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不能作主,又如何成佛呢?水只是神的一个依报,水不能成神。树神也是同样的,树本身不会变成神,树是神的依报。我们所看到的树,在神明看来就是他们的宫殿,所以很多大树是土地公居住的地方,若不小心把树给砍掉了,就可能会得罪神明。
为什么那位居士认为无情可以成佛?因为对于「佛性」和「法性」的观念认知不清楚。佛性是空性,有情与无情的法性也是空性,然而,有情众生具有佛性,无情则没有情识、没有知觉,没办法种菩提种子,无法种下佛种。假使无情可以成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未曾给木头授记,未曾给石头、给水授记成佛,而是给众生授记,给十方菩萨及人天弟子授记成佛呢?如果无情可以成佛,那佛法所说的「六道轮回」岂不是要改称为「七道轮回」了?所以我们应有正知正见、正法眼藏,五祖大师所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明白地告诉我们真实的道理,若没有佛性种子,将来必然不会生出菩提花果。
--------------------------------------------------------------------------------
(十九)960204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在这一段中,五祖说明衣钵为争端,所以指示惠能「止汝勿传」,衣钵只传到了六祖这一代,以后就不再传,只传法、密付心印。
过去的祖师不但传付心印,同时还要传授衣钵,以表征信。达磨祖师初来东土的时候,一般人还没有深信顿悟自心的法门,所以必须传衣,代表这是从佛陀一直传承下来的,以信物为凭证,代代相承,一代承传一代。「法」则是以心传心,不同于衣钵相授。以心传心,怎么传呢?不是给一个东西,而是「皆令自悟自解」,要自己契悟这念心,要自己去了解这念心。不但现在如此,从过去古佛以来,佛佛惟传本体,都是传佛这念心,从过去佛到现在佛,乃至于历代的祖师,都是传这念心,没有差别的。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衣钵是争夺的祸端,如果继续再传衣钵,将会危及性命。命如悬丝,就好比吊在空中的丝线摇来晃去,没有一个安住的地方,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汝须速去,恐人害汝。」五祖大师更进一步地嘱付六祖,必须赶快离开这里,因为恐怕有人为了争夺衣钵而伤害六祖的性命。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惠能请问五祖:「我应该向什么地方去弘法度众?」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是个地名,就是怀集,在广西苍梧。「会」是四会,位于广东。五祖说:「到广西怀集的地方就可停留,到了广东四会的地方则要隐藏行踪。」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惠能在三更时分领得衣钵后,对五祖说:「我原本是岭南中的人,向来不熟悉这里的山路,如何才能走得出江口呢?」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五祖说:「你不必担忧,我亲自送你一程。」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五祖相送一直到九江驿,准备搭船渡河时,五祖让惠能上船,亲自把橹摇船。过去,渡河用木船,橹是在船边拨水使船前进的器具,比桨大。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这是惠能对于五祖的一番恭敬,表示应该由弟子自己把船渡离岸。祖云:「合是吾渡汝。」五祖说:「这个时候正是我来度你的时候了。」五祖是藉事来表理,表面上看来是我在度你,怎么度呢?就是说法使你心开意解。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惠能说:「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度的名称虽然一样,但用处却有所不同。我生长在偏远的地方,讲话的语音不正,承蒙师父传授心法,现在已经开悟,应当自性自度。」师父的开示好比指路碑,弟子能够把心安住下来,这才是自己度自己。懂得检讨反省,把种种过失改正过来,保持心的清净,保持善念,最后善念也不执着,这就是「只合自性自度」,只有自己才能度得了自己。由善念到无念,时时安住实相、安住正念,这样就是自己度自己。古德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将种种的道理传授给大众,引导弟子入了门,之后的修行就要靠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心当中的烦恼是由自己造作,妄想也是自己起心动念所生,欲脱离烦恼、妄想,只有自己返照自心,安住善念、安住无为,因此「只合自性自度」。
--------------------------------------------------------------------------------
(二十)960211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五祖大师了解惠能的心意以后,真正放心了,所以说「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子的。「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以后弘扬正法眼藏、弘扬顿悟法门,就要靠你大力去推动了。「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你离开三年以后,我将辞世、入涅槃。「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现在正好是离开的时候,向南方去,南方有度化的因缘,但是「不宜速说」,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说法,不可马上弘扬。「佛法难起」,表示正法的弘传很不容易,就像过去达磨祖师初到中国时,面壁九年,为什么呢?假使达磨祖师一来到中国就弘法,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一般大众不但无法接受,还会认为这是妖言惑众。佛法虽然很好,但是仍须等待适当的时节因缘弘传。顿悟自心,契悟了本心,就能超越生死,这种顿教法门实在很不简单,即使说了,一般人还不见得会相信。好比一杯甘露水,若是给了一个很需要的人,他确确实实会感激不尽,因为这杯水救了他的命。什么才能救众生的法身慧命?只有佛法。然而「佛法难起」,正法不容易生起,要等待时节因缘,所以达磨祖师面壁九年,就是在等待时节因缘。
修行、弘法的过程中,要懂得韬光养晦,要谦卑,不要自以为知道了一些道理就贡高我慢。例如,以前有人听了「心即是佛」的道理,就心生我慢,认为自己修禅宗法门,不必作早晚课诵,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禅宗道场也是有早晚课诵,在生活上还是不离穿衣吃饭,即便证了罗汉果,仍是要穿衣吃饭。不要以为知道顿悟自心的法门就行了,悟了以后还要修,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也有深、浅,就像五祖大师起初对惠能说「亦未见性」,最后才真正印证他已契悟本心。其实惠能大师起初是悟,最后也是悟,只是深、浅的不同。过去的祖师大德也有的是经小悟几千次、大悟几十次,悟的过程就视各人的根性而异。
以前有一个居士到山上参加禅七,在第三天的时候他就向师父告假,准备离开了。师父问:「现在才第三天,正好用功,怎么要走了?」他说:「师父,我已经开悟了,所以我不需要再坐了。」师父说:「你说自己悟了,那现在来问问你。你的心在哪里?」他说:「我现在听,心就在耳朵上。」师父问:「现在耳朵不听了,你的心又在哪里?」他说:「我现在讲话,这个心就在讲话这里。」师父又问:「你不讲话了,这个心又在哪里?」他说:「我坐在这里,心也在坐的这个地方。」听他这么一讲,好象是悟了。最后师父再问:「如果现在不坐、不听,也不讲话,而是在睡觉,那么这个心又在哪里啊?」他想了一想,说:「我的心在睡觉。」这并不是真正悟道。所以我们要知道悟还有深浅,千万不能生我慢心,就算现在悟了一些道理,自己的六根还没有真正清净,仍是一个凡夫,觉性尚未达到最高的程度,也无法启发最大的作用。
修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对人,要慈悲、平等,要有恭敬心,不批评他人的缺点;对事,要认真负责,丝毫不茍,彼此之间要互助合作。真正悟了的人,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因为「道」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上!待人处世能够圆融,周围必然一团和气,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障碍;没有了障碍,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心自能定得下来。相反地,如果经常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内心有障碍,打坐就没办法真正地定下来。
真谛和俗谛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有连带的关系。所以,虽然明白这念心性,但在事相上也不能忽略。《六祖坛经》所阐述的种种道理,告诉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除了明白「无为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有为法」上落实。无为法不离日常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就不容易保养这念心性,了解这些道理,修行就很实在。
--------------------------------------------------------------------------------
(二十一)960218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