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行由品▪P9

  ..续本文上一页是女转男身,而且还是天人师,因为一切人天的慧眼、正法眼藏,都从实相所出。实相就是正法眼藏,实相就是人天慧眼,安住实相即是真佛。佛有法、报、化三身,这里所说的真佛是指法身佛,禅宗所说的佛就是指这念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心」即是佛性,见到这念本具的佛性,就是佛,这个佛没有成、没有坏,所以不生、不灭。

  

  

  

  --------------------------------------------------------------------------------

  

  (十六)960114

  

  

  以前有一个居士听某位法师开示说女众不能成佛,她很伤心地说:「我这么精进护持三宝、修福修慧,竟然不能成佛,那为什么还要修行呢?我修行就是要成佛!」女众不能成佛的说法,其实并没有错误,只不过这位法师没有交代清楚。他所说的女众不能成佛,是指成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的佛,这是佛的应化之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成的佛是什么佛?不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而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尊佛人人都有,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念心不但是无形无相,而且善也不立、恶也不立。达到百分之百的信心,当下就是佛。这念心时时刻刻不打妄想就是,时时刻刻了了分明、能够作主就是。

  

  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能做到不打妄想,善念、恶念绝对都不起,这念心只保持清楚、明白、不动;静坐以外的任何时刻,则是只起善念,绝不起恶念,这属于动中修,藉由动中修来磨炼自心。最后,善念也不执着,要归于无念,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悟了。悟了以后,为什么还没有办法展现神通和智慧呢?时节因缘未到。初步明白这个道理,就好比刚出生的孩子,虽有眼、耳、鼻等五官,也有五脏六腑,但是与大人的智慧、体力相较之下,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大人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因缘的历练,心智与体力各方面都比小孩坚强。

  

  我们虽然已经知道「无住生心」的道理,但是心当中仍有很多妄想、杂念、执着,因此必须从日常生活下功夫,经由检讨、反省、修正,才能化除种种滞碍。妄想、执着化掉了,修而无修,修了以后不执着所修之法,这念心不起心动念即是无修,无修才是真修。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真正能契悟本心,继续一直到底,到最后就能如禅宗祖师所说的破除三关。《六祖坛经》并没有立三关,而是直了本心,就是这一念守到底,当中什么都放下、都不执着,这个心就是佛──清净法身佛,这是就我们的心性而言。明悟了这个道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丈夫身,可以作人天之师,堪为人天的慧眼、正法眼藏。

  

  

  

  --------------------------------------------------------------------------------

  

  (十七)960121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六祖于三更时分受法,所有的寺众都不知道,五祖就在那时候传授顿教心法及衣钵,并嘱付道:「你现在是第六代祖师,要好好地自行护念,广度众生,将心法流传到后世,不要令其断绝!」三更是指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一时之间。三更的时候,惠能从五祖大师领受心法,事实上这当中并没有传什么,就是一番印证而已。五祖传授了顿教心法及衣钵,这衣和钵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尊者,一直传到达磨祖师,祖祖相传直到中国。衣和钵代表正法,一般常以「衣钵相传」表示弟子得到了师父的真传,这是以相表信,藉衣钵来表法。

  

   「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这是五祖大师付法时的嘱付。五祖大师殷勤交代惠能:你现在是第六代祖师,所以这个「法」要自己护持,要善自护念。护念就是保护我们这念心。虽然是悟到实相,明白凡夫心即是佛心,知道烦恼心就是涅槃心,但是今后这条路还很长,要时时刻刻把这念心守住。护念,「护」就是保护,保护就是观照,在起心动念当下要能马上照住,时时刻刻安住实相,在一般来讲,就是「觉照」。觉就是明白、就是护念,时时刻刻觉悟,不打妄想,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就是善自护念。把善念护成功了,恶念完全没有了,最后是护无念。根基浅的人要想达到无念乃至于安住实相,就要先护善念,善念成就了,不执着善念,最后护无念,时时刻刻安住在无念上,无念即是实相。「实相」没有相,就是「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真正的护念就是安住实相。

  

