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行由品一
(一)950618
《六祖坛经》所讲的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行由品〉是叙述六祖大师出生、学佛、悟道及悟后保任、弘化度众的因缘。「行」,就是这一生乃至于过去生的修行;「由」,就是来由、因缘。如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一切菩萨、祖师也有其来去之缘由。众生的行由是随业受报、流转生死,由于过去生造了善业、恶业,所以今生必须领受苦乐等果报;菩萨是乘愿再来,由于过去的心愿、修证,今生再来度众生、弘扬佛法,六祖大师即是如此。
「六祖」是说法的人,「坛经」是所说的法。禅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在灵山会上传法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为西天初祖,一直传到西天第二十八祖达磨祖师,再将心法传至中国,是为东土初祖。「祖」,就是祖师,能够上承佛心,下化众生,就可称师、作祖。所谓祖庭、祖堂,是指法脉的发源地,在此则是心法的发源地。「坛」是指处所,用土堆高的矮台称为坛,六祖大师就是在台上说法。
「经」,一般来讲,佛所说的法才称为经。经通于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但这些都必须经过佛的印可才称为经。为何《六祖坛经》可称为「经」?因为六祖是经过五祖传法、印可,溯其本源,祖祖相传诸佛心印,所以仍是经佛所印可。
「六祖」,有因有果,一者六祖是说法的因人,是讲这部经的祖师,再者六祖大师也是果位上的圣者。大师是尊称,「大」是指所悟、所修得之法大,证得之果大;「师」则指能自利利他。怎么样才能够担当大师呢?不论证悟的境界、定力都大,还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福德,又能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定力、大愿行,将所体悟的道理,惠施众生,就称为大师。
六祖大师所说之法是真正的宝。在佛法中,有佛宝、法宝、僧宝;「经」属于法,是为法宝。法宝不同于世宝,世间的金银财宝有穷尽之时,而法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大明灯,能照破黑暗、破除无明,令众生了生脱死、转凡成圣。契悟正法,就能了生死、开智慧,所以我们可藉由《六祖坛经》这部法宝,来契悟自性的心宝,体会法宝的真实妙用。
「经」者,路也。遵循这条大路,就能够到达宝所。「经」有贯、摄、常、法四种作用。贯,是贯通;摄,就是能够把所有的道理包含、摄受无遗;常,是不变;法,是上契诸佛之心,下化众生之机。依据六祖大师所说的道理而行,能够使自己走向光明,悟心性、证菩提,所以称为宝。
--------------------------------------------------------------------------------
(二)950625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段是讲六祖大师到宝林寺弘法的盛况。法性寺就是现在广州的光孝寺,当时六祖大师从法性寺到宝林寺弘法。〈法宝坛经序〉提到:「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依据〈法宝坛经序〉的记载,西天竺有位智药三藏法师,到曹溪口掬水而饮时,觉此水香甜甘醇,法师跟他的弟子说:「这水和西天的水没有差别,水的源头必有胜地。」于是缘着水流而上寻找,结果一看,「山水回环,峰峦奇秀」,上面的山峰、山峦,奇特秀丽,法师赞叹此地仿佛是西天的宝林山一样。智药法师对曹侯村的居民说:「这个地方应该建一座寺庙,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化。」所以在当时,智药大师就知道这个地方,将来定有高僧(六祖大师)得佛心印,在此弘化,这就是宝林寺的缘起。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六祖大师从法性寺至宝林寺,遇到韶州韦刺史。韶州就是现在的广东韶关,刺史是唐朝所设的官名,等于现在的市长。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不一样,例如在汉朝的政治组织里,凡是管理内政、宗教的就称为「寺」;过去称为寺,现在则称为部,如管理外交的外交部,管理内政的内政部。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僚是指属下,韦刺史与他的同僚入山,一起到宝林寺,请六祖大师到韶州大梵寺为大众展开说法的因缘。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六祖大师升座说法时,在下面听法的人,有刺史官员三十余位,儒宗学士三十余位。「儒宗」,就是以儒家为根本,专门修学儒家四书五经,「宗」是宗趣,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为宗趣,就称为儒宗。