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921019(四)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法达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训诲,觉得实在很惭愧、很忏悔,自己因为执着诵经功德,虽诵了三千部《法华经》,却让执着障蔽了心眼,实实在在是错了。从今以后,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要以谦卑心、恭敬心对待,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行。
法达又讲,弟子诵《法华经》,从来只是知道诵念,不知道经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经上所讲的道理还有疑问,请六祖大师慈悲开示《法华经》中的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六祖大师就藉法达这个名字为缘起来开示。「法达,法即甚达」,法尔如是,本来是通达无碍的,是你自己心当中产生执着、我慢,所以没有办法通达事和理。「经本无疑」,本来一切都是现成的,是你自己心当中起了怀疑。
六祖大师进一步再问:「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法达法师回答,我的根性很愚钝,从过去到现在,只知道诵《法华经》就有功德,而不知道经上的意义,所以根本不知道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
六祖大师讲:「我不识文字,但是经上的意义我一定知道,你诵一遍经文给我听,我再来为你解释宗趣。」法达就高声念经,念到「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说:「好,念到这里就可以了。这部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里面讲的很多譬喻,都未曾离开这个宗趣。」
「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法华经》里面讲,诸佛出世只为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因缘?什么大事?生死大事!为每个人的生死大事,开、示、悟、入佛知见,这是最重要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大事。这是我们要了解、要知道的生死大事。
六祖大师听法达念到这一品时,已经完全明了《法华经》的宗趣;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到这个世界成正觉,都是为了一件大事──为了传扬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呢?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无念,还要清楚明白,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不知不觉;而是要自净其意、知而无知,这就是佛的知见。契悟了佛的知见,就能够成就佛道,趣入菩提。
--------------------------------------------------------------------------------
921026(五)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世间上的人看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认为是实在的,所以就着相,着了相就想占有,巧取豪夺,这都是迷于外面种种假有之相。「内迷着空」,有些人用功修行,远离外面的境界,不被外境迷惑,但是听闻佛性是空性,又拼命去想一个空,甚至执着空即是佛;佛性本来就是真空,知见无知就是真空,但是真空当中不妨碍妙有;若执着空,认为空性就是佛,又去想一个空,空上加空,这就是着空,因此,不能契悟本具的真空。
禅宗祖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也不执着,无也不执着,不着空有两边,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世上的人,不是执有就是执空,执着外面的有,就迷失自心当中的妙有;执着一切空,就迷失我们的本性本空。我们自心当中,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智慧神通妙用,不需向外求。心性本空,再执着一个空,就是重床叠架,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要离空、离有。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能作到外不执相,内不执空,就见到本心、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觉性,这就是「开佛知见」。所谓开,就是开启;譬如我们把门窗打开,就能清清楚楚看见里面的一切。悟到每个人都有佛性,就看到自心当中的宝物。「示佛知见」,门窗打开以后、悟了以后,知道自心有很多宝藏、智慧功德。「悟佛知见」,是自己得到这个宝贝了,得到本具的佛性,一切功德、智慧宝藏都是现成。「入佛知见」就是自己得到受用,能运用这念心,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
佛,犹觉也。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佛不是有形相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丈六金身;而是指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佛性就是觉性。《四十二章经》里面讲:「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佛性是每个人的灵知灵觉,灵知灵觉在那里?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这就是我们的觉性,每个人本具,如果向外执求,就如日中找影,骑牛找牛,是绝对找不到的。
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觉有四个层次,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非从外求,自心当中不着空、有,没有任何妄想,心中自然了了分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一,归一以后,觉性现前,本具的真如实性就显现,一切都是现成,见到自己本具的觉性了,这就是开佛知见。
--------------------------------------------------------------------------------
921102(六)
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做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六祖大师进一步跟法达讲,你要注意,不要错解经中的意义。假如你认为这是佛知佛见,我是凡夫众生,怎么能有佛知佛见?凡夫怎能跟佛相比!这么想,就是不敢直下承担,毁谤经典,否定自己的佛性。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开佛知见,「开」也是方便说,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时时刻刻都是现成的,起心即错,动念乖真,一切现成,何须再开?所以古人开悟后提到:「迷来经累劫,悟则剎那间」;儒家也说:「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眼睛天天在看,却不知道是谁在看;耳朵经常在听,也不明白是谁在听;口在讲话,不知道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心随着境界攀缘、迁流,自己作不了主,迷失了这念心。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你要相信,佛知见就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外面无别佛、无别法、无别僧。众生因为不了解这念心,自己不敢直下承担,自己遮蔽了自己的佛性,遮蔽了自己的真性,起了贪瞋痴的念头,落入尘境,所以称为众生。这念心要时时安住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解脱,正念就是净土,那里还有什么外面的境界?内外是一如的。
众生这个心一方面攀缘财、色、名、食、睡等外境,内心又为受、想、行、识种种境界所困扰,念念生灭、颠倒,始终没有停歇,始终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迁流中,时时受境界所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因为众生内外相对中迷惑、颠倒,迷心迷境,所以要烦劳世尊从三昧中出来,苦口婆心的跟大众解说,劝大众止息妄想。「寝」,就像睡觉一样,身体不动;意喻令心念安住不动,妄想止息。向外求,求不到的;佛不是祈求得来的,因为佛性本具、觉性本具。一般人只知道向外祈求,却迷失了自己,佛就告诉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个心要归于寂灭境界,归于不动境界;不要打妄想,不起心、不动念,莫向外求,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有求就有得,有得就会有失,本具心性是无得无失。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就与佛无二,和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这个佛心、这个觉性就是如此简单、如此微妙。
故云:开佛知见。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已经开佛知见,见到自性佛了,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找到路头了,见到菩提路了,这是第一步,还要继续保养圣胎,继续走下去。
--------------------------------------------------------------------------------
921109(七)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时时刻刻不要迷惑、不打妄想,坚住正念,说法这念心就是,听法这念心就是。如果不能悟入佛之知见,那就是入了众生知见。世间上有些人用心不真,不真就是邪。为什么会心邪呢?因为愚痴、迷惑,不了解本心即是佛,不停地在向外寻找;因为没有开佛知见,所以就造作种种恶业、罪过。「口善心恶」,讲的是一套,心里想的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嘴里讲的是要修善,心中却时时妄…
《心悟转法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