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軍,性行粗慥,極意參尋,爲衆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于石上,雲:「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能向五祖告辭後,動身向南方而行。經過約兩個月的時間,到了大庾嶺。當時有數百人從後面追逐而來,想要奪取衣缽。這些人因爲不明白佛法的真理,有的是爲了爭求祖位,有的則認爲神秀大師應得此衣缽,所以心裏不平衡,想把衣缽奪回去。
其中有一位出家衆,俗姓陳,名字叫做惠明,他在還沒出家以前曾擔任過四品將軍。現在雖然出家了,但是習性仍未完全改過來,性情魯莽,有好勝之心,一聽說惠能得到了衣缽,心當中就起了煩惱。「極意參尋,爲衆人先,趁及惠能。」極意就是盡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去找,一定要去追。由于惠明的腳勁很快,所以比其他的人更早追上六祖。六祖知道追奪衣缽的人來了,就把衣缽擲到石頭上面,說道:「這衣是代表法脈傳承的信物,豈是以暴力強取可得?」說了之後就隱避到草叢中。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
惠明到的時候,看到只有衣缽在,本來想把衣缽取回去,可是「提掇不動」,沒辦法將衣缽拿起來。他心想不應該爭奪衣缽,畢竟自己還沒有悟到祖師意、沒有契悟佛心,當下覺得慚愧,接著就喊:「行者!行者!我是爲求法而來,不是爲奪衣缽而來。」惠能于是現身相見,跏趺盤坐在石頭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作禮是指禮拜,惠明頂禮之後就說:「望行者爲我說法。」希望六祖大師能爲他指示法要。
惠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你既然是爲法而來,想求受佛祖的心法,想開悟、想契悟本心,現在應當萬緣放下,屏息諸緣,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緣是指緣慮,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境界都是緣,過去、現在、未來也都是緣。息就是停止,屏息就是屏絕。六祖大師要惠明當下什麼都不想,將一切善善惡惡、是是非非放下,不起任何的念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再爲他說法。
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屏息諸緣,將心靜下來許久,惠能就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當下這念心沒有思善、沒有思惡,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沒有是非、得失等種種妄念,「正與麼時」指正當這個時候,是什麼心境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不二這念心,這就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不要另外再去求,當下這念心就是。
「屏息」就是不想,不起心、不動念。總之,一念不生,什麼都不要想,善與惡都不思惟,不打妄想,不打瞌睡,當下這念心能夠作主,又能清楚、明白,無念、無住、無爲的這念心,就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切都是現成的,但是一起心、一動念,佛就不在,道就不在了。所謂「刻舟求劍,劍去遠矣!」起心覓佛,佛就在西天了,好比在大太陽下找自己的影子一樣,是找不到的。起了一念,就生出了一個影子,若能達到一念不生,一切都是光明的。「正與麼時」當下這個時候,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即本來不生不滅的這念心境。我們的心有很多種境界,有時打雷、有時刮風、有時下雨、有時晴空萬裏;一念不生──「不思善,不思惡」,心境就是一片晴空、一片光明。晴空和光明仍是種譬喻,事實上,晴空、光明也了不可得。這念心了了分明,要動就動,要靜就靜,沒有取舍,看到好的、壞的事物都不起歡喜心、煩惱心,是絕對的心境,這就是本來面目。
--------------------------------------------------------------------------------
(二十二)960225
