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紛飛,起貪瞋癡,口是心非、口善心惡,身口意叁業沒有歸一、不一致,這就是衆生境界。
一般衆生,心中充滿了貪心、瞋心、排斥、嫉妒、猜疑、谄佞、我慢,種種邪知邪見侵入自心,以致作出戕害衆生、侵人害物之事。心中充滿了邪見,所作所爲都是以個人利益、名利爲前題;這就是侵人害物,自開衆生知見,就會墮落。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不能時時保持正念、無念,最低限度也要知道正心;善念是正心,誦經持咒也是正心,都是端正自己的心念。時時刻刻要生善念,就如四正勤所講:「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若能正心,就能常生智慧觀照。觀是注意,照是照破煩惱、照徹自心;經常檢討、反省、改正自心當中的過失,就是智慧觀照。譬如師父在開示,大衆在聽講,忽然心打了妄想,不論是想好的、想壞的,心都不甯靜;或是自己失去了覺照、覺觀,在打瞌睡,有時候心清楚,有時候心不清楚,心裏想,今天很辛苦,幹脆藉這個機會小睡一下,沒有關系,這就是沒有觀照,失去了智慧,就隨著妄想、瞌睡,迷迷糊糊。忽然發現,師父在開示,自己怎麼可以打妄想、打瞌睡!立刻就發了慚愧心,把心收回來,又安住正念,保持清楚、明白;有了任何過失,自己能夠知道,這就是觀照、就是智慧返照。明白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找到一條心路曆程。
不知道心路曆程,就會産生法執,執著昨天誦多少經?今天持多少咒?拜了多少佛?做了多少善事?始終沒有在心上用功。並不是說這些不對,而是在修行上要更進一步;《金剛經》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要執著法,法是藥,何況是非法?貪、瞋、癡、慢、疑、邪見,屬于非法,不是正法就是非法。所以,「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心要停止起壞的念頭,口要停止講壞話,身不造作惡行。不但停止惡言、惡行、惡念,還要積極行善,把善法落實到身、口、行爲當中,修了善法,要不執著善法,又歸于自心;這就是開佛知見,這就是佛的見解、覺悟的見解、菩提道路的見解。
--------------------------------------------------------------------------------
921116(八)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衆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衆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爲功課者,何異牦牛愛尾?
不知道在心上用功、返照自心,始終執著誦經、持咒、念佛的次數、功德,念念都是執著,把這個當作功課,就沒有辦法明心見性,這和「牦牛愛尾」有什麼不同呢?
在西藏高原有種牦牛,體型高壯,它尾巴的毛又長又好,牦牛經常把尾巴甩一甩、看一看,它不知道尾巴是它最後面、最小的東西,即使尾巴掉了還可以存活。然而,牦牛卻因爲執著這個尾巴,甚至獵人來了還不知道趕緊逃避,還在欣賞自己的尾巴,爲了尾巴,連命都失去了。
修行人若執著這些功德爲實有,沒有落實返照自心,就等于牦牛愛尾;由于執著功德,迷失本心,果報是生到天上享天福,福報享完還是會墮落。所以,念佛是方法,誦經、持咒也是方法;念佛要歸于自性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運用法門用功修行,明悟心性,而又不執著于法門。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爲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法達又講:如果是這樣,我們只要了解經當中的道理就好了,是否就不需要誦經了?六祖大師說:經有什麼過失?難道會障礙你的念頭嗎?迷或悟都取決于自己,迷惑了是衆生,就會墮落,受生死輪回,損害的是自己;悟了就是菩薩,就能得解脫,得到法益。損益都由自己這念心所造作,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口誦心行,即是轉經」;既要誦經,也要實行。譬如現在誦〈普賢行願品〉,口在誦,身體在禮拜;不是誦了、拜了就了了,口誦、禮拜以後,要在日常生活上真正落實普賢十大願,當下就是普賢菩薩了。
有些人執著誦經,産生法執;也有人誦經有了境界,又執著境界,這就是不了解經中的道理。了解經上的道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誦、心而惟、身而行,還要知道經義,經上有空、假、中的道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義谛,這些道理要明白。經是佛所說的,佛從自性智慧中說出來,爲了破迷顯正;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除去衆生心當中的執著和煩惱,誦經是修行的方便法門,藉由誦經定心、明心,化除煩惱、執著。《金剛經》講得很清楚:「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過河就不需要船了,執著、煩惱化除了,連方便法門也要舍去,所以我們依照經上的道理去實踐,這才是最重要。一方面誦經,一方面要實行;因爲怕自己忘記了佛法的道理,所以要誦經來提醒,不但誦經,還要去實踐,這就是轉經。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說到做不到,對道業沒有任何幫助;說到又做到,就是菩薩。口中誦,心中打妄想,執著誦經功德爲實有,不知道經文的意義,就是被經轉;經文的意義就是要悟這念心,悟了以後還要把這念心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使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存在,無論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能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
