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世界不是善就是恶,不是亲就是冤,不是美就是丑,不是好就是坏,始终在两边念念不忘,这就称为执着,一执着就成为众生境界。
智者了达善法是缘起性空,恶法也是缘起性空,一切境界都是假相、都是虚妄,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唯是一个,「其性无二」,哪有两个空性呢?
所以,佛法所讲的「中道第一义谛」是最究竟的善法,契悟了佛性就是最高的善法。佛性不落两边,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非常、非无常」,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性。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思善、不思恶,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三际不住,不攀缘两边,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这就是佛性、这就是不二之性。寂是不动,不动就是定;照是清楚明白,清楚明白就是慧。这念心寂照一如,不动当中又能清楚明白,就是定当中有慧,慧当中有定,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佛性。
智者明白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性空、都是生灭,只有当下这念心性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念心性就是不二之性,不二之性就是佛性。这一段是六祖大师答复印宗法师,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在《大般涅槃经》里讲:「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这里讲善根有两种:一是内、二是外,内是起善念,外是做善事。在初初学佛的人来看,有善法、恶法及善念、恶念的分别相,这都属于渐修。可是佛性不在内、不在外,内外都是虚妄。譬如我们坐在讲堂里,认为讲堂是内,外面的走廊是外。如果站在走廊上看,走廊又成了内,外面那条路则是外。所以,哪个是内?哪个是外?始终没有一个定点。内与外是方便的说法,世间上所有的相都不能执着。
佛为了要普度众生,所以开设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对于根机好的人,就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对于根机差的人,如果讲圆顿法,讲「善法是虚妄、恶法也是虚妄」,可能愈听愈迷糊,认为「既然都是虚妄,我还修什么行呢?」心当中就起了疑惑,心就没有着落了。所以,佛就告诉他要断除恶法,要修善法,依照「四正勤」去修——「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也就是渐次修证,等到心渐渐宁静,观念成熟了,对佛法的道理有所契悟、有了心得,然后再告诉他:善恶都是虚妄,善恶也是了不可得。这时候他不但不执着恶法,就连善法也不执着,因为知道善、恶是相对法,知道要不落两边。由于心不再执着,时节因缘成熟,一下就契入了中道、契入了实相,这就属于渐次修证。对根机好的人,直接告诉他: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既然是相对就是虚妄不实的,只有这念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的心才最究竟,超越了时间、空间,超越了相对境界。这么一讲,他立刻就明白了。
--------------------------------------------------------------------------------
(三十)960422
智者契悟了当体即空的道理,了解内界、外界都是虚妄不实,不需要等待坏了以后才是空,不需要一件件地分析才空,因为一切诸法本来就是空性,这就是「不二之法」。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没有起心动念的这个心就是不二之法;不但没有起心动念,而且这念心不含糊、不昏沉,更能处处作主。
什么是处处作主?例如打坐时,告诉自己不打瞌睡就不打瞌睡,告诉自己不打妄想就不打妄想,这就是能作主。如果作不了主,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想;告诉自己不要打瞌睡,偏偏要瞌睡。听法时,告诉自己要认真地听,可是偏偏又不断地打妄想,想东、想西,认为自己听不懂这些道理,干脆老老实实念佛就好了,于是听法的时候就想要念佛。等到真正要念佛,又想:念佛很辛苦,从早念到晚,念得口干舌燥,没什么意思,还是去打坐吧。但坐久了,觉得腿又酸、又痛、又麻,一想到拜佛有很多好处,又去拜佛。可是拜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痛,又不想拜佛,干脆去道场做义工,修修福报。结果一做下来就汗流浃背,感到疲累不堪……最后,什么事都没办法做,这都是因为自己这念心作不了主。
