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疑问品▪P12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惭愧心、悔改心,哪会有善法?所以要经常检讨自己有没有护短,如果有,立刻要改过,改过就是菩萨,改过就能生智慧。

  

  「日用常行饶益」,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居作息、顺境逆境、动静闲忙,都不要忘记上面所说的道理。什么道理?「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要有感恩心,要正义、忍让、和合、知过改过,也就是把「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饶益一切众生、饶益道场,这是真正的菩萨行。

  

  「成道非由施钱」,「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财物布施,法施是以佛法使大众解脱烦恼,无畏施是令一切众生免于畏惧、害怕。要想成就道业,除了修布施,还要有正确的知见,如果不知道在这念心上用功,布施再多的钱也只是获得福报,没办法成道。之前讲过,韦刺史请示六祖大师:「为什么达磨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因为梁武帝着重修福报,希望得大福报、大功德,心有所求就不清净了。六祖大师为了要解除韦刺史和大众的疑惑,特别提示「福慧双修」,除了修布施,还要修智慧才能成就道业。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会以为:「六祖大师讲『成道非由施钱』,所以我什么福报都不修,什么功德都不做了。」这就又落入执一非他,不是正确的见解。

  

  所谓「功德归三宝,好事给大众,坏事自己检讨」,以佛法来说,要想成就无上道,必须漏尽烦恼、三惑永断,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得靠智慧、定力,所以成道不是金钱可以换得的,不是修供养、布施就可以成就的。但是,修行必须福慧双修,如果不修福报,没有福报,处处都是障碍,还得为食衣住行烦恼,智慧和定力也很难成就。所以要福慧双修,不但要修福报,还要有定力和智慧才能成道。

  

  

  --------------------------------------------------------------------------------

  (二十七)971026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修行是在自心当中去检讨、反省,是要契悟菩提心、智慧心、无住心、清净心,不需要东求西找,不需要在自心以外去寻求种种玄妙的事,这就是修行的方向。

  

  玄,是形而上的知识、感应、神通,所谓玄之又玄、玄妙莫测,一般人称为特异功能。真正修行学道要放下这些观念,因为向外祈求,心就跑到外面去了。大众看了「何劳向外求玄」这句话,不要认为既然是在自心当中用功,就不需要博学多闻,也不需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观念也不正确。六祖大师是针对那个时代的人多半喜欢谈玄说妙、向外求道、不知反观自照的弊病,特别提醒大众,如果要想成道,必须解行并重,不但要有智慧,还要身体力行,如果一味追求形而上的道理,却不知道实践,最后还是一场空。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依据「无相颂」的道理用功修行,天堂就在眼前。不但天堂在眼前,净土也在眼前──就在当下这念心。也就是说,悟了,一剎那就到;若是还在迷惑颠倒当中,天堂、净土就远在天边,怎么求也求不到。所以,天堂、地狱、净土,佛、魔,都在这念心。

  

  听到这些话,有些人可能更迷惑:「天堂只在目前,难道没有天堂吗?净土就在这念心,难道没有净土吗?佛就是觉悟的心,难道没有佛吗?」六祖大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从因上、理上去努力,天堂不离开这念因心,因做到了,果报自然现前。所谓「因地心,果地觉」,因上做到了,这念心就是定慧不二、就是觉悟的心。觉悟以后,还要时时刻刻安住在觉性上,要站得住、站得长,到最后三惑漏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还是这念心!所以「万里途程,不离初步」,走了, 一万里的路程,从起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仍是不离最初起步要走的那念心,没有第二个心。例如想要从台北到中台山,到了中台山时,在台北发愿要来中台山的那个心还在不在?已经到达中台山了,还是这念心,并没有两个心,所以说天堂只在眼前。

  

  很多人想生天堂,拚命在外面的境界去找天堂。报纸上曾经刊载,某个教门要乘飞碟去找上帝。大众想想,飞碟是个物质,怎么能找得到上帝?向心外去求,是南辕北辙;就如同在日正当中找影子,骑牛找牛,始终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六祖大师说:「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开自心去寻道、求道,到最后仍是虚度一生,还是不明白道在哪里、佛在哪里、净土在哪里,始终在摸索、等待,这就是在迷的众生。能够明白六祖大师的「无相颂」,天堂这条路就找到了,净土、圣贤这条路也找到了,都在这念心。觉悟与迷惑,就在一剎那间。

  

  

  

  --------------------------------------------------------------------------------

  (二十八)971102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六祖大师宣讲「无相颂」之后,再次叮咛大众:必须要依据「无相颂」的道理修行,要「见取自性」,才有办法直成佛道。修行要了解心性之理,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涅槃性。先从知见上去认识自性,明白自己的这念心在哪里,从这念心上去认定、取舍;拋弃「心外求佛、心外求道」的错误见解即是舍,合乎「无相颂」的道理就直下承担即是取,明白了菩提心、涅槃性,绝对不怀疑,就能「直成佛道」。禅宗讲「见性成佛」,见取自性以后就直了自心、直成佛道,不假任何方便,就是这念心,没有第二个。见了自性就是道,依这个道修行就属于修道。「直成佛道」更是重要,第一、要有长远心,不可一曝十寒,第二、要有真实心,不走曲路、小路、远路,更不要走错路、不在路上停留,就是一念到底,才能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心性之法是绝对的真理,心性之法不是相对法、不是对待法。世间法都是相对法、有为法;出世间的无为法则是不相对的。菩提心、涅槃性都是绝对的,大众要在这个地方去契悟一番。岁月不留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无常,诸法无常、诸行无常、人命无常,所以不要再等待了!现在就要赶快用功。修行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成就,不是坐着等待就能成道。年纪大的人更要赶紧修行,法不相待,哪天阎王送信来的时候,就要去报到了;年纪轻的人也要赶快用功、赶快修行;壮年的人是正好用功、正好修行,所以佛法是适合各种年纪的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成年人、少年人,乃至于小孩都适合。也不要认为自己现在很年轻,等将来再修行,要知道时不我与、法不相待,任何人都没办法掌控时间、没办法免于无常。

  

  「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现在法会功德圆满,大众就各自回去用功,我也得返回曹溪了。对于「无相颂」的道理,如果大众还有什么问题,不妨提出来,也可以随时来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这是总结。当时听法的韦刺史及其僚属,以及在会的出家众、居士、善男信女,每个人都有所领悟,并且信受奉行。什么是「信受奉行」?听法、闻法以后还要思惟,要深信不忘,因为如果没有信心,就没办法落实;不但要信,更要受持、实践、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动静闲忙中去努力,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才能得解脱。无论在家、出家,都必须依循这个道理学习,依循这个道理用功,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六祖坛经疑问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般若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