921123(九)
「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雠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六祖大師進一步說:我現在再誦一個偈,你要仔細聽。「心迷法華轉」,法達誦了叁千部《法華經》,只知道誦,卻不了解經中的實義,這念心被誦經的執著轉走了,這是一種定,但沒有慧,也沒有辦法契悟本心。「心悟轉法華」,悟了心以後,《法華經》就是自己。怎麼說呢?我們誦經這念心、能念的這念心始終不起妄想,始終是清楚、明白;誦經的當下,就像流水一樣誦去。經誦完了,這個心和能誦的那念心沒有差別,誦經以後的心與沒有誦經的心一樣,不增不減。誦經時清楚明白,不誦經也是清楚明白,誦與無誦都是一樣,法華就是我們心當中的法華,不是心外的法華了。「誦經久不明」,不了解這個道理,始終執著一卷又一卷的功德,這念心就落入生滅。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實相、法華就是實相,但是由于執著,有了相對,心便成了生滅,「與義作雠家」,就像仇家、冤家一樣,始終在相對中,無法契悟實相。
六祖大師怕法達還是不了解,再進一步說明:「無念念即正」;簡單的解釋,就是大衆聽法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就是無念,這個無念就是正。我們心中有雜念、有惡念、有善念;不但不起惡念,連善念都不起,這個心就是無念;無念不是打瞌睡,也不是無聊;這個心當下要清楚、明白,並且沒有妄念,如同《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要存在、覺性要存在。所以,「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無論起什麼念頭都是偏到一邊;起壞念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這是墮入叁塗惡道;起善念,做好事,那是屬于人道、天道,人道、天道還是屬于生死流轉;這個法門是告訴大衆成佛作祖的境界,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言說的境界;是如來的知見,如如不動、了了常知,使大衆明了如來不可說、不可說的這念心,這才是真正的道理。有些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爲《六祖壇經》所說的無念,是指連善念都不起,就覺得奇怪!這是不了解善念、惡念都不可得;因爲起惡念是墮落,起善念是人天的果報,始終脫離不了生死輪回。《六祖壇經》告訴我們了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超越一切境界的道理,這不是漸修的法門,而是頓悟境界。
如何頓悟呢?「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提路上不作有想、亦不作無想!不論自己起什麼念,念佛、誦經都屬于有念,如果悟了就不妨礙起念;悟了,念佛也是無念,誦經也是無念。「有念念成邪」,什麼叫做邪?念頭落入一邊就是邪,落入「有」是一邊,落入「無」也是一邊。邪到一邊、偏到一邊就不是菩提大道,就不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計,就是蔔度、思惟;六祖大師告訴大衆,不要去分別有、無,有也不住、無也不住,這念心不住兩邊,當下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白牛車。白牛車是一個譬喻,白牛車是最高的境界,要達到心即是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如來,就要不住兩邊;打坐時,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長禦白牛車,就是坐在白牛車上面了。要時時都坐在白牛車上,時時都坐在蓮花臺上,時時都坐在如來的寶座上。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不要把開悟看得很高、很深;就是這念心,這麼直接的事,不敢直下承擔,不是很糊塗嗎?
不要把如來的境界看得很高,如來就是指我們這個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任何有生命的衆生都有;無論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蜎飛蠕動都有這一念心。
--------------------------------------------------------------------------------
921130(十)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
《心悟轉法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