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悟轉法華▪P4

  ..續本文上一頁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法達聽了六祖大師的教誨,當下開悟,痛哭流涕,發現原來自己過去所執持的修習法門都是錯誤的,一切都是現成,只是自己不知直下承擔,一直以來,都在著有、著無的念頭上下功夫。法達禀告六祖大師自己開悟的境界:「我從過去到現在,都爲誦念《法華經》的執著所轉,認爲誦《法華經》有功德,執著誦經功德越多越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那裏?佛在那裏?」

  

  誦經是一個前方便,當自己有妄想、昏沈、無明的時候;無法安住實相,打坐連一秒鍾都坐不住的時候,誦經、念佛、禮忏,都是對治自己習氣和煩惱的前方便。如果坐下來沒有妄想、沒有煩惱,就不需要誦經了,這念心就是大藏經。大衆要在這個地方去契悟,誦經、念佛是一個方便法門,真正大徹大悟了,不論誦經、念佛、持咒、靜坐、乃至行住坐臥,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體悟這念心很重要,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動靜閑忙不離當念。

  

  再啓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叁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法達雖然是悟了,但並非大徹大悟,還存有疑問。于是再啓禀六祖大師:佛經上記載,證到阿羅漢的聲聞聖者,乃至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揣測、蔔度,都沒有辦法了解如來智慧的深廣,沒有辦法測量出佛的智慧有多麼廣大。佛經裏面講: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叁果事;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事。既然是連聲聞、緣覺、菩薩盡自己的能力思惟、研究,都沒有辦法了解佛的智慧,如今又說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見,這個道理實在令人很難相信,沒有辦法接受!我自己不是上根的人,所以未免懷疑、不相信這個道理,甚至于有人可能還會毀謗。佛經裏面又講羊車、鹿車、牛車與大白牛車,這如何區別?祈願和尚垂慈說明。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六祖大師回答:佛經上所講的道理很明確、很清楚,是你自己迷失了本心,背覺合塵,所以才會不了解。第一個問題,叁乘人不能測佛智;叁乘人是指小乘的聲聞乘、中乘的緣覺乘、大乘的菩薩乘,這叁乘人尚不離思惟,聞慧、思慧、修慧,有思、有念就是生滅;佛是無思、無念,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所以,諸叁乘人不能了達佛的智慧,原因就是出于心念落入思量、蔔度。

  

  佛的心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動念乖真,念頭一動就不是了。所以,這念心的返照、思惟都是方便,經由漸修而契悟自性的法門。聲聞、緣覺是以思惟來重慮緣真,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這都是思惟,思惟身不淨、心不淨、法不淨的道理;如來是不思惟,超越一切緣慮、可思可議的境界。如《心經》所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什麼都超越了!這是頓悟法門。

  

  可思、可議,就落入階級。佛是不思、不議,不落入階級。透過思惟修由有爲契入無爲,是聲聞、緣覺、菩薩的方便法門。譬如,菩薩修六度波羅蜜,就思惟六波羅蜜第一是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以後要能所俱空。諸叁乘人思惟這些道理,思惟就是有念,沒有辦法契入無思、無念,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無論叁乘人怎麼樣去推敲這些道理,愈是思惟、推敲,離不思、不議的境界就越來越遠。頓悟是無思無慮,直下承擔,漸修是有思有慮,有思有慮怎麼能測知無思無慮的境界?

  

  

  --------------------------------------------------------------------------------

  

  921207(十一)

  

  佛本爲凡夫說,不爲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叁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

  

  佛所說的一切道理,不是爲佛而說,也不是爲聖者而說,而是爲不覺的凡夫所說。如果無法百分之百相信佛所說的一切法,聽到佛講這個道理時,就會退席。因爲,不相信自己有本具的佛性;不相信佛的知見本來就在每個人清淨自性當中;不相信自己時時刻刻都坐在大白牛車上,大白牛車就是大衆本有的心性、覺性、佛性。

  