「学士」是指很有学问的人,参加科举考试,经过秀才、举人,达到进士,就称为学士。另外,对读书人的尊称,也可以称学士。总之,秀才、举人、进士等,加起来一共有三十余人。「僧」是出家男众;「尼」是出家女众;「道」是一般崇奉道教的人,或指道士。「俗」就是在家学佛的人,称为俗家弟子。佛法通常以「缁素」来称僧俗二众,「缁」代表出家众,缁衣就是出家众穿的衣服,将衣服染成青、黑、木兰色,称为缁衣;「素」是指白衣,在印度一般在家居士都穿白衣。受过五戒的居士称为近事男、近事女,或优婆塞、优婆夷,凡佛门的在家弟子,统称为俗。广义来说,「俗」也不一定是受三皈、五戒的人,只要对佛法有信心的人,也可以称为俗。这时共有一千余人到场,请求六祖大师开示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时六祖大师登座说法,「善知识」在此通称大众,就是称赞闻法的大众很有智慧,能来此听闻佛法。大师告诉众人,道没有别的,真正的道就是菩提自性。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念心觉悟了,即是菩提心;没有觉悟,就称之为众生心。同样是这念心,却有迷、觉之不同。迷,就是贪着世间上的财、色、名、食、睡,为财、色、名、食、睡所转,看到好的东西就想要贪求。一是迷于外境:不了解外在的事物是虚妄不实的,因此被外面的尘境所迷。二是迷心:不知道这念心本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神通妙用。菩提自性,是指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每个人都有这念觉悟的心,这念心本来就是清净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么是「但用此心」?就是时时刻刻保任这念本来清净的心,不拐弯抹角,自然可以成道、成佛。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这念心就是佛。
有人问:「既然是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修呢?」我们这念心,本自具足清净的智慧与功德,但被五欲境界所迷惑,心水就浑浊了。现在这心水当中,既然有波浪、浑浊了,清净的作用就无法现前。什么是清净的作用?水可以照天照地,天上的月亮、人的影子都能看得见,能够照了无遗。心也是如此,心念清净就可以照见万象万物,所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相来则现,相去则无」。
修行,不是另外修出清净之水,也不是另外求清净之水,这水是本具的,因为有波浪、有沙石,所以清水变成了浊水。现在只要将波浪停止,清净的心水就会现前。由于众生看不破、放不下,这念心时时都在起心动念、患得患失,所以就没有智慧、没有灵感。在浑水当中本来就具有清水的特性,但要如何才能显现这清净的作用?第一,先把泥沙沉淀下去,把外面的名、利、财、色看破放下,放下以后,心就不起波浪。第二,泥沙沉淀下去,上面的水就是清净的;这个功夫修成,就能产生感应、灵感,但是达到这个境界,还要不执着。第三步,把渣滓化掉,就能真正成为完全纯粹的清水。所以清水不是修出来的,只是化掉泥沙、平息波浪就可以了。而「菩提自性」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念心本来清净,只要不打妄想,不起贪、瞋、痴,不造杀、盗、淫,时时刻刻保持了了分明、处处作主,就是但用这念心,直了成佛,「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这就是佛。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上根利智的人一听这个道理,马上就能契悟,知道佛在哪里。现在一般人不了解,以为佛在外面、道在外面,就去祈求外面的事物,这就称为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道,如果在心外去找道,始终见不了道。佛门中的人,假使执着外面的境界,就称为佛法中的外道。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清净了,未来的佛土就清净,不须寻求外面的净土。要想求生净土,只要回光返照,直了此心,不起贪、瞋、痴,不造杀、盗、淫,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修了善也不执着功德、不起我慢,始终不离当念,这样就能成道、成佛、生净土。
以上是一个总纲,接着是六祖大师说明自己依此道理修行而契悟,证明这是成就道业的正法。就如同佛陀「三转四谛」一样,第一示相转,示四谛之相;第二劝修转,劝之修行;第三作证转,以自己的修行来证明所言无误。
--------------------------------------------------------------------------------
(三)950702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
《六祖坛经行由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