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行由品▪P13

  ..續本文上一頁有得到大禅定,說自己得到大禅定;沒有證到神通,說自己證到神通境界,這就是大妄語。這些是犯四重戒。

  

  什麼是五逆罪?《阿阇世王問五逆經》裏講:「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爲是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五逆罪是殺害父親、殺害母親、殺害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過失是無人能救的罪業,犯了五逆罪,誰也沒辦法解救,只有受報。這當中尤以破和合僧的罪最重,因爲擾亂了僧衆之間的和合,使僧衆彼此間起鬥爭,使道場不得安定,這是起惡業于如來所。

  

  什麼是一闡提?《涅槃經》講:「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不能治。」一闡提就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業報,自己有過失也不知道慚愧,不知道親近善友,也不知道親近佛法,心裏沒有光明,而且很黑暗,無論用什麼善巧方便都沒辦法使他相信佛法,就稱之爲一闡提人。所以,高貴德王菩薩問佛:「犯了四重戒、犯了五逆罪過,乃至于一闡提等,這些人造了這麼大的罪,是不是他的善根和佛性都沒有了?」

  

  

  

  --------------------------------------------------------------------------------

  

  (二十七)960401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佛告訴高貴德王菩薩,就善根來講,善根有二種,一種是常,一種是無常。常是本具,本自具足,就是指我們這念智慧心,不論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無始無終,就是常。爲什麼又是無常呢?雖然這念心是無始無終,不分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這念心是隨緣任運,隨著因緣而起種種變化,隨著善因緣起善念,隨著惡因緣起惡念,這念心時時都在緣慮當中、都在分別當中,所以這念心有時善、有時不善,這就是無常。但是,佛性是不住兩邊,不是常,也不是無常;既然佛性不住兩邊,就沒有斷與不斷,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性。在漸次修證來講,要除妄想證菩提,破無明證涅槃;以頓悟法門來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要保持覺性存在,這個覺性就是佛性。

  

  佛又講:「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善與惡也是兩邊。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呢?一般來說,善惡的認定也會隨著時節因緣而變遷,譬如在佛法來講是善,在其他宗教來講就不一定是善;在過去的時代認爲是善,現在這個時代也不一定認爲是善。譬如過去的時代,社會上重視叁綱五常、四維八德,建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倫常,大家共同遵守這種秩序,整個社會乃至于政治才不會失序。譬如以公司而論,董事長是君,職員是臣;君主要尊重每一位臣子的人格,臣則要忠于主、忠于上司。這是在過去來講,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有很多人認爲倫理道德已經不合乎時代。所以現在認爲是善,過去、未來也不見得認爲是善;這個國家認爲是善,其他國家也不一定認爲是善。

  

  世間法不外乎常和斷,不外乎善和惡,但是佛性是不落分別,是超越兩邊。佛性就是指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的這念心。「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佛性不住善、不住不善,是絕對法,不是相對法,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法。因爲有善、有惡,就落入兩邊,落入兩邊則屬于生滅法,所以佛性是不生不滅。

  

  

  

  --------------------------------------------------------------------------------

  

  (二十八)960408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蘊,新譯爲「蘊」,舊譯爲「陰」,就是蔭覆、覆蓋之義;「陰」好象天上的雲一樣,遮蔽了陽光。「蘊」就是五蘊,亦名五陰,也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障礙覆蓋了真心、障蔽了真性,遮蔽了心當中本有的光明、智慧、神通,所以使人無法了達自己的心性。

  

  什麼是「五陰」?在《頓悟入道要門論》裏講:「對色染色,隨色受生,名爲色陰。爲領納入八風,好集邪信,即隨領受中生,名爲受陰。迷心取想,隨想受生,名爲想陰。結集諸行,隨行受生,名爲行陰。于平等體,妄起分別系著,隨識受生,名爲識陰。故雲五陰。」界,就是指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爲六根內界,色、聲、香、味、觸、法爲六塵外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爲六識中界,加起來一共十八界,屬于衆生境界。

  

  蘊之與界,其中有心法、有色法,一般衆生看來是兩個境界,其實五蘊與十八界就是一個。一個是心、一個是色,一個是內、一個是外,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一個是自己的身體、一個是外面器世間。在凡夫看來,根是根、塵是塵、識是識,有五蘊、有十八界、有種種的區別,所看到的都是相對的境界,有大小、善惡、美醜、遠近、明暗……,都是兩邊、都是相對,而相對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譬如「明暗」,人在白天看得見,就執著白天是「明」,晚上看不見了,就執著是「暗」。可是有很多動物白天看不見,晚上卻看得見。這個「明」與「暗」是真的嗎?明暗都是虛妄不實的。

