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疑问品▪P11

  ..续本文上一页无尽,大众争相礼拜、供养;虽无儿女,反而是儿女满天下。所以要尽大孝,出家成道才是真正的尽孝,一切孝养、孝敬、孝顺都能圆满。

  

   要知恩、感恩、报恩,尤其住在道场,有这么多人护持,先不说得太长远,就以每天吃的饭、喝的水来说,一粒米、一滴水,要经过多少手续、多少人的手才能送到自己口里?把这个观念想通了,社会上所有的人确确实实都对自己有恩。所以要知恩,如果连知恩的心都没有,感恩的心也就生不起来;感恩的心生不起来,哪有可能报恩呢?所以先要「知」。在佛法来讲就是先知道「理」,然后依理去实践、实行,一定能成就一切大功德、大福报。

  

  

  --------------------------------------------------------------------------------

  

  

  (二十四)971005

  

  

  「义则上下相怜」,义是指正义、正气、正确的心念和行为,心中存有正义、正气,彼此就能产生慈悲心、关怀心、怜悯心。在上位的人以慈悲心照顾下属,在下位的人以恭敬心侍奉、尊重长上,这些都必须要心存「义」才能达成。中国人讲究礼义廉耻,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就是四个纲常,好比房子的四方架构、四根大柱,如果没有这四根大柱,房子就修建不起来;礼义廉耻是人格的架构,要想有完整的人格,就必须具有礼义廉耻四纲常。一般都知道「见义勇为」,义,在佛法来讲,六波罗蜜中的布施就是一种义行,五戒的不偷盗也是义的表现,所以佛法包含了世间法。

  

  「让则尊卑和睦」,让是礼让、忍让,能让就是福。让就是退后一步,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不要斤斤计较,要能忍、能让。能做到让,自然而然就「尊卑和睦」,尊卑礼让、长幼有序,上上下下都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因为让,居上位的人就不会气势凌人,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慢心,在下位的人也能知礼节、知尊重。不但人知道礼让,许多动物也知道礼让,例如鲤鱼在水里游,一定是有条有理,大的在前、小的在后,长幼有序,不争先恐后,这就是一种次第、一种礼让。

  

  让也是尊重,要尊卑分明,如佛法也讲:「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除了尊重戒腊以外,还要尊重执事,以恭谨的态度完成常住事务。有些人认为尊卑分明是不平等、不民主,这是错误的观念,是错解了平等与民主,无论是国家、社会、工商企业、学校、各种团体,如果没有尊卑次第就易脱序,甚至于产生动乱。

  

  佛法讲佛性平等,佛性的确是平等,这是在「理」上平等,但是在「事」上并不平等,因为各人的业果不同。虽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由于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同,所以这一生的果报不同;过去造了太多的恶业,以致于佛性没有办法完全显现,心里都是昏沉、妄想、无明、烦恼,这些就是在事上的果报。在事上,佛是已经解脱的人,心中都是光明,不但没有烦恼、忧愁,更有大定力、大慈悲、大智慧、大愿行、大神通,万德具足,能普度一切众生,所以值得大众尊敬。反观自己,这念心是不是还没有解脱?心里还有种种烦恼、处处不得自在?因为自己还做不到,没办法像佛一样万德具足,所以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要礼敬三宝、以三宝为上。虽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可是人人都有佛性,自己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无二无别,所以也要肯定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了解事与理,就能不卑不亢,自然而然就会对有德、有能、有修养、有戒行的人心生敬重,更何况尊重他人是善法、是功德,不是卑微的事。

  

  「忍则众恶无喧」,忍是忍耐,能忍自安,忍可以产生定力;有定,凡事就能看得清楚:何为是?何为非?何者该说?何者不该说?何时何处该进、该退?自己都有标准,不会进退失据。

  

  现在的人普遍缺乏「忍」,喜欢膨胀自己,不懂得自我反省、检讨,却专指责他人、说别人的过失,所以社会充斥着纷争喧扰。古人说:「莫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看见他人的短处,先要反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自己要先行改善;看见他人的长处,自己要向对方学习、要赞叹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夸耀自己。「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这就是忍,守口如瓶、摄意如城,所以「忍心不说」也是一种修行。如果自己性情急躁,就要「戒急用忍」,以「忍」来对治;但是该做的还是要积极去做,不能以「戒急用忍」作为借口,自己要拿捏恰当。如果大家都能忍、能让,必然可以众恶无喧、趋吉避凶。

  

  

  --------------------------------------------------------------------------------

  

