地沉淀下去。待渣滓沉淀以后,我们也就能明白看到,这个心是一片清净、空寂。然而,渣滓沉淀下去后,还必须把这些沉下去的渣滓化掉,否则还是不究竟。

  

  澄清浊水的过程,首先避开大风;等大风没有了,波浪便会慢慢止息至风平浪静。水面平静了,便会发现这一潭浑水,有着很多的泥沙,因此,更进一步地要让泥沙沉淀。如同修行透过禅定、智慧、返照、愿行等行门的落实,心便会慢慢定下来,混水便会由混浊慢慢澄清,显现原本的清彻。最后泥沙完全沉到底部,上面全是清水,而沉在底下的泥沙,便如同是「无始无明」,待无始无明转化,这一潭水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清净的水,也就是所谓的究竟了义、毕竟解脱。

  

  了解这些道理,还必须透过想念、思惟,把所有一切妄想烦恼,看破放下,这个心就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念念分明,如此就是澄、就是寂,本自澄寂的心性,就是空性,透过「闻思修」,便能由思惟理进一步契悟心性。

  

  在空性当中起伏的妄想、烦恼,是尘劳境界。我们的六根对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念念攀缘、执着、取舍,时间久了,就会因尘而发劳,便产生了劳顿的现像。比如:当我们的眼根看着外境,时间一久,就会感到疲劳;耳根听闻声音,听久了也会感到疲劳、生厌,乃至到最后,六根都劳顿了,也就成为现代人所说的痲痹、中毒了,六根便会呈现种种病态。

  

  反之,如果我们将六根收摄回来,对于一切的外境不去攀缘、执着,就不会引发种种尘劳,使身心劳顿,明白此理,修行才能够落实。如果人们都能明白客尘的道理,不管妄想、烦恼如何地起伏,只要自己能作主,心始终安住在空性、安住觉性上,妄想来任它来、妄想去也任它去,不去理会、攀缘它,也不刻意去压抑阻止它;慢慢便能达到寂然无为,感而遂通。就如同尘埃自浮沉,而虚空始终是不动的。

  

  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功夫用不上,生起种种妄想、烦恼,马上就想要去对治,心中愈急着想去对治妄想、烦恼,愈是难以遏抑。于是,就觉得自己的根性不够,是下根机的人,时间一久,便退失了信心与菩提,这样就是被尘劳境界转掉了。因为不明白在客尘当中,还有一个主人,假如我们悟到了「主」,那么,一切「尘」又何须挂碍?只要不理它,安住在能作主的这念心,一切尘终会回归自性。

  

  古时候有一个譬喻,说明修行就像小孩玩皮球一样,皮球愈打就会跳得愈高,如果不去打它,反而不会跳。妄想,就如同拍皮球一样,这念心如果念念想要对治妄想,妄想就会愈繁多,只要坚住不去理它,妄想、尘境自然也就不动了,剎那才会发现,一切妄想是如此虚妄不实,原来根本就没事;如同古人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念清明的菩提自性,原来就没有东、西、南、北的差别,只是因为执着分别而生东、西、南、北,执着要到东方去求佛,或是西方去求佛,如此就是头上安头,日中找影,不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只要这念心归于寂然不动就是佛。

  

  曾有古人开悟之后说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悟到妄想本是虚妄,一切善恶、是非、美丑,都是由于心生分别所起的妄念。因此,回归到不思善、不思恶、不执善、不执恶,这一念心寂静无为,始终是寂然不动。这里所谓的「不动」,并不是睡觉、无聊,而是在不生想念、分别的同时,更要清明在躬,处处作主。

  

  无论是黑暗也好、光明也好,天堂也好、地狱也好,不须要去多做理会,始终就是寂然不动,对于一切自能看得清楚、明白、透彻。因为,本心本性,就是空性、寂然。这念本心本性就是主,一旦「主人」现前了,所有的「客」也就通通销归自性,此即「一法界现,九法界隐」的道理。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悟到妄想就像投宿暂住的旅客,生灭来去,只要不去理会它,这一念心始终寂然无为就是主。当憍陈如尊者讲出了这些道理之后,佛陀就以「如是」为他印证。

