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女轉男身,而且還是天人師,因爲一切人天的慧眼、正法眼藏,都從實相所出。實相就是正法眼藏,實相就是人天慧眼,安住實相即是真佛。佛有法、報、化叁身,這裏所說的真佛是指法身佛,禅宗所說的佛就是指這念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本心」即是佛性,見到這念本具的佛性,就是佛,這個佛沒有成、沒有壞,所以不生、不滅。
--------------------------------------------------------------------------------
(十六)960114
以前有一個居士聽某位法師開示說女衆不能成佛,她很傷心地說:「我這麼精進護持叁寶、修福修慧,竟然不能成佛,那爲什麼還要修行呢?我修行就是要成佛!」女衆不能成佛的說法,其實並沒有錯誤,只不過這位法師沒有交代清楚。他所說的女衆不能成佛,是指成就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的佛,這是佛的應化之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成的佛是什麼佛?不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而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這尊佛人人都有,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這念心不但是無形無相,而且善也不立、惡也不立。達到百分之百的信心,當下就是佛。這念心時時刻刻不打妄想就是,時時刻刻了了分明、能夠作主就是。
我們在靜坐的時候,要能做到不打妄想,善念、惡念絕對都不起,這念心只保持清楚、明白、不動;靜坐以外的任何時刻,則是只起善念,絕不起惡念,這屬于動中修,藉由動中修來磨煉自心。最後,善念也不執著,要歸于無念,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悟了。悟了以後,爲什麼還沒有辦法展現神通和智慧呢?時節因緣未到。初步明白這個道理,就好比剛出生的孩子,雖有眼、耳、鼻等五官,也有五髒六腑,但是與大人的智慧、體力相較之下,卻有很大的差別,因爲大人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因緣的曆練,心智與體力各方面都比小孩堅強。
我們雖然已經知道「無住生心」的道理,但是心當中仍有很多妄想、雜念、執著,因此必須從日常生活下功夫,經由檢討、反省、修正,才能化除種種滯礙。妄想、執著化掉了,修而無修,修了以後不執著所修之法,這念心不起心動念即是無修,無修才是真修。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真正能契悟本心,繼續一直到底,到最後就能如禅宗祖師所說的破除叁關。《六祖壇經》並沒有立叁關,而是直了本心,就是這一念守到底,當中什麼都放下、都不執著,這個心就是佛──清淨法身佛,這是就我們的心性而言。明悟了這個道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是丈夫身,可以作人天之師,堪爲人天的慧眼、正法眼藏。
--------------------------------------------------------------------------------
(十七)960121
叁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六祖于叁更時分受法,所有的寺衆都不知道,五祖就在那時候傳授頓教心法及衣缽,並囑付道:「你現在是第六代祖師,要好好地自行護念,廣度衆生,將心法流傳到後世,不要令其斷絕!」叁更是指晚上十一時至淩晨一時之間。叁更的時候,惠能從五祖大師領受心法,事實上這當中並沒有傳什麼,就是一番印證而已。五祖傳授了頓教心法及衣缽,這衣和缽是從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尊者,一直傳到達磨祖師,祖祖相傳直到中國。衣和缽代表正法,一般常以「衣缽相傳」表示弟子得到了師父的真傳,這是以相表信,藉衣缽來表法。
「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這是五祖大師付法時的囑付。五祖大師殷勤交代惠能:你現在是第六代祖師,所以這個「法」要自己護持,要善自護念。護念就是保護我們這念心。雖然是悟到實相,明白凡夫心即是佛心,知道煩惱心就是涅槃心,但是今後這條路還很長,要時時刻刻把這念心守住。護念,「護」就是保護,保護就是觀照,在起心動念當下要能馬上照住,時時刻刻安住實相,在一般來講,就是「覺照」。覺就是明白、就是護念,時時刻刻覺悟,不打妄想,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就是善自護念。把善念護成功了,惡念完全沒有了,最後是護無念。根基淺的人要想達到無念乃至于安住實相,就要先護善念,善念成就了,不執著善念,最後護無念,時時刻刻安住在無念上,無念即是實相。「實相」沒有相,就是「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真正的護念就是安住實相。
