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悟轉法華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心悟轉法華

  

  

  機緣品,機就是根機,根機有利、有鈍,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過去熏修得很好,這一生就是上根利器;過去熏修得不好,可能就是鈍根。從這個角度來看,根機是自己入理熏修來的,過去沒有熏修,就要靠現在熏修。所謂佛性人人本具,什麼時候開悟就要靠因緣,因緣和合、因緣相遇了,自然一下就開悟了。

  

  古人開悟的因緣非常多,有聽到板聲開悟的,有人聽到鍾聲開悟,有的在工作時開悟,有的在聽經聞法時開悟,有在參禅時開悟,有在看經時開悟,這些都是緣。一個是機、一個是緣,一切都要自己努力,修行不是等待,要靠自己熏修、自己努力。

  

  這一篇是講法達法師開悟的因緣,法達法師最初修行只知道誦《法華經》,執著誦念爲功德。現在有些人也是一樣的,執著誦經、念佛、持咒爲功德,執著念佛多少遍、誦經多少遍、持咒多少遍,這些當然有功德,但這是一種方便;因爲我們有煩惱、妄想,所以要藉誦經、持咒、念佛來轉化,這是對治法門,離開悟還有一段距離。什麼時候開悟?就要靠自己熏修,熏修到時節因緣成熟,任何時間、行住坐臥,都能開悟。

  

  僧就是僧衆、僧伽,出家衆稱之爲僧、或者是僧尼,以表示和在家衆不同,一個是僧,一個是俗。這一段是講法達法師開悟的因緣,大衆可以設想自己就是法達,就更能領悟這一品開示的道理,或許自己就在這一品開悟了。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

  

  有一位出家衆,名叫法達,洪州人。洪州是隋朝所設置的行政區域,之後很快又被廢掉了。因爲在過去的朝代,省、縣府等地方行政區,是隨著朝代改變,名稱也跟著變換。到了唐朝,李淵又把隋朝很多官製,重新再複原、設置。南唐時,又建南都于洪州。到了宋朝初年又改爲洪州,但是不久被稱爲隆興府,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縣,南昌縣在舊時屬于州治,這些都有曆史可以考證。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法達法師是洪州人,也就是現在江西省南昌縣人。七歲出家,以誦《法華經》爲修行的定課。有很多人也是以誦經爲定課,如誦《法華經》、《金剛經》或《彌陀經》爲修行的定課。法達法師到曹溪來禮拜六祖大師,但是在頂禮時,頭不著地;一方面禮拜,一方面看看六祖大師的反應,所以頭沒有著地。頂禮是以五體投地的方式表示內心的恭敬,六祖大師看到法達來禮拜,不但沒有五體投地,而且好象在試探六祖,這些動作缺乏恭敬心,便知道法達心中必定有煩惱、有執著。

  

  

  祖诃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六祖大師針對法達禮拜卻不恭敬的態度诃斥,诃斥就是告誡:「你既然來參禮、求法,就必須要虛心、要有恭敬心才是。我看你頂禮的時候,頭不著地;不但沒有恭敬心,而且還懷著慢心,不如不禮的好。你心當中一定有所執著。平時,你都是修什麼行門?做些什麼事呢?」

  

  

  曰:「念《法華經》已及叁千部。」

  

  法達就回答六祖說:「我平時用功就是念《法華經》,到現在已經念滿叁千部。」爲什麼法達法師有慢心呢?因爲他認爲念叁千部《法華經》是件大功德,因此被執著功德的心念所障蔽。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不可以執著自己誦了多少部經、念了多少遍佛號,或做了多少功德。執著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認自己功夫很好,心當中就會産生貢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沒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沒有恭敬心,就會産生罪過。

  

  

  --------------------------------------------------------------------------------

  

  921005(二)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爲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六祖大師接著就對法達法師說:如果你誦了一萬部經,能明了經文的義理,又能不起驕慢心,便是和我平行。但,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誦經、修行的目的是爲了契悟實相,契悟這念心,進而依教觀心;所謂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身口意叁業相應,才是真正的禮誦法華。如今,你執著誦了叁千部經的功德,已經違背了誦經、修行的目的。既執著誦經功德,又貢高我慢,不知悔過。禮佛、禮祖師,是爲了折伏自己的慢心,沒有恭敬心怎麼可能折伏我慢?我慢好比幢一樣高高在上,所以要用恭敬心禮拜來折服我慢之幢。禮拜,可分爲恭敬心的禮拜、平等心的禮拜、我慢心的禮拜。真誠的禮拜是要五體投地,我們的頭觸地,兩手、兩膝著地,稱之爲五體投地,這是最敬禮。對人們而言,頭部是身體最珍貴的部位;禮佛時將頭觸地,雙手翻掌,代表承接佛足,表示用最恭敬、最虔誠的禮敬來降伏自己的慢心。