  (二十五)971012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这当中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果报,譬如用钻子钻木取火,钻木的目的是希望能生出火,这也必须要时节因缘和合,钻子和木头磨擦到相当程度时产生高热,火才会现前;如果只钻几下,看不见火就不钻了,怎么可能生出火苗?所以,做任何事都必须有长远心、耐心、恒心,就像钻木取火一样,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长远心、耐心、恒心,否则怎么能成就佛的智慧和功德?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本着以上这些道理去实践,如钻木取火一般有耐心、恒心,即使是污秽的淤泥,也一定能生出清净的莲花。淤泥是指这个五浊世界,也是指心中的烦恼。莲花譬喻这念心,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众生的这念心虽然有烦恼,只要将烦恼转过来就变成菩提心。要想成就佛道、度化众生,必须具足禅定、智慧。禅定、智慧在哪里?也是在烦恼心当中,只要把烦恼转过来就是,所以不要怕烦恼。如何转烦恼?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起了恶念马上照住、照破。时时刻刻检讨、反省,不起贪心、瞋心、痴心,口不犯四种过失,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身不造杀、盗、淫等恶行,如果有这些毛病,即刻惭愧、忏悔,不要再犯。贪、瞋、痴及四种口过是淤泥,身体的懈怠、放逸……种种不良的行为也是淤泥;虽然是淤泥,可是红莲花、白莲花都能从淤泥当中生出,离开淤泥也生不出莲花。所以,修行要想成菩萨道、成佛道,离不开这个凡夫心、离不开烦恼心,只要能够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淤泥中就能生出莲花。

  

  莲花是比喻这念心,这念心如果有烦恼、妄想,就好比生锈的铁莲花,经由检讨、反省、诵经、持咒、打坐、发愿,慢慢地炼掉了铁莲花上的锈,再经过不断的冶炼、琢磨,铁莲花就会转化成清净的白莲花。不论是铁莲花、铜莲花、银莲花、白莲花,都是一种譬喻,代表心念的提升。心清净了,铁莲花就转变成白莲花;不但心清净,还具足大慈大悲,这就转变成红莲花;再进一步,定慧精进,达到金刚定的境界,漏尽烦恼、成佛种智,就转变成金莲花了。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还以为是人从莲花里生出来。当然,人也可以从莲花化生,在佛的时代就曾记载有女孩从莲花化生,但是一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不论从什么地方出生,有生就一定有死,所以还是用功修行最重要。「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众生心悟了,就是佛心,不要轻忽自己,自认为是薄地凡夫。凡夫心很可贵,因为凡夫心当中有佛性,烦恼转过来,淤泥定能生莲,这念心一定能够成就定慧、得解脱,心清净、心定了,就能超凡入圣,安住在真正的净土。

  

  

  --------------------------------------------------------------------------------

  (二十六)971019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大多都是苦的,但是良药才能治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直言规劝的话语虽不如恭维话好听,却是真正能提升自己的良药。就像现在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诚直的规劝,有些人可能听得没兴趣,但这的确是良药。有些人喜欢说恭维的话,也有些人喜欢听恭维的话,但是这些好听的话对自己并没有帮助,往往自己最不爱听的话却是最真实的话,听进去就能改善自己的行为,所以说「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重要的是知过、改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勇于改过,福德、智慧就能增长;不承认自己的过失、推诿过失才是可耻的事。很多人到处去求智慧,智慧在哪里?如果智慧是菩萨给的,菩萨把智慧收回去时,不就没有智慧了吗?所以,智慧不是他人赐予的,智慧是本具的,这念心知过、改过,烦恼就转变成菩提,智慧就能增长。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先知先觉的圣者,从不造恶业;第二种是后知后觉的菩萨,能知过、改过就是菩萨行;第三种是不知不觉的众生,天天在造恶业,杀生、偷盗、放纵欲求,乃至欺上瞒下,不知悔改,然而却以自己只是薄地凡夫而非圣人的借口来原谅自己,这就是不知不觉的众生,实在是对不起自己。所以,要经常在这念心上用功、返照,返照就是检讨、反省,这念心慈悲、平等、清净、无住,一定能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护短」是掩饰自己的错误、缺点,别人善意告诉你错在何处,自己不但不检讨、反省、惭愧、忏悔,反而生大无明、发大脾气,这就是护短,这不是贤者的行为。护短的人,内心是黑暗、烦恼,找不出一点光明。忏悔能生功德、忏悔能生善法,…

《六祖坛经疑问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般若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