   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广度有情」,把这个法传播给大众,要随机施教,随着种种因缘度化有情,所谓「三根普被」,不论上根、中根、下根的众生,只要有因缘,我们都可以度化。「有情」是指众生,有情识,有念有想,就属于有情。流布,流传分布,把这个法门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不但要有直向的流布,还要有横向的流布,不但要传法,还要广为弘扬,所以应「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决不可把佛的心法给断绝了。这就是五祖大师最后传衣法时的付嘱。

  

  

  

  --------------------------------------------------------------------------------

  

  (十八)960128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大师付嘱了之后,又说了传法偈,把这个心地法门传给六祖大师。「有情来下种」,有情识的众生、有缘的众生来下种,「种」是什么呢?佛种。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很多,而这里所说的种是指佛种。佛种──顿悟自心的这念种子、不生不灭的这念种子。若以生灭心为种子,将来所证的就是生灭果。什么是生灭?例如现在才刚开始受持五戒,在这之前还未曾受过,从现在开始就是生。现在守五戒、修十善,将来得人天的果报,可以享富贵、享天福,但是福报享尽就终结了,这是由生灭种所得到的生灭果。所以,契悟佛种就是悟到不生不灭、本来清净、本无动摇的这念心。凡是有缘的人,我们都要在其心田播下这个种,像诸位听到《六祖坛经》的顿悟法门,就是种下了这个佛种。

  

  现在来听法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也好,都有这念心。在家属于有情,出家也是有情,男众、女众都同样是有情。「情」是想念,有情识、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有情,有慈悲心、有恭敬心,这都是有情。「来下种」就如诸位来听闻佛法,法入耳根,种子就种到八识田去了,听法以后,能生起信心,相信烦恼即菩提,进而能明白听法的这念心就是。

  

  我们这念心「不思善、不思恶」,在静坐的时候一念不生,「不生」就是佛种。不生,我们的心安住在哪里?不动当中。什么是不动?不攀缘就是不动,不但不动,还要不昏沉,要能处处作主,坚守这个原则,就是种清净因,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种。这个种从什么地方来?不是从外面来,而是有情众生本具的,因为离开了凡夫心也找不到,如《华严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薄地凡夫,能够了达这个薄地凡夫的心,才是最可贵的。有些人不晓得这个道理,认为自己是薄地凡夫,怎么敢修顿教法门?怎么敢修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法门?我们要了解,顿教法门才是最直截了当的,不须祈求,当下即是,一切都是现成的,祖师法门是不可思议的!

  

  「因地果还生」,现在修行就是因,有因一定有果,因果同时,因果是不二的。为什么?不生不灭。所以古人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就是指这个因。譬如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到了台北,还是不离这念心,纵使走了一万里路,仍是那念心,并没有两念心。开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到达目的地的那念心是同样的,始终不会改变。所以,因心即是果觉,这就是顿悟自心的法门,因地之心即是果地觉悟的这念心,没有差别。若说差别,就在于心念是「迷」、还是「觉」。

  

  因地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因心,时时照住因心,当下果报就现前了。《法华经》里提到:「若人于塔庙……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现在举手、低头而成佛道,举手、低头仍是属于生灭,在生灭之前自己还有一个不生灭心,那就是真佛,所以「因地果还生」。人人都有不生灭心,不要小看了自己!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无情不能成佛,树木、石头都属于无情,无情没有知觉,即使我们向无情说法,它也不能了知,所以「无情既无种」,它没有办法下这个种,无法下菩提种子。无情物没有知觉,没有痛痒觉知,因此「无性亦无生」,它没有佛性,所以没办法产生任何果报。

  

  曾经有居士问:「佛法不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吗?动物有佛性,植物也有佛性。无情怎么不能成佛呢?」又说:「水里有水神,水既然能成神,那不就可以成佛?所以无情不能成佛的观念是错误的。」其实,他的观念才真正是错误的!水神并不是水变成神,而是神住在水里,以水为他的宫殿。我们想想看,水怎么可能成神呢?水经过高温,一蒸发,就变成烟、化成了气体,或者遇到外在的冷空气,变成了云,再经过其他的因缘转变就下雨了,甚至遇冷结冰,变成了雪,再遇到太阳、遇到热,又化为水了。它完全是随着外面的因缘而变化,连自己…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常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