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行由品▪P13

  ..续本文上一页有得到大禅定,说自己得到大禅定;没有证到神通,说自己证到神通境界,这就是大妄语。这些是犯四重戒。

  

  什么是五逆罪?《阿阇世王问五逆经》里讲:「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五逆罪是杀害父亲、杀害母亲、杀害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种过失是无人能救的罪业,犯了五逆罪,谁也没办法解救,只有受报。这当中尤以破和合僧的罪最重,因为扰乱了僧众之间的和合,使僧众彼此间起斗争,使道场不得安定,这是起恶业于如来所。

  

  什么是一阐提?《涅槃经》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不能治。」一阐提就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业报,自己有过失也不知道惭愧,不知道亲近善友,也不知道亲近佛法,心里没有光明,而且很黑暗,无论用什么善巧方便都没办法使他相信佛法,就称之为一阐提人。所以,高贵德王菩萨问佛:「犯了四重戒、犯了五逆罪过,乃至于一阐提等,这些人造了这么大的罪,是不是他的善根和佛性都没有了?」

  

  

  

  --------------------------------------------------------------------------------

  

  (二十七)960401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佛告诉高贵德王菩萨,就善根来讲,善根有二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常是本具,本自具足,就是指我们这念智慧心,不论过去、现在、未来,这念心无始无终,就是常。为什么又是无常呢?虽然这念心是无始无终,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这念心是随缘任运,随着因缘而起种种变化,随着善因缘起善念,随着恶因缘起恶念,这念心时时都在缘虑当中、都在分别当中,所以这念心有时善、有时不善,这就是无常。但是,佛性是不住两边,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既然佛性不住两边,就没有断与不断,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性。在渐次修证来讲,要除妄想证菩提,破无明证涅槃;以顿悟法门来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保持觉性存在,这个觉性就是佛性。

  

  佛又讲:「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善与恶也是两边。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呢?一般来说,善恶的认定也会随着时节因缘而变迁,譬如在佛法来讲是善,在其他宗教来讲就不一定是善;在过去的时代认为是善,现在这个时代也不一定认为是善。譬如过去的时代,社会上重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建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伦常,大家共同遵守这种秩序,整个社会乃至于政治才不会失序。譬如以公司而论,董事长是君,职员是臣;君主要尊重每一位臣子的人格,臣则要忠于主、忠于上司。这是在过去来讲,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伦理道德已经不合乎时代。所以现在认为是善,过去、未来也不见得认为是善;这个国家认为是善,其他国家也不一定认为是善。

  

  世间法不外乎常和断,不外乎善和恶,但是佛性是不落分别,是超越两边。佛性就是指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的这念心。「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佛性不住善、不住不善,是绝对法,不是相对法,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法。因为有善、有恶,就落入两边,落入两边则属于生灭法,所以佛性是不生不灭。

  

  

  

  --------------------------------------------------------------------------------

  

  (二十八)960408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蕴,新译为「蕴」,旧译为「阴」,就是荫覆、覆盖之义;「阴」好象天上的云一样,遮蔽了阳光。「蕴」就是五蕴,亦名五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障碍覆盖了真心、障蔽了真性,遮蔽了心当中本有的光明、智慧、神通,所以使人无法了达自己的心性。

  

  什么是「五阴」?在《顿悟入道要门论》里讲:「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界,就是指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内界,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外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中界,加起来一共十八界,属于众生境界。

  

  蕴之与界,其中有心法、有色法,一般众生看来是两个境界,其实五蕴与十八界就是一个。一个是心、一个是色,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自己的身体、一个是外面器世间。在凡夫看来,根是根、尘是尘、识是识,有五蕴、有十八界、有种种的区别,所看到的都是相对的境界,有大小、善恶、美丑、远近、明暗……,都是两边、都是相对,而相对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譬如「明暗」,人在白天看得见,就执着白天是「明」,晚上看不见了,就执着是「暗」。可是有很多动物白天看不见,晚上却看得见。这个「明」与「暗」是真的吗?明暗都是虚妄不实的。

