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疑問品▪P1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慚愧心、悔改心,哪會有善法?所以要經常檢討自己有沒有護短,如果有,立刻要改過,改過就是菩薩,改過就能生智慧。

  

  「日用常行饒益」,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居作息、順境逆境、動靜閑忙,都不要忘記上面所說的道理。什麼道理?「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要有感恩心,要正義、忍讓、和合、知過改過,也就是把「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饒益一切衆生、饒益道場,這是真正的菩薩行。

  

  「成道非由施錢」,「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財物布施,法施是以佛法使大衆解脫煩惱,無畏施是令一切衆生免于畏懼、害怕。要想成就道業,除了修布施,還要有正確的知見,如果不知道在這念心上用功,布施再多的錢也只是獲得福報,沒辦法成道。之前講過,韋刺史請示六祖大師:「爲什麼達磨祖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因爲梁武帝著重修福報,希望得大福報、大功德,心有所求就不清淨了。六祖大師爲了要解除韋刺史和大衆的疑惑,特別提示「福慧雙修」,除了修布施,還要修智慧才能成就道業。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會以爲:「六祖大師講『成道非由施錢』,所以我什麼福報都不修,什麼功德都不做了。」這就又落入執一非他,不是正確的見解。

  

  所謂「功德歸叁寶,好事給大衆,壞事自己檢討」,以佛法來說,要想成就無上道,必須漏盡煩惱、叁惑永斷,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得靠智慧、定力,所以成道不是金錢可以換得的,不是修供養、布施就可以成就的。但是,修行必須福慧雙修,如果不修福報,沒有福報,處處都是障礙,還得爲食衣住行煩惱,智慧和定力也很難成就。所以要福慧雙修,不但要修福報,還要有定力和智慧才能成道。

  

  

  --------------------------------------------------------------------------------

  (二十七)971026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修行是在自心當中去檢討、反省,是要契悟菩提心、智慧心、無住心、清淨心,不需要東求西找,不需要在自心以外去尋求種種玄妙的事,這就是修行的方向。

  

  玄,是形而上的知識、感應、神通,所謂玄之又玄、玄妙莫測,一般人稱爲特異功能。真正修行學道要放下這些觀念,因爲向外祈求,心就跑到外面去了。大衆看了「何勞向外求玄」這句話,不要認爲既然是在自心當中用功,就不需要博學多聞,也不需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種觀念也不正確。六祖大師是針對那個時代的人多半喜歡談玄說妙、向外求道、不知反觀自照的弊病,特別提醒大衆,如果要想成道,必須解行並重,不但要有智慧,還要身體力行,如果一味追求形而上的道理,卻不知道實踐,最後還是一場空。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依據「無相頌」的道理用功修行,天堂就在眼前。不但天堂在眼前,淨土也在眼前──就在當下這念心。也就是說,悟了,一剎那就到;若是還在迷惑顛倒當中,天堂、淨土就遠在天邊,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天堂、地獄、淨土,佛、魔,都在這念心。

  

  聽到這些話,有些人可能更迷惑:「天堂只在目前,難道沒有天堂嗎?淨土就在這念心,難道沒有淨土嗎?佛就是覺悟的心,難道沒有佛嗎?」六祖大師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從因上、理上去努力,天堂不離開這念因心,因做到了,果報自然現前。所謂「因地心,果地覺」,因上做到了,這念心就是定慧不二、就是覺悟的心。覺悟以後,還要時時刻刻安住在覺性上,要站得住、站得長,到最後叁惑漏盡,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還是這念心!所以「萬裏途程,不離初步」,走了, 一萬裏的路程,從起步直到抵達目的地,仍是不離最初起步要走的那念心,沒有第二個心。例如想要從臺北到中臺山,到了中臺山時,在臺北發願要來中臺山的那個心還在不在?已經到達中臺山了,還是這念心,並沒有兩個心,所以說天堂只在眼前。

  

  很多人想生天堂,拚命在外面的境界去找天堂。報紙上曾經刊載,某個教門要乘飛碟去找上帝。大衆想想,飛碟是個物質,怎麼能找得到上帝?向心外去求,是南轅北轍;就如同在日正當中找影子,騎牛找牛,始終找不到真實的東西。六祖大師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自心去尋道、求道,到最後仍是虛度一生,還是不明白道在哪裏、佛在哪裏、淨土在哪裏,始終在摸索、等待,這就是在迷的衆生。能夠明白六祖大師的「無相頌」,天堂這條路就找到了,淨土、聖賢這條路也找到了,都在這念心。覺悟與迷惑,就在一剎那間。

  

  

  

  --------------------------------------------------------------------------------

  (二十八)971102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衆人且散,吾歸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六祖大師宣講「無相頌」之後,再次叮咛大衆:必須要依據「無相頌」的道理修行,要「見取自性」,才有辦法直成佛道。修行要了解心性之理,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涅槃性。先從知見上去認識自性,明白自己的這念心在哪裏,從這念心上去認定、取舍;拋棄「心外求佛、心外求道」的錯誤見解即是舍,合乎「無相頌」的道理就直下承擔即是取,明白了菩提心、涅槃性,絕對不懷疑,就能「直成佛道」。禅宗講「見性成佛」,見取自性以後就直了自心、直成佛道,不假任何方便,就是這念心,沒有第二個。見了自性就是道,依這個道修行就屬于修道。「直成佛道」更是重要,第一、要有長遠心,不可一曝十寒,第二、要有真實心,不走曲路、小路、遠路,更不要走錯路、不在路上停留,就是一念到底,才能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心性之法是絕對的真理,心性之法不是相對法、不是對待法。世間法都是相對法、有爲法;出世間的無爲法則是不相對的。菩提心、涅槃性都是絕對的,大衆要在這個地方去契悟一番。歲月不留人,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諸法無常、諸行無常、人命無常,所以不要再等待了!現在就要趕快用功。修行須經過一番努力才能成就,不是坐著等待就能成道。年紀大的人更要趕緊修行,法不相待,哪天閻王送信來的時候,就要去報到了;年紀輕的人也要趕快用功、趕快修行;壯年的人是正好用功、正好修行,所以佛法是適合各種年紀的人,無論是老年人、中年人、成年人、少年人,乃至于小孩都適合。也不要認爲自己現在很年輕,等將來再修行,要知道時不我與、法不相待,任何人都沒辦法掌控時間、沒辦法免于無常。

  

  「衆人且散,吾歸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現在法會功德圓滿,大衆就各自回去用功,我也得返回曹溪了。對于「無相頌」的道理,如果大衆還有什麼問題,不妨提出來,也可以隨時來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這是總結。當時聽法的韋刺史及其僚屬,以及在會的出家衆、居士、善男信女,每個人都有所領悟,並且信受奉行。什麼是「信受奉行」?聽法、聞法以後還要思惟,要深信不忘,因爲如果沒有信心,就沒辦法落實;不但要信,更要受持、實踐、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動靜閑忙中去努力,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才能得解脫。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依循這個道理學習,依循這個道理用功,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六祖壇經疑問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般若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