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我是非、财色名利,都是因为心不平的缘故,这是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来讲。如果以外面的世界来说,世间有许多事看起来似乎不平:有钱的人很有钱,贫困的人住不好、吃不好、睡不好;有些人身体健康、身强力壮,聪明又有智慧,有些人却六根不全、瞎眼跛脚,甚至是智能障碍或植物人。外面的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平?因为每个人的业报不同,造作的善业、恶业不同,果报就不一样。
善业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又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由于善法的程度不同,所感的果报就不同。恶业也是如此,每个人所造的恶业不同,有的深、有的浅,所以这一生的果报也不同。从因缘果报的角度来看,业报不同,所以世界就不平。
孔子周游列国时,某次乘车经过一条路,有几个小孩用砖头、瓦块在路中央砌了一座城,因此挡了路。孔子下车请孩子们把城拆掉,好让车子通行。其中一个孩子叫项橐,很有智慧,他对孔子说:「听说你很有智慧,难道你不知道,所有的车子都是绕城而过,岂有将城拆掉让车子过的道理?」孔子听了项橐的回答,觉得这个孩童非比寻常,就问了他一些问题,项橐的回答均超乎一般成人。于是孔子说:「你很有智慧,我想跟你谈论平天下之道,你的意见如何?」项橐回答:「天下怎么能平呢?天之下有高山、有江海、有王侯、有奴仆……等。如果平了高山,鸟兽将住在何处?如果填平江海,水里的鱼鳖虾蟹又该到何处去?如果除却王侯,人民的诸多事务由谁来管理?如果大家都是皇帝,谁来当臣民?如果都是仆人,又听从谁呢?所以请问夫子,您如何去平天下?」孔子被问得哑口无言。
如何平天下呢?要心平。心平,则世界平。一般人不容易达到心平,但是悟了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悟到无住心,时时刻刻安住在中道,这念心就平了。
佛经上记载,有一位持地菩萨,他修行的法门是修路,拿锄头将高高低低的路铲平。虽然这是在事上修,但是事达到最高的境界,理就现前,因为这念心和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境界。持地菩萨听到佛开示:「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当下就大彻大悟,悟到内外一如。这念心真正达到平的境界,三昧就现前。三昧是指正念、正定,是定慧不二、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这念心,如如不动是定,了了常知是慧。这念心如一潭止水、如明镜一般,这就是达到了心平;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藉用种种方便法门,就必须以持戒来达到心平。
佛法初到中国,一般人多注重事修而缺乏理上的契入,所以不了解何谓真正的功德,譬如梁武帝虽然行善、修福,但都只是在事上修,不了解心性的道理。六祖大师顺应当时的时节因缘,为了对治当时大众的知见,所以才说「心平何劳持戒」,这是一语双关,大众要了解。
--------------------------------------------------------------------------------
(二十二)970921
「行直何用修禅」,行,就是身口意的一切活动,有心行、口行、身行。如果身、口、意三业都是正直的,时时刻刻都不偏左、不偏右,不住空、不住有,这念心就是直心,不是虚妄心、虚伪心,这就不用修禅了。但是,一般人的心不直,总是有所偏执、取舍,有很多的习气、毛病,所以必须用修禅的方法将心中的我执、八识田中的种子破除。
以修观行而言,有所谓的「五停心观」。五停心观又称为「五门禅定」,用五种方法来停止心中的妄想、杂念。如果自己这念心已经没有妄想、杂念,就不需要修五停心观了;因为妄想、杂念不能止息,所以需要用方法对治。念佛也是一种止妄的方法,是以念止念、以毒攻毒,以好的念头对治坏的念头,所以念佛也是修禅。为何是以毒攻毒?可能有些人不了解,念佛怎么会是毒?这要看以什么角度来说;如果站在最高的境界──「无念、无为、无住」的角度来看,无论善念或恶念,只要有念就是毒。
「禅」就是定慧不二的这念心。修禅也有深浅层次的不同,其中一种是先定而后慧,由持戒而达到定,由定而发慧。对于戒、定、慧三学,古人有个譬喻:心里的妄想、恶念犹如强盗、小偷,持戒就好比警察,时时以警觉心看住强盗、小偷,使其没有机会作怪;因为有戒行,心里的妖魔鬼怪就起不了作用,这是持戒的功用。持戒是第一步,只是把强盗、小偷看牢,使他们暂时无法作怪,但是,哪天一不注意,他们就又作怪了。所以持戒只是前方便,还要进一步修定。定,就像是用绳子把强盗、小偷捆住,将妄想拴住。修定的方法很多,念佛、打坐、诵经、持咒都是在修定。把强盗、小偷捆起来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万一绳子断了,他还是会去作乱。因此第三步要以智慧观照,观照就是把强盗、小偷转化成好人、贤人,如此才能彻底消灭心中的祸乱,所以定慧等持很重要。
真正有功夫的修行人,时时刻刻都在禅定当中,是以禅悦为食;一般凡夫则是眼睛以色为食,总是喜欢看外面的东西,不看就难过;耳朵喜欢听外面的声音,不听也很难过;心始终是妄想纷飞,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念念都是在生灭当中。自己可以检讨、反省,看看有没有这些毛病?只要听到一点声音,就立刻转过头去看一看,这就证明自己没有定;如果自己动都不动一下,就表示已经有一点点定了,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影响。如果行住坐卧不具足四威仪,没办法念念作主,心不平、行不直,就必须持戒、参禅。
