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惠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逐。因为曹溪弘化的因缘还没有成熟,于是惠能就来到广州四会,在猎人队中避难,替猎人守网。过去的猎队设有猎网,猎人放狗在前方追猎物,或者放火烧山,同时在后方留一条生路,当地上的动物逃经这条路时就会被网住。惠能在守网的时候,只要看到有动物经过,就会把网松开放生。在猎人队隐藏的十五年间,只要遇到有善根或有慧根的人,就会随顺机宜为他们说法。每到吃饭的时候,惠能会把菜放到肉锅里面寄煮,只吃菜而不吃肉。当有人问起时,他就说自己只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遁」是隐藏的意思。「旛」是直幅下垂的旗子,在寺院里,旛上或绣莲花、或绣佛的名号,用来庄严道场。有一天,惠能思惟:「应当是出来弘法的时候了,不能再永远隐遁下去。」离开了猎人队后,抵达广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当时有一阵风吹来,旗旛随风飘动,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动」,另一僧人则说是「旛动」,两个人为此争论不休。惠能走上前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大众听到了,都非常惊异。
,
到底是风动、还是旛动?风吹起的时候,我们知道有风,倘若没看见旛被风吹动,我们怎么知道在动呢?所以,不是风动、不是旛动,而是仁者心生分别。修行人应该返照自心,安住在这念心上,看到外面的境界要能不为所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僧璨大师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心如果起了分别,没有安住在实相,看到的就是风动、旛动。假使明白实相的道理,就知道是自己的心在动了。自心不动,无论是旛、是风,都与自己毫不相关,因为心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自己心念所生。
世间诸法是因缘所生,不管是业感缘起或唯识缘起,缘善业就起善法,缘恶业就起恶法,善与恶都是缘。若没有真如法性,善念和恶念也无法起作用,所以我们这念心才是根本。从最高的境界来看,既不是旛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仁者心生分别。因为不知道安住实相,心在动,心动了以后,所以看到外面的旛在动、风也在动。好比我们坐在船上时,看到两边的河岸在动;坐在火车上,看到两旁的景物在动,事实上两边的景物并没有移动。由于我们这念心没有定下来,所以心外有法,心随着外面的境界而转。从前古德开悟时曾说:「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过去未开悟时,这念心经常都往外攀缘,耳根追逐外面的声音,眼根追逐外面的种种色法,心始终都定不下来。开悟了以后,心安住下来了,心安住在实相中,安住在无分别的这念心上,所以外面的境界是跟着自己转。因此,过去是人逐法,现在是法由人。
「一众骇然」,大家听到惠能这么一讲,都惊骇不已,觉得他讲出来的这段话,有甚深的道理,确实不可思议!
--------------------------------------------------------------------------------
(二十五)960318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当时法性寺的住持印宗和尚也听见了惠能所说的那段话,知道这并非普通人可以讲得出来的,所以「延至上席」,就请惠能坐到上席。席分为上席、下席,上席是指主位,其余则属宾位,这个上席是留给最尊、最贵的人来坐的。「征诘奥义」,征诘就是提问,奥义是指深奥、微妙的道理。印宗和尚提出经文义理等问题,请惠能大师答复。「见惠能言简理当」,惠能对于印宗和尚的问题,都能够答得恰到好处,不仅道理说得很明确、很恰当,而且答得简单扼要。「不由文字」,惠能大师所说的道理并不是由文字里头揣摩出来的,也不是从经文里摘录下来的。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印宗和尚知道惠能所讲的这些道理完全合乎佛意、合乎祖意,所以说「行者定非常人」,行者一定不是普通的人。因为惠能大师这时还穿著俗家的衣服,还没有现出家相,所以称他为行者。「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很早就听说黄梅五祖的衣法已经传到南方来了,莫非就是行者您吗?惠能曰:「不敢!」这是客气话,「不敢」是谦虚之词。「宗于是作礼」,印宗和尚于是向惠能大师礼拜。可见过去的祖师大德确确实实是依法不依人,即使惠能是一个还没现出家相的行者,印宗和尚仍是很谦卑地顶礼请法。「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礼请六祖大师将所受得的衣钵出示大众,也就是请惠能为大众开示,希望人人都来瞻仰禅宗祖师大德所传承的衣钵道器。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印宗大师又问:「黄梅五祖传付衣法时,有什么指示吗?」世间一般人付嘱给下一代的多是财产,而祖师大德所付嘱的则是法财,将无上大法交付给弟子。既然五祖已经付嘱了佛祖的心印,已传付了心法,那么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五祖大师有没有什么东西给惠能?并没有,因为没有一法可得,密在自己,唯一付嘱的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只讲见性而不论禅定、不论解脱呢?禅定、解脱属于渐修的法门。见性以后,心性就是禅定,心性就是解脱,不用另外再去修禅定、再去求解脱,只要见到自己的本具心性,这个就是无上深妙禅。既然是无上深妙禅,即是一法不立,哪里还有人来指授自己?一切善法、恶法都不可得,佛也不可得、魔也不可得,当下即是解脱,哪里还要求一个解脱?所以只谈见性的问题,不谈禅定和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和尚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惠能讲:「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什么是二呢?有修有证就是二法,属于依次渐修。只要有了法执,就无法见到本心本性,所以论禅定、解脱并非究竟的不二之法。这里所讲的是顿悟自心的法门,禅宗祖师所传的皆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最上乘的法门,是密契诸佛心印的无上法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须经过修禅定而得解脱,这就属于渐修法门。
什么是不二呢?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是一?是二?如果这念心是二就不对了。心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有两个就成了相对,相对则属生灭法,既然是相对、是生灭,那就不是佛的心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权巧说法,属于方便法门。真正的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入不二法门,契悟本心,直了成佛,是这个道理。禅定归禅定,解脱归解脱,这就成两个了,这不是佛法,不是真正最上乘的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方便法,还没有悟到心要。真正的佛法是不二之法,诸位正在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这念心哪里还有一?一也不可得。一既不可得,二也不能立啊!所以真正的佛法是不二之法。
过去,舍利弗尊者在树林里打坐时,维摩诘居士曾经对他说:「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所以,静坐必须做到不动身、口、意。不动身、口、意,就是当下这念心不思善、不思恶,如此才能入佛心要,这个法门就是不二法门,是诸佛之心要。
--------------------------------------------------------------------------------
(二十六)960325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因为前面讲: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称为佛法。所以印宗大师更进一步问惠能大师:「什么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回答:法师讲《涅槃经》,阐明佛性就是佛法不二之法。譬如在《涅槃经》里记载高贵德王菩萨禀白佛陀:犯了四重戒、犯了五逆罪过的人,乃至于一阐提,这些人造了这么大的罪,是不是他的善根和佛性都没有了?
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波罗夷罪,这个罪是很重的,犯了四重罪的人就好象是断了头一样,很难再医好。修行要受持四重戒,四重戒第一个是淫戒,犯了淫戒,心就不清净了。《楞严经》里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堕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淫是生死的根本,所以菩萨视淫欲如避火坑。淫心是从欲爱、色爱所生,由于贪色、贪欲,心生欲爱、色爱,所以有淫火。修行必须要息灭淫火、戒除欲事,心才能得清净。第二是盗戒,盗是偷盗,不与而取称之为偷盗。欺世盗名、盗财,都属于盗。第三是杀人戒,断人性命的罪很重,因为杀人就要偿命,因果循环,丝毫不假。第四是妄语戒,妄语当中还有大妄语,自己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开悟了;没…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