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行由品▪P8

  ..續本文上一頁會失去,一點也沒有妨礙。

  

  陶淵明曾經作了一首詩,其中也悟到這個道理,他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說一般人都舍棄動境,要求個靜境、求個清淨。但是,只要悟了這念心,動也是如此,靜也是如此,因爲這念心本來不動搖,不著動、不著靜。但是,初初學佛的人,還沒悟到這個道理,也不妨礙先有一個次第。離開塵囂、離開煩惱,先找一個清靜的地方,把身心暫時安頓下來,這是第一步。假使這一步都沒有,那也不容易契入「本自具足,本無動搖」的道理。所以,剛開始都是有方便的。有了方便,我們安住在清靜的環境,最後契悟了這念心,所有的方便也不執著了,爲什麼?我本來有個「本無動搖」的所在,只要安住在這個地方就是,這又更進一層了。

  

  

  

  --------------------------------------------------------------------------------

  

  (十四)950917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有些人喜好神通感應,聽到他人說某個地方有神通顯現,就不分正邪地去祈求,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神通是修止觀所成就的,我們修行也不離止觀,例如:念佛,有念佛止觀,把心靠在念佛上,只有這一句佛號,把心定在那裏,就是「止」;能念佛的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走路也是如此,人在哪裏,心在哪裏,這個就是「止」;看清楚前面有沒有石頭?地面是高、是低?這就是「觀」。聽佛法也是止觀,聽法的當下,只有能聽的這念心,不打妄想,就是「止」。有止,還要有觀,要有觀慧。對于所聽的道理都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這就是「觀慧」。這念心于行、住、坐、臥中都要清楚明白,自然就有定、有慧,所以止觀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

  

  聽到師父說「本無動搖」,這個心立刻安住不動。聽師父講「無住生心」,馬上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東西南北,這就是「止」。不但要止,而且能聽的這念心要清清楚楚,這個就是「生心」。人人都能開悟,但要真正做到「悟後起修」就不簡單,例如,在聽法時心清楚明白,好象知道了什麼是「本自具足」,但一離開講堂,心又不清楚了。所以保養這念心,需要時間、因緣,自己要能處處作主。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都是從心所生,例如:信基督教的人,天天向耶稣禱告,晚上就會夢到耶稣,你說耶稣是在心內,是在心外?信仰觀音的人,見到觀音菩薩像就頂禮膜拜,晚上作夢,就會夢到觀音菩薩;拜土地公,晚上就夢到土地公;如果是拜石頭公,也可能會夢到石頭公。「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都是由我們這念心生出來的。然而「無住生心」才是真正的根本,要契悟到不生不滅,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到達真正的淨土。除此之外,都是生滅心生出來的。我們做了善事,處處都是光明,將來升到天上;做壞事、造惡業,心就是黑暗,將來必然墮到地獄。現在善惡都不執著,天上也不去、地獄也不去,這個心是什麼呢?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達到不生不滅,佛法要這樣去認識。

  

  以前,有一個過路人遇到一陣大豪雨,找不到地方躲雨,忽然看到路邊有一個碓窩,就撐著傘,跑到碓窩中間的洞裏面蹲著躲雨。那場雨就像西北雨一樣,一個鍾頭後就停了,所以過路人也就離開了。附近的村民在剛下雨時都跑去躲雨,現在雨一停,又都出來了。大家發現這麼大的雨下來,其他地方都濕透了,只有這個碓窩是幹的,心想這碓窩裏面一定有神,于是一個傳一個,消息就傳出去了。很多人來看了以後,都認定這個碓窩一定有神,于是就蓋了廟,把這個碓窩供起來拜,這一拜,還真正是靈了,有病的一求,也都好了。

  

  過了一段時間,那個過路人又從這個地方經過,覺得奇怪:「以前路經這裏,沒有廟啊!怎麼現在修了這一座寺廟?」進去一看,裏面供的不是佛像、不是菩薩像,也不是神像,竟然供著一個碓窩在當中,于是他就問廟公:「你們怎麼拜一個碓窩?」廟公回答:「我們這個碓窩有神,很靈感的。幾年前,有一天下了一場大雨,結果只有這個碓窩裏面是幹的,所以從那以後我們就修了寺廟來供養、來拜拜,有病去求,它也會庇佑我們。」這個過路人說:「唉!你們知不知道當時那個碓窩爲什麼會是幹的呢?因爲我蹲在碓洞裏面躲雨,用傘撐著,所以碓窩當然是幹的嘛,哪有什麼神!」這個廟公一聽,覺得好笑,爾後再求碓窩,什麼也不靈了。爲什麼起初靈,後來不靈了?因爲有信心就靈。所以,法從心生,信仰這個碓窩有神,天天去拜,就有靈感。在本省,有些人認爲孫悟空神通廣大,不少地方甚至建了大聖爺的廟,裏面塑孫悟空的像。其實根本沒有孫悟空,這只是作者虛構的角色。可是這一拜卻也很靈,爲什麼?誠則靈,信則靈,這就是心生萬法。