  「更于門外找叁車」,「門」是指心門;叁車就是指叁乘,叁車是一種譬喻,離開這念心去找叁車,找不到的!何況《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只有一佛乘,無有余乘。佛所說的只有一佛乘,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就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一乘、二乘、叁乘!假使有,也都是方便說;佛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種種因緣、譬喻,都是方便說,是應衆生根機而說。爲什麼佛要說方便法呢?因爲時節因緣未到,即使講不可思、不可議,大衆也聽不懂。根機是人道的,佛就講五戒;根機在天上,佛就講十善;對小乘根機,佛就說四聖谛,講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果,講證涅槃,講六神通,大家聽了很高興、很有興趣,佛就再進一步講,還有比聲聞乘更高、神通更廣大的緣覺果、菩薩果,佛遇此類根機,就說十二因緣、修六波羅蜜,修菩薩道,將來圓成佛智……,這些都是方便,都要歸于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都要歸于實相、中道實相、究竟了義,就是一佛乘。

  

  若二若叁,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爲一佛乘故。

  

  前面所說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種種方便,最後都要歸于一佛乘。就如政府辦學校一樣,有小學、中學、高中、商職、五專、大學、碩士、博士,前面都是方便,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有博士的知識和學位。現在拿不到博士,可以拿碩士、學士,以後還是有機會取得博士學位,空間還很大,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博士班。由于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家庭環境、背景不同,或是讀到高職、二專、五專,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以後想上進,還是可以再進修,再取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佛法的道理也是如此,先開種種方便,一切都是應機施教,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歸于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一佛乘的境界。

  

  

  

  --------------------------------------------------------------------------------

  

  921214(十二)

  

  汝何不省?叁車是假,爲昔時故;一乘是實,爲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昔,就是過去。六祖大師對法達講:你怎麼沒有省悟到叁乘只是權巧的方便說呢?這些方便是爲了達到究竟而說的。因爲依著前面這些方便,循序漸進,才能契悟一真法界、契悟一乘、契悟實相。

  

   這個道理以求學來講,小學、中學、高中都是方便,必須要有前面這些方便,才能接受、理解專科、大學、碩士……種種更深奧的知識。所以說叁乘是方便,一乘是實,一乘才是實實在在的。如來希望大衆能提升,所以就開演實相的道理;《法華經》裏面所講的就是實相,目的是教大衆去假歸真,去掉假有、去掉方便,一法不立,歸于實相。衆生有我執,聲聞、緣覺、菩薩有法執,將我執、法執都去掉,全歸于一真法界;歸真之後,真亦無名;如果執著自己已經得到真谛,就又違背真谛的意義了,因爲有真就有假,實相當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衆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爲這念心當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虛妄;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爲了開權顯實,最後都歸于無言無說、無名無相,目的是在這裏。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

  

  你要知道,放下前面這些假有,這些方便的施設、權巧,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都在這實相當中,這裏所有一切自性珍寶都是現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全都是自己的,由自己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不作世尊是慈父想,也不作我們是佛子想,這都是方便。到達這個境界時,什麼都是不可思、不可議,無言無說。所以,「亦無用想」,我們這念心有體大、相大、用大,修六波羅蜜、修一切善法、修建道場都是用,用也不作用想,一切都要放下。「是名持《法華經》」,你悟了這個道理,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真正在誦持《法華經》了。《法華經》就在自心當中,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華經》。

  

  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悟到這個道理,就如同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是真正在持誦《法華經》,沒有不持誦的時候。這時,有念也得、無念也得,念了以後又歸于無念、無念又歸于實相,時時刻刻都是念念分明,時時刻刻實相都存在。西洋哲學家笛卡兒講:「我思故我在。」他認爲人在思惟、思想的時候,自己是存在的,這是世間人所說的道理。難道說不思想的時候,自己就不存在了嗎?悟了實相,思也存在,不思也存在,念也是自己,不念也是自己。

  

  

  

  

  --------------------------------------------------------------------------------

  

  921221(十叁)

  

