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法都是由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離開這念心。這念心是什麼呢?就是法王,法中之王。佛悟到了這念心,所以稱爲法王。每個人只要悟到這念心,都可稱爲法王。宇宙萬法,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能離開這念心。所以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就是實相,就是「無住生心」。
我們再從般若來認識這個道理,如果認爲般若是空,什麼都沒有,就錯誤了。般若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達到觀照般若,啓發空慧。由空慧再進一步契悟,不著文字,不著空,這時候就真正契悟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悟到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不離自心。所以禅宗是最究竟的法門,是傳佛心印的法門。
--------------------------------------------------------------------------------
(十二)950903
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遂啓祖言」,馬上就啓禀五祖大師,聽了《金剛經》而開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何期自性」,何,就是哪裏;期,就是期望,也就是在哪裏找自性呢?「本自清淨」,本來就清淨,不需要去澄念,不需要去息妄想,不需要去斷煩惱,一切都是本自清淨!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淨心、得一個清淨心、證一個清淨心,但清淨心若是可得、可證,就不是本具的。
有的人聽了又想:「既然是本來清淨,那我們爲什麼還要修,還要斷煩惱?這又講不通了啊!」沒有講不通,因爲如果不是本自清淨,再怎麼去修,也沒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譬如鐵裏面本來就有鋼,假使鐵裏面沒有鋼,想要把鐵煉成鋼,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爲裏面如果本來沒這個性,再怎麼去造作,也造就不出來。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正如鐵裏面雖有鋼性的存在,但還有其他的雜質,只要經過千錘百煉後,鐵就變成鋼了。這個心雖有無明、煩惱,但是無明、煩惱裏面仍有清淨心,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的一番啓示、一番磨煉,六根寂然,六根不動了。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天天爲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打柴、賣柴、買米盡孝,還是同一念心。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也就是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所以頓悟自心,不同于漸修。佛法當中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當下契悟了清淨心,契悟了無爲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一般人會想去「找」一個清淨心,事實上清淨心是找不到的。舉例來說,煩惱就好比波浪一樣,如果要找到水,就不能把波浪去掉,因爲波浪的當體就是水啊!所以不需離開煩惱,另外去找個清淨心,煩惱的當體就是清淨心,只要現在不起煩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不但清淨,而且還是不生滅。衆生心則有生有滅,例如我們從早上開始,「起床」是一個念頭,動了一下就是生;穿衣服時,起床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這不是滅了嗎?穿衣服這念頭不是又生起來了?衣服穿好了,馬上接著又穿襪子、穿鞋子,穿襪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衣服這個心又滅掉了。襪子穿好了又穿鞋子,穿鞋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襪子這個心又滅掉了。鞋子穿好後接著漱口,漱口這個心生起來,穿鞋子的這個心又滅掉了。我們從這當中觀察,每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就是這種生滅的心。所謂「衆生心」,就是念念不停的生滅,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因爲從小到老,這念心都是不斷地生滅,等達到一個階段,這一生就結束了。
爲什麼心始終都在生滅呢?因爲跳脫不出時間、空間、人我、是非,把世界當作一成不變的,並且在這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所以就是生滅心,屬于衆生境界。何謂「衆生」?因爲心有衆多的生滅,所以稱爲衆生;又因爲有衆多的生滅,也就形成衆多的生死。假使未悟本心,不管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所修的都是屬于生滅法門。既然是生滅,就不容易得到叁昧,不容易得到禅定。
