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悟转法华

  《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心悟转法华

  

  

  机缘品,机就是根机,根机有利、有钝,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过去熏修得很好,这一生就是上根利器;过去熏修得不好,可能就是钝根。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机是自己入理熏修来的,过去没有熏修,就要靠现在熏修。所谓佛性人人本具,什么时候开悟就要靠因缘,因缘和合、因缘相遇了,自然一下就开悟了。

  

  古人开悟的因缘非常多,有听到板声开悟的,有人听到钟声开悟,有的在工作时开悟,有的在听经闻法时开悟,有在参禅时开悟,有在看经时开悟,这些都是缘。一个是机、一个是缘,一切都要自己努力,修行不是等待,要靠自己熏修、自己努力。

  

  这一篇是讲法达法师开悟的因缘,法达法师最初修行只知道诵《法华经》,执着诵念为功德。现在有些人也是一样的,执着诵经、念佛、持咒为功德,执着念佛多少遍、诵经多少遍、持咒多少遍,这些当然有功德,但这是一种方便;因为我们有烦恼、妄想,所以要藉诵经、持咒、念佛来转化,这是对治法门,离开悟还有一段距离。什么时候开悟?就要靠自己熏修,熏修到时节因缘成熟,任何时间、行住坐卧,都能开悟。

  

  僧就是僧众、僧伽,出家众称之为僧、或者是僧尼,以表示和在家众不同,一个是僧,一个是俗。这一段是讲法达法师开悟的因缘,大众可以设想自己就是法达,就更能领悟这一品开示的道理,或许自己就在这一品开悟了。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有一位出家众,名叫法达,洪州人。洪州是隋朝所设置的行政区域,之后很快又被废掉了。因为在过去的朝代,省、县府等地方行政区,是随着朝代改变,名称也跟着变换。到了唐朝,李渊又把隋朝很多官制,重新再复原、设置。南唐时,又建南都于洪州。到了宋朝初年又改为洪州,但是不久被称为隆兴府,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县,南昌县在旧时属于州治,这些都有历史可以考证。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法达法师是洪州人,也就是现在江西省南昌县人。七岁出家,以诵《法华经》为修行的定课。有很多人也是以诵经为定课,如诵《法华经》、《金刚经》或《弥陀经》为修行的定课。法达法师到曹溪来礼拜六祖大师,但是在顶礼时,头不着地;一方面礼拜,一方面看看六祖大师的反应,所以头没有着地。顶礼是以五体投地的方式表示内心的恭敬,六祖大师看到法达来礼拜,不但没有五体投地,而且好象在试探六祖,这些动作缺乏恭敬心,便知道法达心中必定有烦恼、有执着。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六祖大师针对法达礼拜却不恭敬的态度诃斥,诃斥就是告诫:「你既然来参礼、求法,就必须要虚心、要有恭敬心才是。我看你顶礼的时候,头不着地;不但没有恭敬心,而且还怀着慢心,不如不礼的好。你心当中一定有所执着。平时,你都是修什么行门?做些什么事呢?」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法达就回答六祖说:「我平时用功就是念《法华经》,到现在已经念满三千部。」为什么法达法师有慢心呢?因为他认为念三千部《法华经》是件大功德,因此被执着功德的心念所障蔽。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不可以执着自己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遍佛号,或做了多少功德。执着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认自己功夫很好,心当中就会产生贡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没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没有恭敬心,就会产生罪过。

  

  

  --------------------------------------------------------------------------------

  