以上的「戒」与「定」属于出世法;佛法不离世间法,六祖大师接着所开示的几项则属于世间法,这些都是做人处世的根本道理。
--------------------------------------------------------------------------------
(二十三)970928
「恩则孝养父母」,在家居士要孝养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则。所谓「孝」,涵盖孝养、孝敬、孝顺。古人亦云要「移孝作忠」,这是指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就应取最重要的一方作为自己抉择的标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存在,家庭才存在;家庭存在,自己才存在。所以首先要为国尽忠、保全国家,为国家建功立业,功德流芳千古,个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父母、祖先因此受到尊敬,这也是孝的功德。
孝养,不但要孝养父母的身,也要孝养父母的心。孝养父母的身,就是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所需;孝养父母的心,使父母心中有善法、善念、知因识果,进而有定、有慧。一般来讲,最低限度要做到身的孝养,父母年纪大、有了病痛,做儿女的必须要奉养,使父母身体健康、衣食无虑;更进一步就要有孝养心,使父母知因识果,知道人有过去、现在、未来,还要让父母恭敬、供养三宝。
很多人认为出家是不要父母、不尽伦常,离开家庭就是不孝,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没错,但只是表象上的理解。看看现代社会,有很多家庭虽然儿女在家,父母却被儿女气得天天伤心掉泪,或是为儿女偿还各种债务,甚至于因为儿女的种种不法行为而东躲西藏,这是不是尽孝呢?有些人的双亲还没往生,做儿女的就准备要分财产,更甚者,还有人继承了父母的财产以后就弃养父母,这是不是尽孝呢?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父母可能连最基本的孝养都做不到,报纸上经常刊登,父母年纪大了,儿女不但不照顾,甚至还心生厌烦,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也从不去探望,这是现今社会的病态。如果只知道养,而不知道敬、不知道顺,没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就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没有孝顺心、孝敬心,只做到养,这和养宠物有什么差别呢?养宠物也是天天给它吃、给它喝,乃至于有些人还天天帮它洗澡、梳毛、带在身边,晚上还要抱着一起睡觉,比照顾自己的父母还要殷勤、关心。
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恩重如山,所以要知恩、感恩,要孝顺、孝敬、孝养。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已经往生忉利天,佛还亲自上忉利天宫为母说法,这是真正的大孝。目犍连尊者、地藏王菩萨救母离恶道,也是大孝,佛弟子中许多发心的菩萨、祖师大德,对于父母都是百般地孝敬、孝养、孝顺。出家修行,离开了父母、师长,应该如何尽孝呢?佛经上说:「以此礼诵功德,回向父母师长」,这就是尽孝。每天诵经、持咒、修善,将功德回向父母、师长,令往生的父母、师长能超生善道、超生净土,在世的父母、师长能消除业障、增福延寿、长养菩提,这就是尽孝道,所以要精进修行以成就自己的道业、功德,这才是大孝。况且,我们并非只有这一世的父母,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
《梵网经》讲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甚至「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这更是彻底。人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地、水、火、风组成物质性的色身,而外面的世界也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因此一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都是我们的身体。内外一如、冤亲平等,才是真正的尽大孝,悟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
此外,要扩大对父母、家庭的观念,不仅仅只是照顾一个家庭。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更深入地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释迦牟尼佛及菩萨、祖师大德虽然不一定有自己的儿女,可是他们视一切众生如亲、如子,普度一切众生,世世代代香火…
《六祖坛经疑问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