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行由品▪P10

  ..續本文上一頁都不能作主,又如何成佛呢?水只是神的一個依報,水不能成神。樹神也是同樣的,樹本身不會變成神,樹是神的依報。我們所看到的樹,在神明看來就是他們的宮殿,所以很多大樹是土地公居住的地方,若不小心把樹給砍掉了,就可能會得罪神明。

  

  爲什麼那位居士認爲無情可以成佛?因爲對于「佛性」和「法性」的觀念認知不清楚。佛性是空性,有情與無情的法性也是空性,然而,有情衆生具有佛性,無情則沒有情識、沒有知覺,沒辦法種菩提種子,無法種下佛種。假使無情可以成佛,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未曾給木頭授記,未曾給石頭、給水授記成佛,而是給衆生授記,給十方菩薩及人天弟子授記成佛呢?如果無情可以成佛,那佛法所說的「六道輪回」豈不是要改稱爲「七道輪回」了?所以我們應有正知正見、正法眼藏,五祖大師所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明白地告訴我們真實的道理,若沒有佛性種子,將來必然不會生出菩提花果。

  

  

  

  --------------------------------------------------------------------------------

  

  (十九)960204

  

   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在這一段中,五祖說明衣缽爲爭端,所以指示惠能「止汝勿傳」,衣缽只傳到了六祖這一代,以後就不再傳,只傳法、密付心印。

  

  過去的祖師不但傳付心印,同時還要傳授衣缽,以表征信。達磨祖師初來東土的時候,一般人還沒有深信頓悟自心的法門,所以必須傳衣,代表這是從佛陀一直傳承下來的,以信物爲憑證,代代相承,一代承傳一代。「法」則是以心傳心,不同于衣缽相授。以心傳心,怎麼傳呢?不是給一個東西,而是「皆令自悟自解」,要自己契悟這念心,要自己去了解這念心。不但現在如此,從過去古佛以來,佛佛惟傳本體,都是傳佛這念心,從過去佛到現在佛,乃至于曆代的祖師,都是傳這念心,沒有差別的。

  

  「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衣缽是爭奪的禍端,如果繼續再傳衣缽,將會危及性命。命如懸絲,就好比吊在空中的絲線搖來晃去,沒有一個安住的地方,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汝須速去,恐人害汝。」五祖大師更進一步地囑付六祖,必須趕快離開這裏,因爲恐怕有人爲了爭奪衣缽而傷害六祖的性命。

  

  

  惠能啓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惠能叁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祖雲:「合是吾渡汝。」

  惠能啓曰:「向甚處去?」惠能請問五祖:「我應該向什麼地方去弘法度衆?」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是個地名,就是懷集,在廣西蒼梧。「會」是四會,位于廣東。五祖說:「到廣西懷集的地方就可停留,到了廣東四會的地方則要隱藏行蹤。」

  

  惠能叁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惠能在叁更時分領得衣缽後,對五祖說:「我原本是嶺南中的人,向來不熟悉這裏的山路,如何才能走得出江口呢?」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五祖說:「你不必擔憂,我親自送你一程。」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搖。五祖相送一直到九江驿,准備搭船渡河時,五祖讓惠能上船,親自把橹搖船。過去,渡河用木船,橹是在船邊撥水使船前進的器具,比槳大。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這是惠能對于五祖的一番恭敬,表示應該由弟子自己把船渡離岸。祖雲:「合是吾渡汝。」五祖說:「這個時候正是我來度你的時候了。」五祖是藉事來表理,表面上看來是我在度你,怎麼度呢?就是說法使你心開意解。

  

  

  

  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惠能說:「迷的時候由師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度的名稱雖然一樣,但用處卻有所不同。我生長在偏遠的地方,講話的語音不正,承蒙師父傳授心法,現在已經開悟,應當自性自度。」師父的開示好比指路碑,弟子能夠把心安住下來,這才是自己度自己。懂得檢討反省,把種種過失改正過來,保持心的清淨,保持善念,最後善念也不執著,這就是「只合自性自度」,只有自己才能度得了自己。由善念到無念,時時安住實相、安住正念,這樣就是自己度自己。古德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將種種的道理傳授給大衆,引導弟子入了門,之後的修行就要靠自己。解鈴還須系鈴人,自心當中的煩惱是由自己造作,妄想也是自己起心動念所生,欲脫離煩惱、妄想,只有自己返照自心,安住善念、安住無爲,因此「只合自性自度」。

