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世界不是善就是惡,不是親就是冤,不是美就是醜,不是好就是壞,始終在兩邊念念不忘,這就稱爲執著,一執著就成爲衆生境界。
智者了達善法是緣起性空,惡法也是緣起性空,一切境界都是假相、都是虛妄,都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唯是一個,「其性無二」,哪有兩個空性呢?
所以,佛法所講的「中道第一義谛」是最究竟的善法,契悟了佛性就是最高的善法。佛性不落兩邊,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非常、非無常」,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性。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思善、不思惡,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叁際不住,不攀緣兩邊,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這就是佛性、這就是不二之性。寂是不動,不動就是定;照是清楚明白,清楚明白就是慧。這念心寂照一如,不動當中又能清楚明白,就是定當中有慧,慧當中有定,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佛性。
智者明白一切法都是緣起、都是性空、都是生滅,只有當下這念心性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念心性就是不二之性,不二之性就是佛性。這一段是六祖大師答複印宗法師,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在《大般涅槃經》裏講:「善男子!善根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佛性非內、非外,以是義故,佛性不斷。複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複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這裏講善根有兩種:一是內、二是外,內是起善念,外是做善事。在初初學佛的人來看,有善法、惡法及善念、惡念的分別相,這都屬于漸修。可是佛性不在內、不在外,內外都是虛妄。譬如我們坐在講堂裏,認爲講堂是內,外面的走廊是外。如果站在走廊上看,走廊又成了內,外面那條路則是外。所以,哪個是內?哪個是外?始終沒有一個定點。內與外是方便的說法,世間上所有的相都不能執著。
佛爲了要普度衆生,所以開設種種方便善巧的法門,對于根機好的人,就說「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對于根機差的人,如果講圓頓法,講「善法是虛妄、惡法也是虛妄」,可能愈聽愈迷糊,認爲「既然都是虛妄,我還修什麼行呢?」心當中就起了疑惑,心就沒有著落了。所以,佛就告訴他要斷除惡法,要修善法,依照「四正勤」去修——「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也就是漸次修證,等到心漸漸甯靜,觀念成熟了,對佛法的道理有所契悟、有了心得,然後再告訴他:善惡都是虛妄,善惡也是了不可得。這時候他不但不執著惡法,就連善法也不執著,因爲知道善、惡是相對法,知道要不落兩邊。由于心不再執著,時節因緣成熟,一下就契入了中道、契入了實相,這就屬于漸次修證。對根機好的人,直接告訴他: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既然是相對就是虛妄不實的,只有這念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的心才最究竟,超越了時間、空間,超越了相對境界。這麼一講,他立刻就明白了。
--------------------------------------------------------------------------------
(叁十)960422
智者契悟了當體即空的道理,了解內界、外界都是虛妄不實,不需要等待壞了以後才是空,不需要一件件地分析才空,因爲一切諸法本來就是空性,這就是「不二之法」。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沒有起心動念的這個心就是不二之法;不但沒有起心動念,而且這念心不含糊、不昏沈,更能處處作主。
什麼是處處作主?例如打坐時,告訴自己不打瞌睡就不打瞌睡,告訴自己不打妄想就不打妄想,這就是能作主。如果作不了主,告訴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想;告訴自己不要打瞌睡,偏偏要瞌睡。聽法時,告訴自己要認真地聽,可是偏偏又不斷地打妄想,想東、想西,認爲自己聽不懂這些道理,幹脆老老實實念佛就好了,于是聽法的時候就想要念佛。等到真正要念佛,又想:念佛很辛苦,從早念到晚,念得口幹舌燥,沒什麼意思,還是去打坐吧。但坐久了,覺得腿又酸、又痛、又麻,一想到拜佛有很多好處,又去拜佛。可是拜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痛,又不想拜佛,幹脆去道場做義工,修修福報。結果一做下來就汗流浃背,感到疲累不堪……最後,什麼事都沒辦法做,這都是因爲自己這念心作不了主。
