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悟转法华▪P3

  ..续本文上一页想纷飞,起贪瞋痴,口是心非、口善心恶,身口意三业没有归一、不一致,这就是众生境界。

  

  一般众生,心中充满了贪心、瞋心、排斥、嫉妒、猜疑、谄佞、我慢,种种邪知邪见侵入自心,以致作出戕害众生、侵人害物之事。心中充满了邪见,所作所为都是以个人利益、名利为前题;这就是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就会堕落。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不能时时保持正念、无念,最低限度也要知道正心;善念是正心,诵经持咒也是正心,都是端正自己的心念。时时刻刻要生善念,就如四正勤所讲:「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若能正心,就能常生智慧观照。观是注意,照是照破烦恼、照彻自心;经常检讨、反省、改正自心当中的过失,就是智慧观照。譬如师父在开示,大众在听讲,忽然心打了妄想,不论是想好的、想坏的,心都不宁静;或是自己失去了觉照、觉观,在打瞌睡,有时候心清楚,有时候心不清楚,心里想,今天很辛苦,干脆藉这个机会小睡一下,没有关系,这就是没有观照,失去了智慧,就随着妄想、瞌睡,迷迷糊糊。忽然发现,师父在开示,自己怎么可以打妄想、打瞌睡!立刻就发了惭愧心,把心收回来,又安住正念,保持清楚、明白;有了任何过失,自己能够知道,这就是观照、就是智慧返照。明白了这个道理,修行就找到一条心路历程。

  

  不知道心路历程,就会产生法执,执着昨天诵多少经?今天持多少咒?拜了多少佛?做了多少善事?始终没有在心上用功。并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在修行上要更进一步;《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要执着法,法是药,何况是非法?贪、瞋、痴、慢、疑、邪见,属于非法,不是正法就是非法。所以,「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心要停止起坏的念头,口要停止讲坏话,身不造作恶行。不但停止恶言、恶行、恶念,还要积极行善,把善法落实到身、口、行为当中,修了善法,要不执着善法,又归于自心;这就是开佛知见,这就是佛的见解、觉悟的见解、菩提道路的见解。

  

  

  

  --------------------------------------------------------------------------------

  

  921116(八)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不知道在心上用功、返照自心,始终执着诵经、持咒、念佛的次数、功德,念念都是执着,把这个当作功课,就没有办法明心见性,这和「牦牛爱尾」有什么不同呢?

  

  在西藏高原有种牦牛,体型高壮,它尾巴的毛又长又好,牦牛经常把尾巴甩一甩、看一看,它不知道尾巴是它最后面、最小的东西,即使尾巴掉了还可以存活。然而,牦牛却因为执着这个尾巴,甚至猎人来了还不知道赶紧逃避,还在欣赏自己的尾巴,为了尾巴,连命都失去了。

  

  修行人若执着这些功德为实有,没有落实返照自心,就等于牦牛爱尾;由于执着功德,迷失本心,果报是生到天上享天福,福报享完还是会堕落。所以,念佛是方法,诵经、持咒也是方法;念佛要归于自性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运用法门用功修行,明悟心性,而又不执着于法门。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法达又讲:如果是这样,我们只要了解经当中的道理就好了,是否就不需要诵经了?六祖大师说:经有什么过失?难道会障碍你的念头吗?迷或悟都取决于自己,迷惑了是众生,就会堕落,受生死轮回,损害的是自己;悟了就是菩萨,就能得解脱,得到法益。损益都由自己这念心所造作,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口诵心行,即是转经」;既要诵经,也要实行。譬如现在诵〈普贤行愿品〉,口在诵,身体在礼拜;不是诵了、拜了就了了,口诵、礼拜以后,要在日常生活上真正落实普贤十大愿,当下就是普贤菩萨了。

  

