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行由品▪P11

  ..续本文上一页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惠能向五祖告辞后,动身向南方而行。经过约两个月的时间,到了大庾岭。当时有数百人从后面追逐而来,想要夺取衣钵。这些人因为不明白佛法的真理,有的是为了争求祖位,有的则认为神秀大师应得此衣钵,所以心里不平衡,想把衣钵夺回去。

  

  其中有一位出家众,俗姓陈,名字叫做惠明,他在还没出家以前曾担任过四品将军。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习性仍未完全改过来,性情鲁莽,有好胜之心,一听说惠能得到了衣钵,心当中就起了烦恼。「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极意就是尽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去找,一定要去追。由于惠明的脚劲很快,所以比其他的人更早追上六祖。六祖知道追夺衣钵的人来了,就把衣钵掷到石头上面,说道:「这衣是代表法脉传承的信物,岂是以暴力强取可得?」说了之后就隐避到草丛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惠明到的时候,看到只有衣钵在,本来想把衣钵取回去,可是「提掇不动」,没办法将衣钵拿起来。他心想不应该争夺衣钵,毕竟自己还没有悟到祖师意、没有契悟佛心,当下觉得惭愧,接着就喊:「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而来。」惠能于是现身相见,跏趺盘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作礼是指礼拜,惠明顶礼之后就说:「望行者为我说法。」希望六祖大师能为他指示法要。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想求受佛祖的心法,想开悟、想契悟本心,现在应当万缘放下,屏息诸缘,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缘是指缘虑,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都是缘,过去、现在、未来也都是缘。息就是停止,屏息就是屏绝。六祖大师要惠明当下什么都不想,将一切善善恶恶、是是非非放下,不起任何的念头,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再为他说法。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屏息诸缘,将心静下来许久,惠能就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当下这念心没有思善、没有思恶,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没有是非、得失等种种妄念,「正与么时」指正当这个时候,是什么心境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不二这念心,这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要另外再去求,当下这念心就是。

  

  「屏息」就是不想,不起心、不动念。总之,一念不生,什么都不要想,善与恶都不思惟,不打妄想,不打瞌睡,当下这念心能够作主,又能清楚、明白,无念、无住、无为的这念心,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切都是现成的,但是一起心、一动念,佛就不在,道就不在了。所谓「刻舟求剑,剑去远矣!」起心觅佛,佛就在西天了,好比在大太阳下找自己的影子一样,是找不到的。起了一念,就生出了一个影子,若能达到一念不生,一切都是光明的。「正与么时」当下这个时候,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本来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境。我们的心有很多种境界,有时打雷、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有时晴空万里;一念不生──「不思善,不思恶」,心境就是一片晴空、一片光明。晴空和光明仍是种譬喻,事实上,晴空、光明也了不可得。这念心了了分明,要动就动,要静就静,没有取舍,看到好的、坏的事物都不起欢喜心、烦恼心,是绝对的心境,这就是本来面目。

  

  

  

  --------------------------------------------------------------------------------

  

  (二十二)960225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明听到六祖大师这么一讲,当下就开悟了。悟什么?悟无所得,悟无所求,就是悟这念心。悟了以后,又再问:「除了密语、密意以外,还更有其他的密意吗?」我现在契悟了这念心,就是这么一回事,虽然是悟了,但是信心还不够,想再来证实一下。惠明恐怕自己所悟的还不落实、不实在,所以再追问六祖。「上来」是指从过去祖师一直到现在六祖大师,传这个密语密意,一念不生这个本来面目以外,「还更有密意否?」另外还有没有一个法可以传?还有没有一个道可以传呢?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六祖大师就这么讲:「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我若是讲出来,有什么法传给你,有什么秘密给你,那就不是真正的秘密,不是真正的无上法门。「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般人的眼睛通常都是往外看,耳朵是往外听的,这念心现在不往外看、不往外听,往内收摄,返照自心──谁在讲话?谁在看?能返照的这念心才是真正的密,所以「密在汝边」,就是最高的一种密法。这念心才是最实在的,密法并不在我这里,我一说出来就成生灭了,想要契悟,就必须返照自己的这念心。我在这里说法,是谁在听法?听法的心不往外攀缘,能返照、守住这念心,无上密法就在你那边了。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这时候惠明自己觉得心当中完全没有怀疑了,所悟、所见的就是这念心,完全相信十方诸佛所传的即是这念心。惠明虽然在五祖那里学法,但「实未省自己面目」,实在不知道自己这念心在什么地方,始终是向外追逐。今天承蒙六祖大师指引,明白当下这念心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念心才是真正的密,现在已经知道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饮水的人本身才知道这个水的味道,外人讲水有多甘甜、多清凉,也只是一种形容词,并不知道喝水时的这念心境。彻悟本来面目这个心境是什么人才知道?只有开悟的人、契悟本心的人才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明蒙六祖大师的指示而契悟自心,所以表明:现在您就是惠明的师父了。

  

  

  

  --------------------------------------------------------------------------------

  

  (二十三)960304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惠能大师对惠明说,假如你真正了达这念心,你我的师父同是黄梅的五祖弘忍大师,我只是代表师父说法,今日你我有因缘,所以一听法就能契悟,而这种契悟是由于过去的熏修,所以我们共同以五祖为师,你不用特别拜我为师。

  

  这是六祖大师的一种谦卑,开悟的人是心行平等,心量广大,没有我相。同时,六祖还告诉惠明,悟了之后要善自护持,这个是最重要的。善自护持什么呢?就是护持我们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清楚、明白,都要安住在实相上。因为善与恶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为善去恶属于世间的福德,实际上善恶了不可得。为什么了不可得?因为起恶也是一个念头,起善还是一个念头,善念和恶念都属于生灭,既然是生灭,就是幻化不实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果能够善自护持,经常保持无念、无住、无为,处处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最后起了善念也不执着,如此「善自护持」,时刻不离开当念,这就是自己护持自己的这念心性。

  

  先前六祖与五祖一同渡船时所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自度就是善自护持。护,就是保护。保护这念心,不要想东想西、患得患失;保护这个清净的念头,没有昏沉、没有妄想。不但要护念,而且还要持,要持之不忘,在动静闲忙中都不忘失。不但是动静之间,在顺境、逆境、白天、晚上都是如此的,时时刻刻使这念心现前。不只一天一夜如此,一月、一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也是如此的。直到护持成就,能够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

  

  善自护持就是觉观,有觉、有观、有照,最后将烦恼统统漏尽了,没有能照、所照,这念心像镜子一样,了达实相,才能究竟到家。还没有达到这个心境时,仍需要觉照、觉观,仍是要善自护持,收摄这念心、护持这念心,心清净了,口业、身业也会清净。如《圆觉经》所说:「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心清净了,六根就清净;六根清净,六尘清净;六尘清净,六识清净;六识清净,十二入、十八界自然清净,这也是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惠明虽然悟了心性的道理,但是智慧还不足,所以向六祖大师请示:今后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哪里才是自己弘法的因缘?无论修行或弘法、度众,都必须具足因缘。六祖告诉惠明:「到江西袁州就可以停止,到蒙山地方就可以居住下来。」惠明听了六祖大师的指示后,就作礼告辞了。

  

  

  

  --------------------------------------------------------------------------------

  

  (二十四)960311

  

   惠能…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常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