  921005(二)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大师接着就对法达法师说:如果你诵了一万部经,能明了经文的义理,又能不起骄慢心,便是和我平行。但,这并不是最高的境界,诵经、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契悟实相,契悟这念心,进而依教观心;所谓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身口意三业相应,才是真正的礼诵法华。如今,你执着诵了三千部经的功德,已经违背了诵经、修行的目的。既执着诵经功德,又贡高我慢,不知悔过。礼佛、礼祖师,是为了折伏自己的慢心,没有恭敬心怎么可能折伏我慢?我慢好比幢一样高高在上,所以要用恭敬心礼拜来折服我慢之幢。礼拜,可分为恭敬心的礼拜、平等心的礼拜、我慢心的礼拜。真诚的礼拜是要五体投地,我们的头触地,两手、两膝着地,称之为五体投地,这是最敬礼。对人们而言,头部是身体最珍贵的部位;礼佛时将头触地,双手翻掌,代表承接佛足,表示用最恭敬、最虔诚的礼敬来降伏自己的慢心。

  

  礼拜,没有能礼之心、所礼之境,能所俱空,心不可得,功德也不可得,契入空性,这才是真功德。诵经,要明白这部经的道理,还要回归自性,所以古人说:「诵经有一卷无字经,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心中这卷经是没有文字的,虽然没有文字,里面却什么都有。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口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圣号的目的,是用这句佛号来启发每个人的自性佛。

  

  有些人在念佛诵经中却成了法执,执着念佛多少声有多少功德,诵经多少卷有多少功德,执着这些就和法达一样。「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认为自己诵了三千部经的功德无量,这就是我执。众生有我执,二乘有法执。有我执就有能所,从我执、我所产生种种罪过,「我」的钱财、「我」的名誉、「我」有多少功德、「我」有多少财富……,天天在我执中计量分别,乃至于造作罪业;所以说「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不要执着功德,执着功德,功德就成了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不执着功德,能所俱空,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六波罗蜜当中,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着,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

  

  921012(三)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六祖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法师回答:「法达。」于是,六祖大师便借着「法达」这个名字为因缘,说法破除他的执着。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但是却未曾通达佛法的义理,对无为法、不生不灭法、无上菩提的心法未曾领悟,完全是在有相的功德中执着。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六祖大师又说了一个偈子,进一步解释让法达了解:你的名字叫法达,天天勤诵《法华经》。但是你只是诵经,并没有通达无生法,没有契悟不生不灭心,只是循声流转,这个心跟着声音流转,成了生灭心、成为众生境界,没有了达《法华经》的经义;为能契悟能诵的这念心,执着诵念《法华经》的功德,就成了生灭法、有为法。始终执着数目,记取名相,执着自己诵了三千、四千、五千部经,却没有把诵念回归心地,就是空诵。

  

  「明心号菩萨」,诵经是一种方便,能诵之心,清清楚楚,没有昏沉、妄想,像镜子一样,不沾一点灰尘;像平静的湖水一样,不起波浪,这就是明心。心当中不起邪见、不起杂念,处处作主,这念心就是菩萨,而不是诵了许多部《法华经》就是菩萨。「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既没有形相,也没有声音,就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着声音,就落到声尘、落到尘劳境界去了。「明心号菩萨」,明白能诵的这念心要时时作主,清楚明白,通达此理,明心见性就是菩萨。所以觉悟就是菩萨,心迷惑了就是众生;我们这念觉性、这念菩提心,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就是菩萨。

  

  「汝今有缘故」,你今天既然来到这里,就是与我有缘,现在藉这个机会再为你进一步的开示,要专心注意谛听。「吾今为汝说」,我现在开宗明义,为你显扬佛法真义。「但信佛无言」,禅宗祖师说「言语道断」,「佛」不是用言说可以表现出来,因为言语是生灭法,所以,佛在那里?佛就是无言无说、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说出来就落言诠、就是生灭,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祖师大德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佛也讲不可说、不可说;这念心不可思、不可议,一经言说就是思虑、就是生灭。佛就是「觉」,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当下即是,动念乖真。有言,这个心就有生灭,就属于有为法了。所以,要相信真正的佛法是无言无说,就是我们这念心。真正深信这个道理,「莲花从口发」,你的身心都像白莲花一样清净,讲出来的话都像莲花这么清香,大众都会信受听从。

  

  

  --…

《心悟转法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悟客尘显真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