  

  這個靈感,是心生出來的,信則有,不信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旦講破了,馬上什麼靈感都沒有了。我們這念不生不滅心,你信也有,不信也有,因爲是本自具足的。只要心清淨了,時時刻刻保任,時時刻刻返照,一定能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要相信這念心是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本來清淨,一切都是現成的,不要再向外求。

  

  假使我們修學佛法,不了解這個道理,那就是佛法當中的外道,心外求道。或者有些人相信了以後,又起了貢高我慢,以爲「我」就是佛。雖然佛性是本自具足、本來清淨,可是本自具足的這個不生滅性不現前,就還是在生滅當中!時時刻刻在攀緣,本自具足的清淨心就不會現前。爲什麼?起貪瞋癡、生煩惱、生是非,又不清淨了。

  

  所以要了解,雖然是自性本不動搖,我們還要按照「本不動搖」的道理去修,縱使外面事物不停地轉變,我們也不要見異思遷。要相信這念心有事有理,雖然一切是本自具足,也不妨礙修一切善法:持戒、念佛、打坐、博學多聞……斷惡修善,並且能夠歸于自性。這樣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言而無言、行而無行,到最後歸于本心,從事到理,因理顯事,「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心就很實在了。

  

  古德說:「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什麼是一乘?就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具足。任運,就是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一乘任運,就是真真實實地落實佛法。如此契悟佛心,如此了解佛法,如此修行,我們這一生絕對可以成就。

  

  

  

  --------------------------------------------------------------------------------

  

  (十五)960107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知道惠能已經明悟自性,于是對惠能說:「不認識自己的本具真心,即使多聞佛法也沒有益處。」六祖大師的開悟分爲兩個階段,一是悟到心之體──空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屬于般若空;二是悟到體用一如──「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體和用本來就是一個,不但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不二,悟到這一念心,是更進一步的。所以,第一次五祖大師說惠能沒有悟,是指沒有悟到最高的實相境界,只悟到空性。第二次則是了悟「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著有、不著空,不著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悟到了實相。實相無相,無相、無不相,真空妙有。前後雖然都是悟,但有深淺的不同,起初和後來的開悟,心境是不一樣的。就如漸修和頓悟的差別,漸修是漸次的修證,頓悟則是直接站在這一個悟的心性上來講。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修行若不識本心、不識實相的道理,學法無益。爲什麼沒有益處?因爲心外求法,執著法爲實有,被法所迷,仍舊不見本心。若識本心,知道一切法不離自心,這樣就可以得自在;沒有認識本心,執著法爲實有,則是心隨境轉,不得自在。「若識自本心」,假使明白我們當下這一念本心,什麼心呢?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一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心,這念心沒有去來、沒有生滅,始終是寂然不動,始終是了了分明,行住坐臥都不離當念,這個就是心之體,除此以外就屬于這念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可産生感應,也能啓發神通。雖然有感應,但不能執著感應;雖有神通,也不執著神通。所有一切作用都歸于自性,用了以後仍須歸還原處,始終是站在原處,不離本心。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明白這念心,了達實相,就可稱作大丈夫。這個大丈夫是相對于普通人所說的,只要悟了本心,就可以女轉男身,不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當下安住實相、安住本心,就是丈夫。「實相」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是實實在在的心境,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實相當中是依體起用,實相即是如來的境界,如觀世音菩薩過去爲正法明如來,已證得如來境界,能夠化身千百億,可以現男身、女身、童身、婦女身、宰官身、比丘身、比丘尼身……所以,明悟本心,通達實相,才是我們修行真正的根本。

  

  禅宗祖師說:「但得本,何愁末?」我們不要執著感應和神通,若有所執著,愈執愈迷,到最後就容易走入歧途。若識自本心,現在就是大丈夫,能夠從體起用,體用不二,體用無礙,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能得自在。所以,真正明白了這念心,即使是女衆身,也已經成大丈夫了。爲什麼?因爲安住實相,實相就是定慧不二的這念心,達到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定慧不二,就成了法王,當然就是女轉男身;不但…

《六祖壇經行由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無常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