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法达听了六祖大师的教诲,当下开悟,痛哭流涕,发现原来自己过去所执持的修习法门都是错误的,一切都是现成,只是自己不知直下承担,一直以来,都在着有、着无的念头上下功夫。法达禀告六祖大师自己开悟的境界:「我从过去到现在,都为诵念《法华经》的执着所转,认为诵《法华经》有功德,执着诵经功德越多越好。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那里?佛在那里?」
诵经是一个前方便,当自己有妄想、昏沉、无明的时候;无法安住实相,打坐连一秒钟都坐不住的时候,诵经、念佛、礼忏,都是对治自己习气和烦恼的前方便。如果坐下来没有妄想、没有烦恼,就不需要诵经了,这念心就是大藏经。大众要在这个地方去契悟,诵经、念佛是一个方便法门,真正大彻大悟了,不论诵经、念佛、持咒、静坐、乃至行住坐卧,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体悟这念心很重要,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动静闲忙不离当念。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虽然是悟了,但并非大彻大悟,还存有疑问。于是再启禀六祖大师:佛经上记载,证到阿罗汉的声闻圣者,乃至缘觉、菩萨,尽自己的能力思惟、揣测、卜度,都没有办法了解如来智慧的深广,没有办法测量出佛的智慧有多么广大。佛经里面讲: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的事。既然是连声闻、缘觉、菩萨尽自己的能力思惟、研究,都没有办法了解佛的智慧,如今又说凡夫悟了自心,即名佛之知见,这个道理实在令人很难相信,没有办法接受!我自己不是上根的人,所以未免怀疑、不相信这个道理,甚至于有人可能还会毁谤。佛经里面又讲羊车、鹿车、牛车与大白牛车,这如何区别?祈愿和尚垂慈说明。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六祖大师回答:佛经上所讲的道理很明确、很清楚,是你自己迷失了本心,背觉合尘,所以才会不了解。第一个问题,三乘人不能测佛智;三乘人是指小乘的声闻乘、中乘的缘觉乘、大乘的菩萨乘,这三乘人尚不离思惟,闻慧、思慧、修慧,有思、有念就是生灭;佛是无思、无念,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所以,诸三乘人不能了达佛的智慧,原因就是出于心念落入思量、卜度。
佛的心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当下即是,动念乖真,念头一动就不是了。所以,这念心的返照、思惟都是方便,经由渐修而契悟自性的法门。声闻、缘觉是以思惟来重虑缘真,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都是思惟,思惟身不净、心不净、法不净的道理;如来是不思惟,超越一切缘虑、可思可议的境界。如《心经》所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什么都超越了!这是顿悟法门。
可思、可议,就落入阶级。佛是不思、不议,不落入阶级。透过思惟修由有为契入无为,是声闻、缘觉、菩萨的方便法门。譬如,菩萨修六度波罗蜜,就思惟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以后要能所俱空。诸三乘人思惟这些道理,思惟就是有念,没有办法契入无思、无念,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无论三乘人怎么样去推敲这些道理,愈是思惟、推敲,离不思、不议的境界就越来越远。顿悟是无思无虑,直下承担,渐修是有思有虑,有思有虑怎么能测知无思无虑的境界?
--------------------------------------------------------------------------------
921207(十一)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
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不是为佛而说,也不是为圣者而说,而是为不觉的凡夫所说。如果无法百分之百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法,听到佛讲这个道理时,就会退席。因为,不相信自己有本具的佛性;不相信佛的知见本来就在每个人清净自性当中;不相信自己时时刻刻都坐在大白牛车上,大白牛车就是大众本有的心性、觉性、佛性。
「更于门外找三车」,「门」是指心门;三车就是指三乘,三车是一种譬喻,离开这念心去找三车,找不到的!何况《法华经》讲得很清楚,只有一佛乘,无有余乘。佛所说的只有一佛乘,不可思、不可议的实相就是一佛乘,没有其他的一乘、二乘、三乘!假使有,也都是方便说;佛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种种因缘、譬喻,都是方便说,是应众生根机而说。为什么佛要说方便法呢?因为时节因缘未到,即使讲不可思、不可议,大众也听不懂。根机是人道的,佛就讲五戒;根机在天上,佛就讲十善;对小乘根机,佛就说四圣谛,讲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果,讲证涅槃,讲六神通,大家听了很高兴、很有兴趣,佛就再进一步讲,还有比声闻乘更高、神通更广大的缘觉果、菩萨果,佛遇此类根机,就说十二因缘、修六波罗蜜,修菩萨道,将来圆成佛智……,这些都是方便,都要归于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都要归于实相、中道实相、究竟了义,就是一佛乘。
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前面所说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乃至种种方便,最后都要归于一佛乘。就如政府办学校一样,有小学、中学、高中、商职、五专、大学、硕士、博士,前面都是方便,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博士的知识和学位。现在拿不到博士,可以拿硕士、学士,以后还是有机会取得博士学位,空间还很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博士班。由于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家庭环境、背景不同,或是读到高职、二专、五专,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以后想上进,还是可以再进修,再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的道理也是如此,先开种种方便,一切都是应机施教,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归于不可思、不可议的实相境界,一佛乘的境界。
--------------------------------------------------------------------------------
921214(十二)
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昔,就是过去。六祖大师对法达讲:你怎么没有省悟到三乘只是权巧的方便说呢?这些方便是为了达到究竟而说的。因为依着前面这些方便,循序渐进,才能契悟一真法界、契悟一乘、契悟实相。
这个道理以求学来讲,小学、中学、高中都是方便,必须要有前面这些方便,才能接受、理解专科、大学、硕士……种种更深奥的知识。所以说三乘是方便,一乘是实,一乘才是实实在在的。如来希望大众能提升,所以就开演实相的道理;《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就是实相,目的是教大众去假归真,去掉假有、去掉方便,一法不立,归于实相。众生有我执,声闻、缘觉、菩萨有法执,将我执、法执都去掉,全归于一真法界;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如果执着自己已经得到真谛,就又违背真谛的意义了,因为有真就有假,实相当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众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为这念心当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虚妄;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为了开权显实,最后都归于无言无说、无名无相,目的是在这里。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
