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般若品

  六祖坛经般若品

  

  

  (一)970224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韦使君请益」是六祖大师这次开示的缘起。韦使君是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刺史就是州级的行政主管,韦使君请益,就是韦刺史向六祖大师请法、受教,希望听了六祖大师的法语、开示,自己能够心开意解。

  

   「师升座,告大众曰」,六祖大师上堂登法座,告诉听法的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总净心念」,「总」就是都、终究的意思。这念心要静下来,不要打妄想、不要打瞌睡,心里不要有任何是非得失,心当中不起无明烦恼,只有听法的这念心存在,这就是净心。不但要净心,还要念。念就是系念、观照、返照,坐在这里恭心敬听,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些都能做到,就是「总净心念」。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必须从「闻、思、修」用功,不但要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还要观照自心,做到一念不生。

  

  「摩诃」是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就是了达一切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也就没有此岸、彼岸。契悟空性的智慧就是大智慧,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不是从小当中见大,不是对待的大。这念本具的心性,是绝对的大,是没有边际的大。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样返照思惟。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菩提」是指本具的觉性,「般若之智」是指观照的智慧、断烦恼的智慧、清净的智慧。什么是智慧?并不是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学会很多技能叫作智慧,这些只是知识。菩提般若之智是清净的智慧,是内照自心,了知无一法可得,时时刻刻将这念心安住在正念、安住在觉性上,这念智慧心就是般若之智,这念智慧心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这念心不但不打妄想,而且还要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就是检讨、反省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慢、疑、邪见?不但要检讨、反省,还要照见四大、五蕴皆空,要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诸法毕竟空寂。依据经教上的道理起观行,观照「缘起性空」、「当体即空」、「五蕴皆空」这些道理,能观之智照见诸法性空,这就是般若之智。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菩提智慧每个人本来就有,但是为什么始终还是个众生?「只缘心迷」,因为心迷惑了,因为心始终在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始终是贪着财、色、名、食、睡,乃至于执有、执空、执断、执常,于是心愈来愈迷惑,烦恼愈来愈多、心里愈来愈感到空虚,因为感觉空虚,就愈增烦恼,始终是在恶性循环。这些都源自于迷失了心眼、迷失了菩提智慧、迷失了清净心、迷失了觉性。因为迷失,所以「不能自悟」,自己没办法契悟本心、契悟觉性、契悟空性。「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必须藉由大善知识的引导,启发自己契悟这念心性。这里所指的不但是善知识,而且还必须是大善知识。善知识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我们修戒、修定、修慧等「渐修」法门;大善知识则告诉我们明心见性、直了成佛的「顿悟」法门,这更是稀有难得的因缘。所以,必须要大善知识来启发我们的佛性,用般若的大智慧来返照自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所谓「见性」,也是一种譬喻,因为有能见、所见,就不是真正的见性,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见性,指的是契悟菩提心、涅槃性。菩提心是指这念心了了分明、处处作主,涅槃性是真空,明白这个道理,就称之为见性。「示导见性」,是藉由种种方法启示、指导,使大众返照自心,见到自己的菩提心、涅槃性,最后达到无能、无所,没有能见、所见,只有当下这念心,契悟了当下这念心,就称之为见性。没有契悟,就必须用返照的方法,由事到理,譬如诵念、忏悔、持戒……等,用六波罗蜜破除执着、烦恼。破除了执着,烦恼减轻了,就能契悟本心。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从表面上看来,有愚痴人和聪明人,前者拙笨,后者聪明,可是聪明人和愚痴人的佛性没有差别,觉性也没有差别,只是这念心被「财、色、名、食、睡」五欲迷惑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别。因为执着五欲、执着外在的物质,而生起贪、瞋、痴等种种烦恼,迷失了清净心、迷失了菩提性,这念心就成了一潭浑水,成了愚痴的人。虽然成了浑水、虽然被五欲迷惑,可是觉性未曾减少一丝一毫。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旦契悟觉性、契悟空性,当下就入了平等不二法门,因为佛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契悟了这念智慧心,具足正知正见,所作所为必然都是功德;这念心迷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正法相违背,就会招感恶报。所以同样是这念心,一个在迷、一个觉悟,两者的果报相去甚远。