  

  

  

  --------------------------------------------------------------------------------

  

  (二十)960211

  

   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叁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五祖大師了解惠能的心意以後,真正放心了,所以說「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子的。「以後佛法,由汝大行」,以後弘揚正法眼藏、弘揚頓悟法門,就要靠你大力去推動了。「汝去叁年,吾方逝世。」你離開叁年以後,我將辭世、入涅槃。「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現在正好是離開的時候,向南方去,南方有度化的因緣,但是「不宜速說」,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說法,不可馬上弘揚。「佛法難起」,表示正法的弘傳很不容易,就像過去達磨祖師初到中國時,面壁九年,爲什麼呢?假使達磨祖師一來到中國就弘法,在時機未成熟的情況下,一般大衆不但無法接受,還會認爲這是妖言惑衆。佛法雖然很好,但是仍須等待適當的時節因緣弘傳。頓悟自心,契悟了本心,就能超越生死,這種頓教法門實在很不簡單,即使說了,一般人還不見得會相信。好比一杯甘露水,若是給了一個很需要的人,他確確實實會感激不盡,因爲這杯水救了他的命。什麼才能救衆生的法身慧命?只有佛法。然而「佛法難起」,正法不容易生起,要等待時節因緣,所以達磨祖師面壁九年,就是在等待時節因緣。

  

  修行、弘法的過程中,要懂得韬光養晦,要謙卑,不要自以爲知道了一些道理就貢高我慢。例如,以前有人聽了「心即是佛」的道理,就心生我慢,認爲自己修禅宗法門,不必作早晚課誦,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禅宗道場也是有早晚課誦,在生活上還是不離穿衣吃飯,即便證了羅漢果,仍是要穿衣吃飯。不要以爲知道頓悟自心的法門就行了,悟了以後還要修,悟後起修才是真修!悟也有深、淺,就像五祖大師起初對惠能說「亦未見性」,最後才真正印證他已契悟本心。其實惠能大師起初是悟,最後也是悟,只是深、淺的不同。過去的祖師大德也有的是經小悟幾千次、大悟幾十次,悟的過程就視各人的根性而異。

  

  以前有一個居士到山上參加禅七,在第叁天的時候他就向師父告假,准備離開了。師父問:「現在才第叁天,正好用功,怎麼要走了?」他說:「師父,我已經開悟了,所以我不需要再坐了。」師父說:「你說自己悟了,那現在來問問你。你的心在哪裏?」他說:「我現在聽,心就在耳朵上。」師父問:「現在耳朵不聽了,你的心又在哪裏?」他說:「我現在講話,這個心就在講話這裏。」師父又問:「你不講話了,這個心又在哪裏?」他說:「我坐在這裏,心也在坐的這個地方。」聽他這麼一講,好象是悟了。最後師父再問:「如果現在不坐、不聽,也不講話,而是在睡覺,那麼這個心又在哪裏啊?」他想了一想,說:「我的心在睡覺。」這並不是真正悟道。所以我們要知道悟還有深淺,千萬不能生我慢心,就算現在悟了一些道理,自己的六根還沒有真正清淨,仍是一個凡夫,覺性尚未達到最高的程度,也無法啓發最大的作用。

  

  修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對人,要慈悲、平等,要有恭敬心,不批評他人的缺點;對事,要認真負責,絲毫不茍,彼此之間要互助合作。真正悟了的人,確確實實可以做得到,因爲「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上!待人處世能夠圓融,周圍必然一團和氣,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有障礙;沒有了障礙,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心自能定得下來。相反地,如果經常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內心有障礙,打坐就沒辦法真正地定下來。

  

  真谛和俗谛是一體的,二者之間有連帶的關系。所以,雖然明白這念心性,但在事相上也不能忽略。《六祖壇經》所闡述的種種道理,告訴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除了明白「無爲法」,更重要的是必須在「有爲法」上落實。無爲法不離日常生活,離開了日常生活就不容易保養這念心性,了解這些道理,修行就很實在。

  

  

  

  --------------------------------------------------------------------------------

  

  (二十一)960218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常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