惠明言下大悟,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明聽到六祖大師這麼一講,當下就開悟了。悟什麼?悟無所得,悟無所求,就是悟這念心。悟了以後,又再問:「除了密語、密意以外,還更有其他的密意嗎?」我現在契悟了這念心,就是這麼一回事,雖然是悟了,但是信心還不夠,想再來證實一下。惠明恐怕自己所悟的還不落實、不實在,所以再追問六祖。「上來」是指從過去祖師一直到現在六祖大師,傳這個密語密意,一念不生這個本來面目以外,「還更有密意否?」另外還有沒有一個法可以傳?還有沒有一個道可以傳呢?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六祖大師就這麼講:「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我若是講出來,有什麼法傳給你,有什麼秘密給你,那就不是真正的秘密,不是真正的無上法門。「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一般人的眼睛通常都是往外看,耳朵是往外聽的,這念心現在不往外看、不往外聽,往內收攝,返照自心──誰在講話?誰在看?能返照的這念心才是真正的密,所以「密在汝邊」,就是最高的一種密法。這念心才是最實在的,密法並不在我這裏,我一說出來就成生滅了,想要契悟,就必須返照自己的這念心。我在這裏說法,是誰在聽法?聽法的心不往外攀緣,能返照、守住這念心,無上密法就在你那邊了。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這時候惠明自己覺得心當中完全沒有懷疑了,所悟、所見的就是這念心,完全相信十方諸佛所傳的即是這念心。惠明雖然在五祖那裏學法,但「實未省自己面目」,實在不知道自己這念心在什麼地方,始終是向外追逐。今天承蒙六祖大師指引,明白當下這念心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念心才是真正的密,現在已經知道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飲水的人本身才知道這個水的味道,外人講水有多甘甜、多清涼,也只是一種形容詞,並不知道喝水時的這念心境。徹悟本來面目這個心境是什麼人才知道?只有開悟的人、契悟本心的人才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明蒙六祖大師的指示而契悟自心,所以表明:現在您就是惠明的師父了。
--------------------------------------------------------------------------------
(二十叁)960304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惠能大師對惠明說,假如你真正了達這念心,你我的師父同是黃梅的五祖弘忍大師,我只是代表師父說法,今日你我有因緣,所以一聽法就能契悟,而這種契悟是由于過去的熏修,所以我們共同以五祖爲師,你不用特別拜我爲師。
這是六祖大師的一種謙卑,開悟的人是心行平等,心量廣大,沒有我相。同時,六祖還告訴惠明,悟了之後要善自護持,這個是最重要的。善自護持什麼呢?就是護持我們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清楚、明白,都要安住在實相上。因爲善與惡都是虛妄不實的境界,爲善去惡屬于世間的福德,實際上善惡了不可得。爲什麼了不可得?因爲起惡也是一個念頭,起善還是一個念頭,善念和惡念都屬于生滅,既然是生滅,就是幻化不實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果能夠善自護持,經常保持無念、無住、無爲,處處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最後起了善念也不執著,如此「善自護持」,時刻不離開當念,這就是自己護持自己的這念心性。
先前六祖與五祖一同渡船時所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自度就是善自護持。護,就是保護。保護這念心,不要想東想西、患得患失;保護這個清淨的念頭,沒有昏沈、沒有妄想。不但要護念,而且還要持,要持之不忘,在動靜閑忙中都不忘失。不但是動靜之間,在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是如此的,時時刻刻使這念心現前。不只一天一夜如此,一月、一年,乃至十年、二十年也是如此的。直到護持成就,能夠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
善自護持就是覺觀,有覺、有觀、有照,最後將煩惱統統漏盡了,沒有能照、所照,這念心像鏡子一樣,了達實相,才能究竟到家。還沒有達到這個心境時,仍需要覺照、覺觀,仍是要善自護持,收攝這念心、護持這念心,心清淨了,口業、身業也會清淨。如《圓覺經》所說:「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心清淨了,六根就清淨;六根清淨,六塵清淨;六塵清淨,六識清淨;六識清淨,十二入、十八界自然清淨,這也是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惠明雖然悟了心性的道理,但是智慧還不足,所以向六祖大師請示:今後應該往哪個地方去?哪裏才是自己弘法的因緣?無論修行或弘法、度衆,都必須具足因緣。六祖告訴惠明:「到江西袁州就可以停止,到蒙山地方就可以居住下來。」惠明聽了六祖大師的指示後,就作禮告辭了。
--------------------------------------------------------------------------------
(二十四)960311
惠能…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