衆生的心經常如此,靜中作不了主、動中也作不了主。不打坐時,心不知道要安住在哪裏?所以眼睛就東看看、西看看,耳朵就東聽聽、西聽聽。如何作主?在動的當中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作善事,絕不做壞事;靜的時候,一念不生,這就是作主,佛法就是告訴我們要能作主。
聽了這些道理以後,要靜坐思惟,想一遍、想兩遍、想十遍,乃至數百遍、數千遍……將這些道理融會貫通,心要安住于理。不打瞌睡、不打妄想,這念心了了分明,當下就超越了十八界、超越了一切境界,就契入了實相。實相就是心性,這就是不二之法。離開這個煩惱心、離開四大、離開見聞覺知,要想找一個不二之法也找不到,所以要從這念心上去契悟。打坐的時候,心要保持正念,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打瞌睡、了了分明,這就是作主。在靜境時心能作主,在動當中也能作主,就是不二法門。
所以古德說:「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什麼原因?因爲契悟了這念心、契悟了佛性、契悟了無二之性,契悟了無念、無相、無住,不但契悟,又能保養好這個無念、無相、無住的無二之性。依體起用時,有念、有相、有住就是神通妙用,到這個時候,有念、有住、有相也是不二之法。如果沒有契悟這念心,而是昏昏沈沈、迷迷糊糊,縱然無念、無相,也不是不二之法。所以修行要先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道理之後,依理用功是很重要的。
--------------------------------------------------------------------------------
(叁十一)960429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爲惠能剃發,願事爲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印宗法師聽了六祖大師這一番開示後很歡喜,于是合掌贊歎說:「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某甲是印宗法師稱謂自己,印宗法師說自己講經的言說就像瓦塊那麼不值錢,贊歎六祖所論述的佛法奧義,如同真金一樣精純。真金是純金,不同于K金,表示六祖所講的法不是方便法,而是最究竟的法門。如果裏面是K金,不是真金,就是方便法,從表面上看是金,其實仍是方便。怎麼是方便呢?因爲說「心即是佛」、說「非心非佛」,是爲止小兒啼哭,只是空拳诳小兒,事實上心也不可得,無得之心即是佛。心本來具足,我們得個什麼?所以,一切法歸于無所得、無所證,這就是頓悟自心的法門,這個法才是最究竟的,這就是真金。除此以外,佛說叁乘法皆是方便。
印宗法師歡喜贊歎後,爲惠能剃發,也就是爲惠能大師剃度。因爲惠能大師雖已開悟,但是還沒有正式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法師就爲他剃度。願事爲師,這是指法上的依止,印宗法師聽了無上心法後,深信不疑,歎爲稀有,不但爲惠能大師剃度,而且拜惠能大師爲師父。出家除了有剃度師,還有依止師,依止又稱爲法依止,依止道場、依止師父學習,有法可聞、有道可修,這是法上的依止。有了正確的法依止,自己才不會走錯路,才不會喪失慧命。此外還要有衣食住行的依止,生活無虞才能安心修行。
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這裏提到的菩提樹是指光孝寺的菩提樹,就在六祖大師落發剃度的地方。《嶺南叢述》記載:「廣州光孝寺菩提樹,不花不實,經冬不雕。葉之筋脈細致如紗絹。廣人每用此爲燈、爲花、爲蟬蟲之翼。」廣州光孝寺這棵菩提樹不開花、也不結果,經過冬天也不枯萎、不雕零,它的葉筋好象紗絹一樣細致。廣州這裏的人喜歡用菩提樹葉的葉筋做爲燈或是花的裝飾。就是把菩提樹葉用水浸泡之後,葉子只剩下葉筋,如同蟬的翅膀一樣輕柔。這棵樹有很久的曆史,是在蕭梁梁武帝時期智藥叁藏法師從印度帶來栽種的。
《天臺志》上講:「诃林有菩提樹,蕭梁時智藥叁藏自西竺持來,今曆千余年矣。大可百圍,作叁四大棵,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大者合圍,小者拱把。歲久,根包其幹,惟見根而不見幹。幹已空,中無幹,根即其幹;枝亦空,中無枝,根即其枝。其葉似柔桑而大,本圓末銳,二月而雕落,五月而生。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滓渣既盡,惟余細筋如絲。霏微蕩漾,以作燈帷笠帽,輕柔可愛。持贈遠人,比于绡谷。其萎者以之入爨矣!菩提樹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羅,細點如星,謂之星月菩提。」這棵樹至今已經曆千余年了,樹幹粗約百圍,可能有百尺這麼粗大。菩提樹的根不是從根上生,而是生于枝,也就是氣根。數以千計的氣根從枝上垂挂下來,粗大的根約有兩手合圍、兩手合抱這麼粗,最小的氣根也有手掌撐開來這麼大。時間久了,樹幹幾乎被這些大大小小的氣根包著,根上生枝幹,枝幹上又長根,一層層地包起來。看得到樹卻看不到樹幹,大大小小的氣根已然成爲樹的枝幹,總之,這棵菩提樹長得很雄偉、粗壯,非常奇特。當時寺僧把菩提樹葉采下來,浸泡在冷水裏,經過四十天以後,再把浸泡過的葉子用水洗濯,就看到纖細如紗的葉筋,這個葉筋可以做燈帷,可以做鬥笠,可以做帽子,也可以贈送給人作紀念。「比于绡谷」是指好象紗、絹一樣柔細。以上都是形容菩提樹的葉子和根、枝、幹的殊妙之處。