  達蒙啓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經誦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法達蒙受六祖大師的啓示,發明心地,真正是了解了這念心性,心中有無量的喜悅,就說了一個偈子,贊歎六祖大師所說的法和自己開悟的境界:「經誦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因爲法達誦叁千部經,都屬于有念、有想、有爲、有執;有我執、有法執,在曹溪聽了六祖大師講:「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就除去了心中的執著。曹溪是指六祖大師「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六祖大師講無念是正,有念是邪;怕世人執著無念,又補充一句,有無俱不計,有也不住、無也不住,這個時候就真正是坐在白牛車上,私毫不假,否則又在騎牛找牛。

  

   「未明出世旨」,人的一生都在迷惑當中,不了解什麼是世間的道理、什麼是出世間的道理,始終想要出世,究竟怎麼樣才是出世?一般人認爲生到兜率天是出世,生到十方淨土是出世,所以求生兜率天,求生十方淨土,把世間和出世間判作兩件事。假使真正明白了曹溪的法門,就知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世間和出世間都在當下這念心當中;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堅住正念,就是在淨土當中,就是坐在白牛車上;凡夫的心悟了就是佛,心淨了就是佛,不需要另外去求出世。「甯歇累生狂」,狂就是自己的妄想,有念則狂、無念則聖。假使你了解這些道理,幹脆就直截了當、大休大歇,一念不生。儒家也說:「克念則聖,枉念則狂」,心中有種種妄想,那就是顛倒,無念就是聖心、就是聖胎。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所說的無念和這裏所講的實相,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羊鹿牛權設」;羊車、鹿車、牛車,這都是方便的施設;羊車是指聲聞,鹿車指緣覺,牛車是喻菩薩,羊鹿牛代表叁乘,這都是權設方便、善巧方便。「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這些都是在推廣佛法、闡揚佛法。「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原來煩惱即是菩提,無明就是涅槃。火宅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就是火宅,有些人把火宅看成外面的境界,其實火宅就在我們自心當中;心中有男女的欲愛、飲食的嗜好等種種欲望,這是欲界;自心有種種執著,看到好東西就貪愛、想占有,把它當作真實的,這就是色界;認爲欲界、色界不好,希望歸空,這就是無色界;叁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叁界都是火宅。但是只要念頭一轉,就是法王、就是法中之王。這念心執著一切法爲實有,那就是火宅;現在得法自在,法從心生,能處處作主,就是法中王。所以這念心作得了主,就是水能載舟;這念心作不了主,就是水能覆舟;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就是手背;沒有悟,心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不要另外去找菩提,只要當下不起煩惱,現在就是法中王,就是這麼簡單!在煩惱無明當中,原來就是法王所住的地方。這個偈子大衆要把它背熟,用來提醒自己。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辍誦經。

  

  六祖大師講:從今以後,你才真正是誦經僧。法達是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了,但是也不間斷誦經。

  

  法達既然領了玄旨,爲什麼對誦經的定課亦不間斷呢?因爲誦經時這念心與不誦經時這念心都是清楚明白。但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沒有妄想、昏沈,並不容易,所以有煩惱、昏沈時,用《法華經》來提示一下,提起正念。能夠以正念誦經,誦經時,此心清楚明白、遍滿虛空、周遍法界,不可思、不可議,這部經就是實相。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佛乘、一就是實相、一就是這念心。沒有悟到這個道理,內是內、外是外,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美是美、醜是醜,生是生、死是死;悟了這個道理,當下一心專注,萬法歸宗,內外一如,一切法都是佛法。到了這個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外達到一個境界,但還是要修,因爲我們每一個人的習氣很重,要堅住正念,時時刻刻都要保養聖胎,這就是修道位;修到最圓滿的境界、斷除一切惑業,即是成道、成佛。所以,法達領悟了這個道理,亦不辍誦經,這就不被《法華經》所轉了。心和經是一體,心境一如了;心就是經,經就是心,所以誦也得,不誦也得,誦或不誦始終都能堅住正念,這才真正是誦經僧,否則誦《法華經》,卻執著誦經的次數、功德,心爲誦經的境所轉,就成了生滅。

  

  

《心悟轉法華》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悟客塵顯真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