  

  所以說「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的事物,有的人迷色較重,有的人迷心較重。因爲迷色,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色即是空,色法當體是空,分析起來不外乎是空性,所以色法是空。我們這念心也是空性,心念就是受、想、行、識集起所生。這個心當中有五種境界,「受」是感受,例如苦、樂等種種感受,稱爲「受陰」。只要一落入感受,心光就被蒙蔽了,定力也失去了,心就由絕對變成了相對。事實上,苦與樂都是自己的執著、分別,一般人喜好樂的感受,就拚命去追求;認爲是苦的,就選擇逃避。因爲有了取舍之心,心就成了相對、就不清淨了,真心就變成了妄心。佛爲了破除衆生的執著,迷色重的,佛就講身體是四大假合,虛妄不實。用析空觀去分析觀照,最後還是歸于空性。迷心重的,財迷心竅、色迷心竅,起貪瞋癡,造種種惡業,心失去了光明,認爲沒有因果、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不知道當下本具的佛性,更不知道什麼叫做空性。因爲迷心重,所以佛就說受、想、行、識是空,受、想、行、識不是絕對的。例如苦受、樂受,甲認爲是苦,乙卻不認爲是苦;甲認爲是樂,乙卻不認爲是樂。再舉個例子,譬如有的人喜歡吃臭豆腐,覺得臭豆腐很可口、很好吃,可是也有人討厭臭豆腐,聞到味道,頭就發昏。抽煙、喝酒、嚼槟榔也是一樣,有些人染上了這些習慣,不吃就覺得難受,可是也有人排斥煙味、酒味,討厭嚼槟榔。所以,你說這是苦還是樂?又譬如,有些人喜歡吃鹹的、辣的,認爲吃口味重的食物是一種樂受,可是對于喜好清淡口味的人,又鹹又辣的東西他就吃不下去了。所以苦受與樂受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就不是真實的。苦樂都是虛妄,受陰也是虛妄。所以佛法講不住兩邊,執著苦樂的感受,就迷失了本性,自心就失去了光明。

  

  「色」可分爲兩種,一種是外在環境的五光十色,譬如有些人喜歡鮮豔的花、瑰麗的顔色,也有人喜歡古色古香的物品,一心想要獲得、持有,這就是對色法産生執著,屬于色陰。另一種色是指男女之色,耽于這種色法,這念心就更迷糊了,色欲之火會使身心不得自在,是障道的惡因。由于衆生對色法執著,所以佛開示「色即是空」。對于根機差的衆生,佛就講緣起性空、析空觀,讓大衆知道所有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空」。把物質分析到最後就是原子、電子,繼續再分析,就是能量。物質的體性就是空性,我們這個身體也是空性,所以不要執著假相。對于根機好的衆生,佛不講析空觀,講當體即空、體空觀,一切法本來就是空,不需要再經過分析才證實一切法是空,不需要等物質壞了才知道是空。因爲衆生對外界「色、聲、香、味、觸」執著,所以佛就告訴我們用緣起性空觀、用析空觀等方法,破除對身體四大的執著、對五塵境界的執著。因爲只要一産生執著,就會迷失本心,所以佛告訴大衆:産生執著的這念心是妄想心,因爲本心本性不住兩邊,受想行識也是虛妄不實的,心體本來就是空性。

  

  

  

  --------------------------------------------------------------------------------

  

  (二十九)960415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達」諸法空性,「了」一切虛妄,這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方法,也就是這念心不住常、也不住無常,不住善、也不住不善,不住明、也不住暗,這念心什麼都不住。就如《金剛經》所講的「無住生心」,色也不住、心也不住。住就是想,時時刻刻想這些,認爲這是醜的、那是美的,這是好的、那是壞的,只要這麼一想就稱之爲「住」。住又稱爲執著,執著即是染汙。總之,在任何境界上起心動念、生分別,就是有所「住」。要達到不二的境界,就要無所住。因爲心無所住,沒有內、也沒有外,內外就是一體,成了空性的境界。凡夫未能了達這個境界,始終認爲我們所處…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常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