你要知道,放下前面这些假有,这些方便的施设、权巧,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都在这实相当中,这里所有一切自性珍宝都是现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都是自己的,由自己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不作世尊是慈父想,也不作我们是佛子想,这都是方便。到达这个境界时,什么都是不可思、不可议,无言无说。所以,「亦无用想」,我们这念心有体大、相大、用大,修六波罗蜜、修一切善法、修建道场都是用,用也不作用想,一切都要放下。「是名持《法华经》」,你悟了这个道理,当下这念心如如不动,就是真正在诵持《法华经》了。《法华经》就在自心当中,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华经》。
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悟到这个道理,就如同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是真正在持诵《法华经》,没有不持诵的时候。这时,有念也得、无念也得,念了以后又归于无念、无念又归于实相,时时刻刻都是念念分明,时时刻刻实相都存在。西洋哲学家笛卡儿讲:「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人在思惟、思想的时候,自己是存在的,这是世间人所说的道理。难道说不思想的时候,自己就不存在了吗?悟了实相,思也存在,不思也存在,念也是自己,不念也是自己。
--------------------------------------------------------------------------------
921221(十三)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法达蒙受六祖大师的启示,发明心地,真正是了解了这念心性,心中有无量的喜悦,就说了一个偈子,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和自己开悟的境界:「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因为法达诵三千部经,都属于有念、有想、有为、有执;有我执、有法执,在曹溪听了六祖大师讲:「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就除去了心中的执着。曹溪是指六祖大师「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六祖大师讲无念是正,有念是邪;怕世人执着无念,又补充一句,有无俱不计,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个时候就真正是坐在白牛车上,私毫不假,否则又在骑牛找牛。
「未明出世旨」,人的一生都在迷惑当中,不了解什么是世间的道理、什么是出世间的道理,始终想要出世,究竟怎么样才是出世?一般人认为生到兜率天是出世,生到十方净土是出世,所以求生兜率天,求生十方净土,把世间和出世间判作两件事。假使真正明白了曹溪的法门,就知道「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和出世间都在当下这念心当中;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坚住正念,就是在净土当中,就是坐在白牛车上;凡夫的心悟了就是佛,心净了就是佛,不需要另外去求出世。「宁歇累生狂」,狂就是自己的妄想,有念则狂、无念则圣。假使你了解这些道理,干脆就直截了当、大休大歇,一念不生。儒家也说:「克念则圣,枉念则狂」,心中有种种妄想,那就是颠倒,无念就是圣心、就是圣胎。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所说的无念和这里所讲的实相,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鹿牛权设」;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方便的施设;羊车是指声闻,鹿车指缘觉,牛车是喻菩萨,羊鹿牛代表三乘,这都是权设方便、善巧方便。「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这些都是在推广佛法、阐扬佛法。「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原来烦恼即是菩提,无明就是涅槃。火宅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就是火宅,有些人把火宅看成外面的境界,其实火宅就在我们自心当中;心中有男女的欲爱、饮食的嗜好等种种欲望,这是欲界;自心有种种执着,看到好东西就贪爱、想占有,把它当作真实的,这就是色界;认为欲界、色界不好,希望归空,这就是无色界;三界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三界都是火宅。但是只要念头一转,就是法王、就是法中之王。这念心执着一切法为实有,那就是火宅;现在得法自在,法从心生,能处处作主,就是法中王。所以这念心作得了主,就是水能载舟;这念心作不了主,就是水能覆舟;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就是手背;没有悟,心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不要另外去找菩提,只要当下不起烦恼,现在就是法中王,就是这么简单!在烦恼无明当中,原来就是法王所住的地方。这个偈子大众要把它背熟,用来提醒自己。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六祖大师讲:从今以后,你才真正是诵经僧。法达是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了,但是也不间断诵经。
法达既然领了玄旨,为什么对诵经的定课亦不间断呢?因为诵经时这念心与不诵经时这念心都是清楚明白。但要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没有妄想、昏沉,并不容易,所以有烦恼、昏沉时,用《法华经》来提示一下,提起正念。能够以正念诵经,诵经时,此心清楚明白、遍满虚空、周遍法界,不可思、不可议,这部经就是实相。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佛乘、一就是实相、一就是这念心。没有悟到这个道理,内是内、外是外,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未来是未来,美是美、丑是丑,生是生、死是死;悟了这个道理,当下一心专注,万法归宗,内外一如,一切法都是佛法。到了这个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外达到一个境界,但还是要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习气很重,要坚住正念,时时刻刻都要保养圣胎,这就是修道位;修到最圆满的境界、断除一切惑业,即是成道、成佛。所以,法达领悟了这个道理,亦不辍诵经,这就不被《法华经》所转了。心和经是一体,心境一如了;心就是经,经就是心,所以诵也得,不诵也得,诵或不诵始终都能坚住正念,这才真正是诵经僧,否则诵《法华经》,却执着诵经的次数、功德,心为诵经的境所转,就成了生灭。
《心悟转法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