我們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也就是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從生到滅、從滅到生,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這是大的、粗的一種生滅。再深一層探究,這念心的生滅當中又有生滅,大的生滅包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又再包含更微細的生滅。譬如現在想要喝茶,這是一個念頭,剛剛一動喝茶的念頭,這個心就「生」起來了,然後繼續再想喝茶,這個心就在這裏相續不停,這就是「住」。念頭相續不停,始終想著這件事,念頭就一個接一個相續。然後,把茶送到口中,覺得很不錯,還是喝茶的這念心;喝到不想喝了,然後把茶杯放下,又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喝茶是一個念頭,喝了茶以後再去讀經,喝茶的這個心滅掉了,看經的心又生出來了。可是,喝茶、讀經的心是同一個嗎?這當中是大的生滅,但其中又有許多個小的生滅。
什麼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就是「喝茶」是一個「生」,裏面又有:生、住、異、滅四個相在遷流變化。喝茶這個心是「生」;繼續想到一定要喝茶,這是「住」;喝了第一口很不錯,但是喝第二口感覺變了,前一口和第二口的味道不一樣了,這是「異」;喝到不想喝了,把茶杯一放,然後再來看經,喝茶這個心就「滅」掉了。所以,想喝茶這是一個心,這個心的念頭當中,又有生、住、異、滅四個小的念頭。
契悟了這念心,就沒有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了。既然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如此。所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契悟了這念心,就不是生滅心了。
--------------------------------------------------------------------------------
(十叁)950910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念心既非生滅,又是清淨,更重要的是這念心不是父母親、閻王小鬼給的,也不是佛菩薩給的,而是本自具足。正因爲是本自具足,所以佛法所說的道理是最尊、最貴的。而我們求道,也就是要求一個無上道。
惠能契悟了這念心是本具的,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完全是一樣的,法爾如是,本自具足。「法爾如是」,就是如此的,就是本自具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過程中,上半夜是有修有證,中半夜還是有修有證,到了後半夜則是無修無證。爲什麼是無修無證?契悟本心。一看天上的星,馬上就覺悟了,說道:「奇哉!奇哉!一切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正揭示一切衆生都有這念清淨心,所以惠能大師所悟是與佛心相應的。
師父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本自具足的,因爲是本自具足,所以是不生不滅,不用再去追求;若是求到的屬于有所得,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壞。我們要如何修?不起心、不動念,不起煩惱就是修,把壞的習慣統統改掉就是修。但是有人可能會誤解:「既然不起心、不動念,人不就像木頭一樣,也不對呀!」所謂不起心、不動念,是告訴我們一個入處,從這個方向來契悟。契悟「本自具足」之理,了解這念心是真空、是妙有,是活活潑潑的。
本自具足是「體」,就像活水的源頭一樣,體不妨礙用,用也不能離開體。體不礙用就是不妨礙我們的作用,什麼作用?心的作用。心起善念,就是好的作用;心起惡念,就是壞的作用。契悟了自性,就能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不但是起善念,起了善念以後,起善念這個心也要歸于「本自具足」的心之體,就是無念。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起心動念是本自具足,不起心動念也是本自具足。
惠能大師悟了這念心,悟了無爲法,故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在外面東求西找了,因爲一切法不離自心。所以「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本自具足的心,另外去找一個佛、找一個法,如同日中找影一樣,始終是找不到的。所以打坐時,看到的種種境界都是從本自具足的這念心反映、變化出來的,因此不要管它。只要不管,那些境界統統歸于自心,就能真正得到自在。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去外面找。只要安住這念心,不要打妄想就好。面對一切境界,要覺察、覺照、覺悟。覺察自心當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人我是非?覺察了以後,要覺照,把這個煩惱化掉,覺照了以後還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念心本自具足,沒有能照、沒有所照,又歸到原點。這念心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絲毫的造作。以前有個開悟的人,人家問他:「你開悟,悟到了什麼呢?」他回答:「尼姑是女人做的。」是什麼意思?尼姑當然是女人做的,本自具足,法爾如是。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般人都是舍動而就靜,執著一個靜境,認爲外面的世界太亂了,要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心才安得下來;外面都是在動,在動蕩當中,所以沒有辦法安定。其實這念心「本無動搖」,管它動也好、靜也好。靜,不過是一個境,只是一個相;動,也只是一個相,是「本無動搖」。既然本來就沒有動搖,所以處靜是如此,處動也是如此。在動中修,只要不起煩惱,不生無明,這念心一點也不…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