  

  虽然佛性没有差别,但是迷与悟有差别,有人先悟,有人后悟,先悟的人当然比后悟的人更早启发智慧。但是不论先开悟或后开悟,只要契悟到这念心,就没有差别。譬如几千年来都是黑洞洞的房子,一旦有灯光照明,不论先照或后照,结果都是一样的光明,不会因为先照或后照而亮度不同。

  

  

  

  

  --------------------------------------------------------------------------------

  

  

  (二)970302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六祖大师说:我现在为诸位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大众都能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诸位要「志心谛听」,要专注地听、详细地听。不但要谛听教理,还要去思惟,时时观照自心、如法实践,也就是透过闻慧、思慧、修慧,最后契悟实相,了知无一法可得。

  

  所以,不要在外面求什么,心当中也不需要得到什么,一切都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但由于这念心在迷惑、执着当中,就必须用般若智慧返照,破除心中的烦恼、执着。不执着、不住相,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觉性。修行就是修掉烦恼、破除执着,烦恼、执着没有了,道就现前,因为道是本具的。

  

  「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志心」就是不打妄想、不落昏沉,专注地听法,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如果听法的时候,既不志心,也没有谛听,听了也等于没有听一样。几年前,师父在讲开示的时候,有人在讲堂外做其他的事情,旁人告诉他:「师父在里面说法,你赶快去听。」他说:「没关系,我用录音机录下来了,以后我再慢慢听。」这就不是志心谛听。而且,当面说法和录音机放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就算录了音,以后就一定会去听录音带吗?可能那时事务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就会告诉自己下次再听,下次还有下次,甚至连录音带也无影无踪了,最后还是错过因缘,所以听法要在当下。「志心谛听」,专注聆听的这念心没有第二念,要有信心,还要有道心,要深切感受到「人身难得,正法难闻」。正法确实是千载难逢,所以一分一秒也不能错过,一字一句都要专注地谛听,深怕漏听一字一句,有这种心念就是谛听。听法的这念心就像打禅七一样,要念念分明,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所听到的佛法全部都流入耳根,再经过一番思惟,变成自己意念当中的种子,这个种子继续不断地反熏,就能转识成智。

  

  「摩诃般若」就是返照自心的智慧,这是大智慧,这种智慧能断大烦恼、证大菩提。一般人平时是两眼向外看、两耳往外听,现在想要见性就应回光返照、返照自心,时时刻刻安住这念心。无论是诵经、持咒、念佛、持戒,最重要的还是要返照自心,如此,所证的道理与智慧必然广大。证什么道理?证到诸法空相,证到心性本空。心性不仅如虚空一般没有边际,更超越了虚空,因为虚空也在这念心当中。证到菩提、涅槃,明白诸法实相,智慧就是无穷尽的。真正与实相相应了,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能以大智慧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修行学佛重视的是知见,不是只看外表、看表面,表面上看来很精进、很用功,从早到晚兢兢业业,是属于事相上的精进。如果知见不正,执着福报,计较名利、是非,看到旁人不做事、说闲话,自己就气得不得了,以这种心态修行,再怎么精进也无法受益,因为只知道在「事」上精进,不知道从「理」上精进。知见正确的人,在用功的当下始终是无念、无住,这是大精进,才能契入圣道。理上精进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念心不去不来、不生不灭,这念心安住正念、安住正定,这念心修而无修,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这就是在理上真正契悟了。所以禅宗讲的是最究竟的法门,如果真正契悟了这念心,就找到了这条菩提大道。知见正确的人,就像是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将菩提路看得清清楚楚,绝对不会迷路。

  

  

  

  

  --------------------------------------------------------------------------------

  

  

  (三)970309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这是六祖大师提示听法的大众要注意:世间一般修行人只知道口念,不知…

《六祖坛经般若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行由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