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廣度有情」,把這個法傳播給大衆,要隨機施教,隨著種種因緣度化有情,所謂「叁根普被」,不論上根、中根、下根的衆生,只要有因緣,我們都可以度化。「有情」是指衆生,有情識,有念有想,就屬于有情。流布,流傳分布,把這個法門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不但要有直向的流布,還要有橫向的流布,不但要傳法,還要廣爲弘揚,所以應「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決不可把佛的心法給斷絕了。這就是五祖大師最後傳衣法時的付囑。
--------------------------------------------------------------------------------
(十八)960128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大師付囑了之後,又說了傳法偈,把這個心地法門傳給六祖大師。「有情來下種」,有情識的衆生、有緣的衆生來下種,「種」是什麼呢?佛種。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很多,而這裏所說的種是指佛種。佛種──頓悟自心的這念種子、不生不滅的這念種子。若以生滅心爲種子,將來所證的就是生滅果。什麼是生滅?例如現在才剛開始受持五戒,在這之前還未曾受過,從現在開始就是生。現在守五戒、修十善,將來得人天的果報,可以享富貴、享天福,但是福報享盡就終結了,這是由生滅種所得到的生滅果。所以,契悟佛種就是悟到不生不滅、本來清淨、本無動搖的這念心。凡是有緣的人,我們都要在其心田播下這個種,像諸位聽到《六祖壇經》的頓悟法門,就是種下了這個佛種。
現在來聽法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也好,都有這念心。在家屬于有情,出家也是有情,男衆、女衆都同樣是有情。「情」是想念,有情識、有分別、有執著,這就是有情,有慈悲心、有恭敬心,這都是有情。「來下種」就如諸位來聽聞佛法,法入耳根,種子就種到八識田去了,聽法以後,能生起信心,相信煩惱即菩提,進而能明白聽法的這念心就是。
我們這念心「不思善、不思惡」,在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不生」就是佛種。不生,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裏?不動當中。什麼是不動?不攀緣就是不動,不但不動,還要不昏沈,要能處處作主,堅守這個原則,就是種清淨因,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的種。這個種從什麼地方來?不是從外面來,而是有情衆生本具的,因爲離開了凡夫心也找不到,如《華嚴經》雲:「不起凡夫染汙心,必成寂靜菩提果。」不要認爲自己是一個薄地凡夫,能夠了達這個薄地凡夫的心,才是最可貴的。有些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認爲自己是薄地凡夫,怎麼敢修頓教法門?怎麼敢修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法門?我們要了解,頓教法門才是最直截了當的,不須祈求,當下即是,一切都是現成的,祖師法門是不可思議的!
「因地果還生」,現在修行就是因,有因一定有果,因果同時,因果是不二的。爲什麼?不生不滅。所以古人說:「萬裏途程,不離初步。」就是指這個因。譬如我們現在要到臺北去,到了臺北,還是不離這念心,縱使走了一萬裏路,仍是那念心,並沒有兩念心。開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到達目的地的那念心是同樣的,始終不會改變。所以,因心即是果覺,這就是頓悟自心的法門,因地之心即是果地覺悟的這念心,沒有差別。若說差別,就在于心念是「迷」、還是「覺」。
因地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因心,時時照住因心,當下果報就現前了。《法華經》裏提到:「若人于塔廟……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爲什麼呢?不是因爲現在舉手、低頭而成佛道,舉手、低頭仍是屬于生滅,在生滅之前自己還有一個不生滅心,那就是真佛,所以「因地果還生」。人人都有不生滅心,不要小看了自己!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無情不能成佛,樹木、石頭都屬于無情,無情沒有知覺,即使我們向無情說法,它也不能了知,所以「無情既無種」,它沒有辦法下這個種,無法下菩提種子。無情物沒有知覺,沒有痛癢覺知,因此「無性亦無生」,它沒有佛性,所以沒辦法産生任何果報。
曾經有居士問:「佛法不是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嗎?動物有佛性,植物也有佛性。無情怎麼不能成佛呢?」又說:「水裏有水神,水既然能成神,那不就可以成佛?所以無情不能成佛的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他的觀念才真正是錯誤的!水神並不是水變成神,而是神住在水裏,以水爲他的宮殿。我們想想看,水怎麼可能成神呢?水經過高溫,一蒸發,就變成煙、化成了氣體,或者遇到外在的冷空氣,變成了雲,再經過其他的因緣轉變就下雨了,甚至遇冷結冰,變成了雪,再遇到太陽、遇到熱,又化爲水了。它完全是隨著外面的因緣而變化,連自己…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