众生的心经常如此,静中作不了主、动中也作不了主。不打坐时,心不知道要安住在哪里?所以眼睛就东看看、西看看,耳朵就东听听、西听听。如何作主?在动的当中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作善事,绝不做坏事;静的时候,一念不生,这就是作主,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要能作主。
听了这些道理以后,要静坐思惟,想一遍、想两遍、想十遍,乃至数百遍、数千遍……将这些道理融会贯通,心要安住于理。不打瞌睡、不打妄想,这念心了了分明,当下就超越了十八界、超越了一切境界,就契入了实相。实相就是心性,这就是不二之法。离开这个烦恼心、离开四大、离开见闻觉知,要想找一个不二之法也找不到,所以要从这念心上去契悟。打坐的时候,心要保持正念,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打瞌睡、了了分明,这就是作主。在静境时心能作主,在动当中也能作主,就是不二法门。
所以古德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什么原因?因为契悟了这念心、契悟了佛性、契悟了无二之性,契悟了无念、无相、无住,不但契悟,又能保养好这个无念、无相、无住的无二之性。依体起用时,有念、有相、有住就是神通妙用,到这个时候,有念、有住、有相也是不二之法。如果没有契悟这念心,而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纵然无念、无相,也不是不二之法。所以修行要先明白这个道理,明白道理之后,依理用功是很重要的。
--------------------------------------------------------------------------------
(三十一)960429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印宗法师听了六祖大师这一番开示后很欢喜,于是合掌赞叹说:「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某甲是印宗法师称谓自己,印宗法师说自己讲经的言说就像瓦块那么不值钱,赞叹六祖所论述的佛法奥义,如同真金一样精纯。真金是纯金,不同于K金,表示六祖所讲的法不是方便法,而是最究竟的法门。如果里面是K金,不是真金,就是方便法,从表面上看是金,其实仍是方便。怎么是方便呢?因为说「心即是佛」、说「非心非佛」,是为止小儿啼哭,只是空拳诳小儿,事实上心也不可得,无得之心即是佛。心本来具足,我们得个什么?所以,一切法归于无所得、无所证,这就是顿悟自心的法门,这个法才是最究竟的,这就是真金。除此以外,佛说三乘法皆是方便。
印宗法师欢喜赞叹后,为惠能剃发,也就是为惠能大师剃度。因为惠能大师虽已开悟,但是还没有正式剃度出家,所以印宗法师就为他剃度。愿事为师,这是指法上的依止,印宗法师听了无上心法后,深信不疑,叹为稀有,不但为惠能大师剃度,而且拜惠能大师为师父。出家除了有剃度师,还有依止师,依止又称为法依止,依止道场、依止师父学习,有法可闻、有道可修,这是法上的依止。有了正确的法依止,自己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丧失慧命。此外还要有衣食住行的依止,生活无虞才能安心修行。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这里提到的菩提树是指光孝寺的菩提树,就在六祖大师落发剃度的地方。《岭南丛述》记载:「广州光孝寺菩提树,不花不实,经冬不雕。叶之筋脉细致如纱绢。广人每用此为灯、为花、为蝉虫之翼。」广州光孝寺这棵菩提树不开花、也不结果,经过冬天也不枯萎、不雕零,它的叶筋好象纱绢一样细致。广州这里的人喜欢用菩提树叶的叶筋做为灯或是花的装饰。就是把菩提树叶用水浸泡之后,叶子只剩下叶筋,如同蝉的翅膀一样轻柔。这棵树有很久的历史,是在萧梁梁武帝时期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带来栽种的。
《天台志》上讲:「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历千余年矣。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棵,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干已空,中无干,根即其干;枝亦空,中无枝,根即其枝。其叶似柔桑而大,本圆末锐,二月而雕落,五月而生。僧采之,浸以寒泉,至于四旬之久,出而浣濯,滓渣既尽,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以作灯帷笠帽,轻柔可爱。持赠远人,比于绡谷。其萎者以之入爨矣!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这棵树至今已经历千余年了,树干粗约百围,可能有百尺这么粗大。菩提树的根不是从根上生,而是生于枝,也就是气根。数以千计的气根从枝上垂挂下来,粗大的根约有两手合围、两手合抱这么粗,最小的气根也有手掌撑开来这么大。时间久了,树干几乎被这些大大小小的气根包着,根上生枝干,枝干上又长根,一层层地包起来。看得到树却看不到树干,大大小小的气根已然成为树的枝干,总之,这棵菩提树长得很雄伟、粗壮,非常奇特。当时寺僧把菩提树叶采下来,浸泡在冷水里,经过四十天以后,再把浸泡过的叶子用水洗濯,就看到纤细如纱的叶筋,这个叶筋可以做灯帷,可以做斗笠,可以做帽子,也可以赠送给人作纪念。「比于绡谷」是指好象纱、绢一样柔细。以上都是形容菩提树的叶子和根、枝、干的殊妙之处。