  

  明白了客尘、主人的道理,时时刻刻将这念心安住在作主、空性、觉性中,就能契悟圣果。所谓的圣果,并不是从外而得,而是由这念心所显发出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本具自性即是无上功德,就是「无为法」,本自具足,非从外来,不须另求,当下即是。

  

  师父说法,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主人,这念心无形无相,只要能作主、不动、了了分明,始终安住在这一念心上,即入圣位。理上契悟了,时时刻刻就要与理相应,如同禅宗所言:「站得住、站得长」;不论在动静闲忙、顺境、逆境,这个主人时时存在、安住,不再随着客尘攀缘。悟到这个道理,就是入理圣人,属于圣位。

  憍陈如尊者了达客尘、主人的道理,契悟空性,证到阿罗汉的果位,由三界中解脱,完全得力于闻、思、修三慧的契悟与修证,可见闻、思、修的重要性。所谓的修证,就是在听闻佛法后有所契悟,透过重虑缘真,不断的思惟,在思惟时就是修,经由闻思修达到思而无思,与实相之理相应,即是证。

  

  修行学佛、参禅、念佛,就是为了要相应、契悟、证道。古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谓相应,即是与觉性、空性、实相相应,能够相应处处都是佛心,行住坐卧、东西南北都是佛,没有一处不是本自具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自性如来。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具的心性当中什么都不能有,有了就成渣滓,修行便是要体悟这念心,一切本自具足,既不能增添一分一毫,也不能舍去一分一毫;安住在不取不舍、不偏不倚的实相上,于行住坐卧中,恒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修道位。等到保任成就,执着破除,烦恼转过来了,这念心当中没有波浪,浑水自澄、泥沙自化,修行就能够成就。所以,佛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虚假,修行也是如此,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透过闻思修能够启发智慧;菩萨广建道场、安僧度众、弘扬佛法更是慈悲的显现,修行有了智慧、慈悲,就能成就「一乘任运,万德庄严」的佛果。明白这些道理,能够行于「有为」、不住「有为」,即是契入「无为」,在「无为」当中又不碍「有为」,就是真正的圆融无碍。

  

  

  

  结语──信为道源功德母

  

  《大佛顶首楞严经》经文当中有契悟、有修证,例如憍陈如尊者所说的道理实在很好,把这些道理了解,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助益。大慈世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随顺众生而安立的,不论大乘、小乘,最后皆无一法可得,如此才是真实的道理。「无一法可得」,并不是像虚空、顽空一般,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一般人不了解,只要听到般若上所讲的的「空」,就一概认定什么都没有,所以认为造恶业、生是非、起邪见也没有关系。其实「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作主,就是要实实在在、了了分明、寂照一如,动也作得了主,静也作得了主,乃至于作主亦不著作主想,这些道理去要靠自己去落实、去契悟。

  

  憍陈如尊者把他悟道的因缘讲出来,是大慈悲心的显现。大众若能随顺根性、因缘来修行,一定可以体会《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法门、契入圆通。这些法门理中有事,事中显理,只要事相上做到了,其中的理必定会现前;理上了解,必能成就事上的发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有所契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佛性。能够作主,照见诸法毕竟空寂,佛性就契入了法性;所谓法性空寂,若能不住空寂始终就是圆融无碍,如此才是最真实的心境。每个人都做得到,对于佛性要有信心,人人都能成就无上菩提。菩提就是了了分明,涅槃就是毕竟空寂,这当中的意理有深、有浅,在这上面用功、修行、契悟,必能有所成就。还没成就之前,也不能离开文字,假文字为方便契入无为,了解客尘的道理后,更能对这一念心产生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什么法门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达到了百分之百,就能成就无上菩提。

  

  

  

《悟客尘显真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