  

  禮拜,沒有能禮之心、所禮之境,能所俱空,心不可得,功德也不可得,契入空性,這才是真功德。誦經,要明白這部經的道理,還要回歸自性,所以古人說:「誦經有一卷無字經,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心中這卷經是沒有文字的,雖然沒有文字,裏面卻什麼都有。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口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聖號的目的,是用這句佛號來啓發每個人的自性佛。

  

  有些人在念佛誦經中卻成了法執,執著念佛多少聲有多少功德,誦經多少卷有多少功德,執著這些就和法達一樣。「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認爲自己誦了叁千部經的功德無量,這就是我執。衆生有我執,二乘有法執。有我執就有能所,從我執、我所産生種種罪過,「我」的錢財、「我」的名譽、「我」有多少功德、「我」有多少財富……,天天在我執中計量分別,乃至于造作罪業;所以說「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不要執著功德,執著功德,功德就成了福報,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不執著功德,能所俱空,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六波羅蜜當中,依序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最後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達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後,了知一切皆爲因緣和合而有,緣滅則無,本性皆空,所以沒有布施者、沒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沒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沒有能持之心,沒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無持;忍辱,沒有能忍之心、沒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們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進一步連空亦不執著,能夠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淨心。

  

  

  --------------------------------------------------------------------------------

  

  921012(叁)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六祖大師又問:「你叫什麼名字?」法師回答:「法達。」于是,六祖大師便借著「法達」這個名字爲因緣,說法破除他的執著。六祖大師說:你的名字叫法達,但是卻未曾通達佛法的義理,對無爲法、不生不滅法、無上菩提的心法未曾領悟,完全是在有相的功德中執著。

  

  

  複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爲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六祖大師又說了一個偈子,進一步解釋讓法達了解:你的名字叫法達,天天勤誦《法華經》。但是你只是誦經,並沒有通達無生法,沒有契悟不生不滅心,只是循聲流轉,這個心跟著聲音流轉,成了生滅心、成爲衆生境界,沒有了達《法華經》的經義;爲能契悟能誦的這念心,執著誦念《法華經》的功德,就成了生滅法、有爲法。始終執著數目,記取名相,執著自己誦了叁千、四千、五千部經,卻沒有把誦念回歸心地,就是空誦。

  

  「明心號菩薩」,誦經是一種方便,能誦之心,清清楚楚,沒有昏沈、妄想,像鏡子一樣,不沾一點灰塵;像平靜的湖水一樣,不起波浪,這就是明心。心當中不起邪見、不起雜念,處處作主,這念心就是菩薩,而不是誦了許多部《法華經》就是菩薩。「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既沒有形相,也沒有聲音,就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執著聲音,就落到聲塵、落到塵勞境界去了。「明心號菩薩」,明白能誦的這念心要時時作主,清楚明白,通達此理,明心見性就是菩薩。所以覺悟就是菩薩,心迷惑了就是衆生;我們這念覺性、這念菩提心,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就是菩薩。

  

  「汝今有緣故」,你今天既然來到這裏,就是與我有緣,現在藉這個機會再爲你進一步的開示,要專心注意谛聽。「吾今爲汝說」,我現在開宗明義,爲你顯揚佛法真義。「但信佛無言」,禅宗祖師說「言語道斷」,「佛」不是用言說可以表現出來,因爲言語是生滅法,所以,佛在那裏?佛就是無言無說、就是諸位聽法這念心,說出來就落言诠、就是生滅,一定要相信這個道理。祖師大德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佛也講不可說、不可說;這念心不可思、不可議,一經言說就是思慮、就是生滅。佛就是「覺」,就是大衆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清楚明白,如如不動,當下即是,動念乖真。有言,這個心就有生滅,就屬于有爲法了。所以,要相信真正的佛法是無言無說,就是我們這念心。真正深信這個道理,「蓮花從口發」,你的身心都像白蓮花一樣清淨,講出來的話都像蓮花這麼清香,大衆都會信受聽從。

  

  

  --…

《心悟轉法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悟客塵顯真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