  

  所以说「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的事物,有的人迷色较重,有的人迷心较重。因为迷色,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色即是空,色法当体是空,分析起来不外乎是空性,所以色法是空。我们这念心也是空性,心念就是受、想、行、识集起所生。这个心当中有五种境界,「受」是感受,例如苦、乐等种种感受,称为「受阴」。只要一落入感受,心光就被蒙蔽了,定力也失去了,心就由绝对变成了相对。事实上,苦与乐都是自己的执着、分别,一般人喜好乐的感受,就拚命去追求;认为是苦的,就选择逃避。因为有了取舍之心,心就成了相对、就不清净了,真心就变成了妄心。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迷色重的,佛就讲身体是四大假合,虚妄不实。用析空观去分析观照,最后还是归于空性。迷心重的,财迷心窍、色迷心窍,起贪瞋痴,造种种恶业,心失去了光明,认为没有因果、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不知道当下本具的佛性,更不知道什么叫做空性。因为迷心重,所以佛就说受、想、行、识是空,受、想、行、识不是绝对的。例如苦受、乐受,甲认为是苦,乙却不认为是苦;甲认为是乐,乙却不认为是乐。再举个例子,譬如有的人喜欢吃臭豆腐,觉得臭豆腐很可口、很好吃,可是也有人讨厌臭豆腐,闻到味道,头就发昏。抽烟、喝酒、嚼槟榔也是一样,有些人染上了这些习惯,不吃就觉得难受,可是也有人排斥烟味、酒味,讨厌嚼槟榔。所以,你说这是苦还是乐?又譬如,有些人喜欢吃咸的、辣的,认为吃口味重的食物是一种乐受,可是对于喜好清淡口味的人,又咸又辣的东西他就吃不下去了。所以苦受与乐受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就不是真实的。苦乐都是虚妄,受阴也是虚妄。所以佛法讲不住两边,执着苦乐的感受,就迷失了本性,自心就失去了光明。

  

  「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环境的五光十色,譬如有些人喜欢鲜艳的花、瑰丽的颜色,也有人喜欢古色古香的物品,一心想要获得、持有,这就是对色法产生执着,属于色阴。另一种色是指男女之色,耽于这种色法,这念心就更迷糊了,色欲之火会使身心不得自在,是障道的恶因。由于众生对色法执着,所以佛开示「色即是空」。对于根机差的众生,佛就讲缘起性空、析空观,让大众知道所有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空」。把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原子、电子,继续再分析,就是能量。物质的体性就是空性,我们这个身体也是空性,所以不要执着假相。对于根机好的众生,佛不讲析空观,讲当体即空、体空观,一切法本来就是空,不需要再经过分析才证实一切法是空,不需要等物质坏了才知道是空。因为众生对外界「色、声、香、味、触」执着,所以佛就告诉我们用缘起性空观、用析空观等方法,破除对身体四大的执着、对五尘境界的执着。因为只要一产生执着,就会迷失本心,所以佛告诉大众:产生执着的这念心是妄想心,因为本心本性不住两边,受想行识也是虚妄不实的,心体本来就是空性。

  

  

  

  --------------------------------------------------------------------------------

  

  (二十九)960415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达」诸法空性,「了」一切虚妄,这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方法,也就是这念心不住常、也不住无常,不住善、也不住不善,不住明、也不住暗,这念心什么都不住。就如《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色也不住、心也不住。住就是想,时时刻刻想这些,认为这是丑的、那是美的,这是好的、那是坏的,只要这么一想就称之为「住」。住又称为执着,执着即是染污。总之,在任何境界上起心动念、生分别,就是有所「住」。要达到不二的境界,就要无所住。因为心无所住,没有内、也没有外,内外就是一体,成了空性的境界。凡夫未能了达这个境界,始终认为我们所处…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常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