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疑問品▪P10

  ..續本文上一頁人我是非、財色名利,都是因爲心不平的緣故,這是從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來講。如果以外面的世界來說,世間有許多事看起來似乎不平:有錢的人很有錢,貧困的人住不好、吃不好、睡不好;有些人身體健康、身強力壯,聰明又有智慧,有些人卻六根不全、瞎眼跛腳,甚至是智能障礙或植物人。外面的世界爲什麼有這麼多不平?因爲每個人的業報不同,造作的善業、惡業不同,果報就不一樣。

  

  善業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又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由于善法的程度不同,所感的果報就不同。惡業也是如此,每個人所造的惡業不同,有的深、有的淺,所以這一生的果報也不同。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看,業報不同,所以世界就不平。

  

  孔子周遊列國時,某次乘車經過一條路,有幾個小孩用磚頭、瓦塊在路中央砌了一座城,因此擋了路。孔子下車請孩子們把城拆掉,好讓車子通行。其中一個孩子叫項橐,很有智慧,他對孔子說:「聽說你很有智慧,難道你不知道,所有的車子都是繞城而過,豈有將城拆掉讓車子過的道理?」孔子聽了項橐的回答,覺得這個孩童非比尋常,就問了他一些問題,項橐的回答均超乎一般成人。于是孔子說:「你很有智慧,我想跟你談論平天下之道,你的意見如何?」項橐回答:「天下怎麼能平呢?天之下有高山、有江海、有王侯、有奴仆……等。如果平了高山,鳥獸將住在何處?如果填平江海,水裏的魚鼈蝦蟹又該到何處去?如果除卻王侯,人民的諸多事務由誰來管理?如果大家都是皇帝,誰來當臣民?如果都是仆人,又聽從誰呢?所以請問夫子,您如何去平天下?」孔子被問得啞口無言。

  

  如何平天下呢?要心平。心平,則世界平。一般人不容易達到心平,但是悟了道,「千年暗室,一燈即破」,悟到無住心,時時刻刻安住在中道,這念心就平了。

  

  佛經上記載,有一位持地菩薩,他修行的法門是修路,拿鋤頭將高高低低的路鏟平。雖然這是在事上修,但是事達到最高的境界,理就現前,因爲這念心和外面的世界是一個境界。持地菩薩聽到佛開示:「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當下就大徹大悟,悟到內外一如。這念心真正達到平的境界,叁昧就現前。叁昧是指正念、正定,是定慧不二、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這念心,如如不動是定,了了常知是慧。這念心如一潭止水、如明鏡一般,這就是達到了心平;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就必須藉用種種方便法門,就必須以持戒來達到心平。

  

  佛法初到中國,一般人多注重事修而缺乏理上的契入,所以不了解何謂真正的功德,譬如梁武帝雖然行善、修福,但都只是在事上修,不了解心性的道理。六祖大師順應當時的時節因緣,爲了對治當時大衆的知見,所以才說「心平何勞持戒」,這是一語雙關,大衆要了解。

  

  

  --------------------------------------------------------------------------------

  (二十二)970921

  

  

  「行直何用修禅」,行,就是身口意的一切活動,有心行、口行、身行。如果身、口、意叁業都是正直的,時時刻刻都不偏左、不偏右,不住空、不住有,這念心就是直心,不是虛妄心、虛僞心,這就不用修禅了。但是,一般人的心不直,總是有所偏執、取舍,有很多的習氣、毛病,所以必須用修禅的方法將心中的我執、八識田中的種子破除。

  

   以修觀行而言,有所謂的「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又稱爲「五門禅定」,用五種方法來停止心中的妄想、雜念。如果自己這念心已經沒有妄想、雜念,就不需要修五停心觀了;因爲妄想、雜念不能止息,所以需要用方法對治。念佛也是一種止妄的方法,是以念止念、以毒攻毒,以好的念頭對治壞的念頭,所以念佛也是修禅。爲何是以毒攻毒?可能有些人不了解,念佛怎麼會是毒?這要看以什麼角度來說;如果站在最高的境界──「無念、無爲、無住」的角度來看,無論善念或惡念,只要有念就是毒。

  

   「禅」就是定慧不二的這念心。修禅也有深淺層次的不同,其中一種是先定而後慧,由持戒而達到定,由定而發慧。對于戒、定、慧叁學,古人有個譬喻:心裏的妄想、惡念猶如強盜、小偷,持戒就好比警察,時時以警覺心看住強盜、小偷,使其沒有機會作怪;因爲有戒行,心裏的妖魔鬼怪就起不了作用,這是持戒的功用。持戒是第一步,只是把強盜、小偷看牢,使他們暫時無法作怪,但是,哪天一不注意,他們就又作怪了。所以持戒只是前方便,還要進一步修定。定,就像是用繩子把強盜、小偷捆住,將妄想拴住。修定的方法很多,念佛、打坐、誦經、持咒都是在修定。把強盜、小偷捆起來是不是就萬無一失?萬一繩子斷了,他還是會去作亂。因此第叁步要以智慧觀照,觀照就是把強盜、小偷轉化成好人、賢人,如此才能徹底消滅心中的禍亂,所以定慧等持很重要。