可是,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曾有一场台风把这棵菩提树吹倒了。当时有一官吏陈中丞就命工人赶快把这棵树移去培土、护植,然而经过一年还是救不活。寺里的出家众就到南华寺拿了一株小枝的菩提树回来,栽种在已经枯死的那棵菩提树的旧地。从清代到现在,光孝寺所栽种的这棵菩提树已和以前智药三藏法师所栽种的那棵一样茂盛。菩提树在佛法上有很多特别的意义,例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树下成道。
东山是地名,什么是东山法门?在《宋高僧传》里记载,魏朝末年时,天竺沙门达磨得禅宗妙法,这个禅法是传自释迦牟尼佛,以授衣钵为记。达磨祖师来到中土,隐于嵩山少林寺。后来达磨祖师传法给慧可,慧可又付法于僧璨,僧璨付法道信,道信传给弘忍大师。因为道信与弘忍都是驻锡东山,开演禅宗心法,所以后人又称禅宗法门为东山法门。
--------------------------------------------------------------------------------
(三十二)960506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惠能在五祖那里得法以后,「辛苦受尽,命似悬丝」,因为有衣钵之争,差一点遇害,命在旦夕。「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今天能够与刺史、刺史的部属、诸位官吏、僧尼、道士、一般大众,共同在这里开展顿教法门,这都是过去多生累劫的因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才得以听闻无上顿教法门。我们今天在这里开演无上法门,开演东山法门,绝不是偶然的。怎么说不是偶然?人的修行有过去、有现在,过去是修正法,今生就和修正法的人在一起;过去是修方便法门,今生就和修方便法的人在一起;过去是修邪法,今生就和邪知邪见的人在一起。所以,这个因缘是不简单的。佛教当中有渐修、有顿悟,顿悟法门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得闻这个法门因缘更是殊胜。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这里称释迦牟尼佛为先圣,表示这个法门是从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不是惠能自己想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从过去佛一直传到现在,是佛佛相传。孔子也讲「述而不作」,道不是孔子自己发明的,这个大道是「尧舜祖述」,是从尧、舜、禹、汤、文、武相传下来。佛法所讲的道在哪里?就是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诸位真正了解、契悟了,就是以心印心。
「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能够听到顿教法门是难遭、难遇,是不容易的,希望大众听闻到这个法,就要依据先圣所教示的方法「各令净心」,自己的心不要打妄想,要使这念心保持清净。「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听闻这个法门以后,破除心中所有的疑惑,如法修行,自心所证的和过去圣人所证的必然没有差别。
什么是「疑」?例如,对于所修的法门质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学习这种法门的根机?怀疑这些道理是真是假?「疑」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修行学佛一定要先除疑,有了疑惑、没有信心,将来道业就不能成就。
惠能大师特别为众人说明,这个顿教法门,不是惠能自己想出来的,不是为求名利而说,不是因为要开山、作祖才发明这个法,而是「先圣所教」,是从释迦牟尼佛传到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到阿难尊者,一直传到达磨祖师,之后传到五祖,五祖再传下来的,所以不用怀疑,这都是很真实的。「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一众,就是现前所有的大众。大众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后,都很欢喜赞叹,恭敬地顶礼而退。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