可是,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曾有一場臺風把這棵菩提樹吹倒了。當時有一官吏陳中丞就命工人趕快把這棵樹移去培土、護植,然而經過一年還是救不活。寺裏的出家衆就到南華寺拿了一株小枝的菩提樹回來,栽種在已經枯死的那棵菩提樹的舊地。從清代到現在,光孝寺所栽種的這棵菩提樹已和以前智藥叁藏法師所栽種的那棵一樣茂盛。菩提樹在佛法上有很多特別的意義,例如釋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樹下成道。
東山是地名,什麼是東山法門?在《宋高僧傳》裏記載,魏朝末年時,天竺沙門達磨得禅宗妙法,這個禅法是傳自釋迦牟尼佛,以授衣缽爲記。達磨祖師來到中土,隱于嵩山少林寺。後來達磨祖師傳法給慧可,慧可又付法于僧璨,僧璨付法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大師。因爲道信與弘忍都是駐錫東山,開演禅宗心法,所以後人又稱禅宗法門爲東山法門。
--------------------------------------------------------------------------------
(叁十二)960506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
惠能在五祖那裏得法以後,「辛苦受盡,命似懸絲」,因爲有衣缽之爭,差一點遇害,命在旦夕。「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今天能夠與刺史、刺史的部屬、諸位官吏、僧尼、道士、一般大衆,共同在這裏開展頓教法門,這都是過去多生累劫的因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才得以聽聞無上頓教法門。我們今天在這裏開演無上法門,開演東山法門,絕不是偶然的。怎麼說不是偶然?人的修行有過去、有現在,過去是修正法,今生就和修正法的人在一起;過去是修方便法門,今生就和修方便法的人在一起;過去是修邪法,今生就和邪知邪見的人在一起。所以,這個因緣是不簡單的。佛教當中有漸修、有頓悟,頓悟法門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得聞這個法門因緣更是殊勝。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這裏稱釋迦牟尼佛爲先聖,表示這個法門是從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一直傳到現在,不是惠能自己想出來的、也不是自己發明的,而是從過去佛一直傳到現在,是佛佛相傳。孔子也講「述而不作」,道不是孔子自己發明的,這個大道是「堯舜祖述」,是從堯、舜、禹、湯、文、武相傳下來。佛法所講的道在哪裏?就是師父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諸位真正了解、契悟了,就是以心印心。
「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能夠聽到頓教法門是難遭、難遇,是不容易的,希望大衆聽聞到這個法,就要依據先聖所教示的方法「各令淨心」,自己的心不要打妄想,要使這念心保持清淨。「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聽聞這個法門以後,破除心中所有的疑惑,如法修行,自心所證的和過去聖人所證的必然沒有差別。
什麼是「疑」?例如,對于所修的法門質疑,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學習這種法門的根機?懷疑這些道理是真是假?「疑」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修行學佛一定要先除疑,有了疑惑、沒有信心,將來道業就不能成就。
惠能大師特別爲衆人說明,這個頓教法門,不是惠能自己想出來的,不是爲求名利而說,不是因爲要開山、作祖才發明這個法,而是「先聖所教」,是從釋迦牟尼佛傳到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到阿難尊者,一直傳到達磨祖師,之後傳到五祖,五祖再傳下來的,所以不用懷疑,這都是很真實的。「一衆聞法,歡喜作禮而退。」一衆,就是現前所有的大衆。大衆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後,都很歡喜贊歎,恭敬地頂禮而退。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