  

  真正有功夫的修行人,時時刻刻都在禅定當中,是以禅悅爲食;一般凡夫則是眼睛以色爲食,總是喜歡看外面的東西,不看就難過;耳朵喜歡聽外面的聲音,不聽也很難過;心始終是妄想紛飛,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患得患失,念念都是在生滅當中。自己可以檢討、反省,看看有沒有這些毛病?只要聽到一點聲音,就立刻轉過頭去看一看,這就證明自己沒有定;如果自己動都不動一下,就表示已經有一點點定了,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影響。如果行住坐臥不具足四威儀,沒辦法念念作主,心不平、行不直,就必須持戒、參禅。

  

  以上的「戒」與「定」屬于出世法;佛法不離世間法,六祖大師接著所開示的幾項則屬于世間法,這些都是做人處世的根本道理。

  

  

  --------------------------------------------------------------------------------

  

  (二十叁)970928

  

  

  「恩則孝養父母」,在家居士要孝養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不知恩、不感恩、不報恩,就失去了做人的原則。所謂「孝」,涵蓋孝養、孝敬、孝順。古人亦雲要「移孝作忠」,這是指當忠孝不能兩全時,就應取最重要的一方作爲自己抉擇的標准,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家存在,家庭才存在;家庭存在,自己才存在。所以首先要爲國盡忠、保全國家,爲國家建功立業,功德流芳千古,個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父母、祖先因此受到尊敬,這也是孝的功德。

  

  孝養,不但要孝養父母的身,也要孝養父母的心。孝養父母的身,就是供養父母的衣、食、住、行所需;孝養父母的心,使父母心中有善法、善念、知因識果,進而有定、有慧。一般來講,最低限度要做到身的孝養,父母年紀大、有了病痛,做兒女的必須要奉養,使父母身體健康、衣食無慮;更進一步就要有孝養心,使父母知因識果,知道人有過去、現在、未來,還要讓父母恭敬、供養叁寶。

  

  很多人認爲出家是不要父母、不盡倫常,離開家庭就是不孝,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沒錯,但只是表象上的理解。看看現代社會,有很多家庭雖然兒女在家,父母卻被兒女氣得天天傷心掉淚,或是爲兒女償還各種債務,甚至于因爲兒女的種種不法行爲而東躲西藏,這是不是盡孝呢?有些人的雙親還沒往生,做兒女的就准備要分財産,更甚者,還有人繼承了父母的財産以後就棄養父母,這是不是盡孝呢?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對父母可能連最基本的孝養都做不到,報紙上經常刊登,父母年紀大了,兒女不但不照顧,甚至還心生厭煩,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也從不去探望,這是現今社會的病態。如果只知道養,而不知道敬、不知道順,沒有知恩、感恩、報恩的心,就如孔子所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沒有孝順心、孝敬心,只做到養,這和養寵物有什麼差別呢?養寵物也是天天給它吃、給它喝,乃至于有些人還天天幫它洗澡、梳毛、帶在身邊,晚上還要抱著一起睡覺,比照顧自己的父母還要殷勤、關心。

  

  父母對我們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恩重如山,所以要知恩、感恩,要孝順、孝敬、孝養。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已經往生忉利天,佛還親自上忉利天宮爲母說法,這是真正的大孝。目犍連尊者、地藏王菩薩救母離惡道,也是大孝,佛弟子中許多發心的菩薩、祖師大德,對于父母都是百般地孝敬、孝養、孝順。出家修行,離開了父母、師長,應該如何盡孝呢?佛經上說:「以此禮誦功德,回向父母師長」,這就是盡孝。每天誦經、持咒、修善,將功德回向父母、師長,令往生的父母、師長能超生善道、超生淨土,在世的父母、師長能消除業障、增福延壽、長養菩提,這就是盡孝道,所以要精進修行以成就自己的道業、功德,這才是大孝。況且,我們並非只有這一世的父母,還有生生世世的父母。

  

  《梵網經》講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甚至「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這更是徹底。人有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地、水、火、風組成物質性的色身,而外面的世界也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因此一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都是我們的身體。內外一如、冤親平等,才是真正的盡大孝,悟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如何報答父母的恩德。

  

  此外,要擴大對父母、家庭的觀念,不僅僅只是照顧一個家庭。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更深入地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釋迦牟尼佛及菩薩、祖師大德雖然不一定有自己的兒女,可是他們視一切衆生如親、如子,普度一切衆生,世世代代香火…

《六祖壇經疑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般若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