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悟轉法華▪P2

  ..續本文上一頁------------------------------------------------------------------------------

  

  921019(四)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法達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訓誨,覺得實在很慚愧、很忏悔,自己因爲執著誦經功德,雖誦了叁千部《法華經》,卻讓執著障蔽了心眼,實實在在是錯了。從今以後,無論是在任何地方,對任何人都要以謙卑心、恭敬心對待,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實行。

  

  法達又講,弟子誦《法華經》,從來只是知道誦念,不知道經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經上所講的道理還有疑問,請六祖大師慈悲開示《法華經》中的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爲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六祖大師就藉法達這個名字爲緣起來開示。「法達,法即甚達」,法爾如是,本來是通達無礙的,是你自己心當中産生執著、我慢,所以沒有辦法通達事和理。「經本無疑」,本來一切都是現成的,是你自己心當中起了懷疑。

  

  六祖大師進一步再問:「汝念此經以何爲宗?」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法達法師回答,我的根性很愚鈍,從過去到現在,只知道誦《法華經》就有功德,而不知道經上的意義,所以根本不知道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爲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

  

  六祖大師講:「我不識文字,但是經上的意義我一定知道,你誦一遍經文給我聽,我再來爲你解釋宗趣。」法達就高聲念經,念到「譬喻品」時,六祖大師就說:「好,念到這裏就可以了。這部經是以因緣出世爲宗,裏面講的很多譬喻,都未曾離開這個宗趣。」

  

  「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法華經》裏面講,諸佛出世只爲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因緣?什麼大事?生死大事!爲每個人的生死大事,開、示、悟、入佛知見,這是最重要的;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大事。這是我們要了解、要知道的生死大事。

  

  六祖大師聽法達念到這一品時,已經完全明了《法華經》的宗趣;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到這個世界成正覺,都是爲了一件大事──爲了傳揚佛的知見。什麼是佛的知見呢?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不但無念,還要清楚明白,不是像木頭、石頭一樣,不知不覺;而是要自淨其意、知而無知,這就是佛的知見。契悟了佛的知見,就能夠成就佛道,趣入菩提。

  

  

  --------------------------------------------------------------------------------

  

  921026(五)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世間上的人看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認爲是實在的,所以就著相,著了相就想占有,巧取豪奪,這都是迷于外面種種假有之相。「內迷著空」,有些人用功修行,遠離外面的境界,不被外境迷惑,但是聽聞佛性是空性,又拼命去想一個空,甚至執著空即是佛;佛性本來就是真空,知見無知就是真空,但是真空當中不妨礙妙有;若執著空,認爲空性就是佛,又去想一個空,空上加空,這就是著空,因此,不能契悟本具的真空。

  

  禅宗祖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也不執著,無也不執著,不著空有兩邊,就是「于相離相,于空離空。」世上的人,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執著外面的有,就迷失自心當中的妙有;執著一切空,就迷失我們的本性本空。我們自心當中,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智慧神通妙用,不需向外求。心性本空,再執著一個空,就是重床疊架,迷失自己的本心,所以要離空、離有。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

  

  能作到外不執相,內不執空,就見到本心、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覺性,這就是「開佛知見」。所謂開,就是開啓;譬如我們把門窗打開,就能清清楚楚看見裏面的一切。悟到每個人都有佛性,就看到自心當中的寶物。「示佛知見」,門窗打開以後、悟了以後,知道自心有很多寶藏、智慧功德。「悟佛知見」,是自己得到這個寶貝了,得到本具的佛性,一切功德、智慧寶藏都是現成。「入佛知見」就是自己得到受用,能運用這念心,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佛,猶覺也。

  

  佛就是覺悟的意思,這裏所說的佛不是有形相的,不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丈六金身;而是指每個人都有的佛性,佛性就是覺性。《四十二章經》裏面講:「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佛性是每個人的靈知靈覺,靈知靈覺在那裏?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就在我們的六根門頭,這就是我們的覺性,每個人本具,如果向外執求,就如日中找影,騎牛找牛,是絕對找不到的。

  

  分爲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覺有四個層次,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非從外求,自心當中不著空、有,沒有任何妄想,心中自然了了分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歸一,歸一以後,覺性現前,本具的真如實性就顯現,一切都是現成,見到自己本具的覺性了,這就是開佛知見。

  

  

  --------------------------------------------------------------------------------

  

  921102(六)

  

  汝慎勿錯解經義,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做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六祖大師進一步跟法達講,你要注意,不要錯解經中的意義。假如你認爲這是佛知佛見,我是凡夫衆生,怎麼能有佛知佛見?凡夫怎能跟佛相比!這麼想,就是不敢直下承擔,毀謗經典,否定自己的佛性。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開佛知見,「開」也是方便說,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時時刻刻都是現成的,起心即錯,動念乖真,一切現成,何須再開?所以古人開悟後提到:「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儒家也說:「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眼睛天天在看,卻不知道是誰在看;耳朵經常在聽,也不明白是誰在聽;口在講話,不知道是誰在講話;這是因爲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心隨著境界攀緣、遷流,自己作不了主,迷失了這念心。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爲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你要相信,佛知見就是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外面無別佛、無別法、無別僧。衆生因爲不了解這念心,自己不敢直下承擔,自己遮蔽了自己的佛性,遮蔽了自己的真性,起了貪瞋癡的念頭,落入塵境,所以稱爲衆生。這念心要時時安住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解脫,正念就是淨土,那裏還有什麼外面的境界?內外是一如的。

  

  衆生這個心一方面攀緣財、色、名、食、睡等外境,內心又爲受、想、行、識種種境界所困擾,念念生滅、顛倒,始終沒有停歇,始終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遷流中,時時受境界所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叁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因爲衆生內外相對中迷惑、顛倒,迷心迷境,所以要煩勞世尊從叁昧中出來,苦口婆心的跟大衆解說,勸大衆止息妄想。「寢」,就像睡覺一樣,身體不動;意喻令心念安住不動,妄想止息。向外求,求不到的;佛不是祈求得來的,因爲佛性本具、覺性本具。一般人只知道向外祈求,卻迷失了自己,佛就告訴我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個心要歸于寂滅境界,歸于不動境界;不要打妄想,不起心、不動念,莫向外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有求就有得,有得就會有失,本具心性是無得無失。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就與佛無二,和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這個佛心、這個覺性就是如此簡單、如此微妙。

  

  故雲:開佛知見。

  

  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已經開佛知見,見到自性佛了,也就是禅宗祖師所說,找到路頭了,見到菩提路了,這是第一步,還要繼續保養聖胎,繼續走下去。

  

  

  --------------------------------------------------------------------------------

  

  921109(七)

  

  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時刻刻不要迷惑、不打妄想,堅住正念,說法這念心就是,聽法這念心就是。如果不能悟入佛之知見,那就是入了衆生知見。世間上有些人用心不真,不真就是邪。爲什麼會心邪呢?因爲愚癡、迷惑,不了解本心即是佛,不停地在向外尋找;因爲沒有開佛知見,所以就造作種種惡業、罪過。「口善心惡」,講的是一套,心裏想的是一套,做又是一套;嘴裏講的是要修善,心中卻時時妄…

《心悟轉法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悟客塵顯真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