  有些人执着诵经,产生法执;也有人诵经有了境界,又执着境界,这就是不了解经中的道理。了解经上的道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还要知道经义,经上有空、假、中的道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道理要明白。经是佛所说的,佛从自性智慧中说出来,为了破迷显正;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除去众生心当中的执着和烦恼,诵经是修行的方便法门,藉由诵经定心、明心,化除烦恼、执着。《金刚经》讲得很清楚:「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河就不需要船了,执着、烦恼化除了,连方便法门也要舍去,所以我们依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这才是最重要。一方面诵经,一方面要实行;因为怕自己忘记了佛法的道理,所以要诵经来提醒,不但诵经,还要去实践,这就是转经。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说到做不到,对道业没有任何帮助;说到又做到,就是菩萨。口中诵,心中打妄想,执着诵经功德为实有,不知道经文的意义,就是被经转;经文的意义就是要悟这念心,悟了以后还要把这念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上,使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存在,无论顺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能了了分明、处处作主。

  

  

  

  --------------------------------------------------------------------------------

  

  921123(九)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六祖大师进一步说:我现在再诵一个偈,你要仔细听。「心迷法华转」,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只知道诵,却不了解经中的实义,这念心被诵经的执着转走了,这是一种定,但没有慧,也没有办法契悟本心。「心悟转法华」,悟了心以后,《法华经》就是自己。怎么说呢?我们诵经这念心、能念的这念心始终不起妄想,始终是清楚、明白;诵经的当下,就像流水一样诵去。经诵完了,这个心和能诵的那念心没有差别,诵经以后的心与没有诵经的心一样,不增不减。诵经时清楚明白,不诵经也是清楚明白,诵与无诵都是一样,法华就是我们心当中的法华,不是心外的法华了。「诵经久不明」,不了解这个道理,始终执着一卷又一卷的功德,这念心就落入生灭。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实相、法华就是实相,但是由于执着,有了相对,心便成了生灭,「与义作雠家」,就像仇家、冤家一样,始终在相对中,无法契悟实相。

  

  六祖大师怕法达还是不了解,再进一步说明:「无念念即正」;简单的解释,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无念,这个无念就是正。我们心中有杂念、有恶念、有善念;不但不起恶念,连善念都不起,这个心就是无念;无念不是打瞌睡,也不是无聊;这个心当下要清楚、明白,并且没有妄念,如同《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存在、觉性要存在。所以,「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无论起什么念头都是偏到一边;起坏念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这是堕入三涂恶道;起善念,做好事,那是属于人道、天道,人道、天道还是属于生死流转;这个法门是告诉大众成佛作祖的境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言说的境界;是如来的知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使大众明了如来不可说、不可说的这念心,这才是真正的道理。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六祖坛经》所说的无念,是指连善念都不起,就觉得奇怪!这是不了解善念、恶念都不可得;因为起恶念是堕落,起善念是人天的果报,始终脱离不了生死轮回。《六祖坛经》告诉我们了生死、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超越一切境界的道理,这不是渐修的法门,而是顿悟境界。

  

  如何顿悟呢?「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提路上不作有想、亦不作无想!不论自己起什么念,念佛、诵经都属于有念,如果悟了就不妨碍起念;悟了,念佛也是无念,诵经也是无念。「有念念成邪」,什么叫做邪?念头落入一边就是邪,落入「有」是一边,落入「无」也是一边。邪到一边、偏到一边就不是菩提大道,就不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计,就是卜度、思惟;六祖大师告诉大众,不要去分别有、无,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念心不住两边,当下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白牛车。白牛车是一个譬喻,白牛车是最高的境界,要达到心即是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如来,就要不住两边;打坐时,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长御白牛车,就是坐在白牛车上面了。要时时都坐在白牛车上,时时都坐在莲花台上,时时都坐在如来的宝座上。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所以,不要把开悟看得很高、很深;就是这念心,这么直接的事,不敢直下承担,不是很糊涂吗?

  

  不要把如来的境界看得很高,如来就是指我们这个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有;无论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蜎飞蠕动都有这一念心。

  

  

  --------------------------------------------------------------------------------

  

  921130(十)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

《心悟转法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悟客尘显真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