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正觉。这念心安住于觉性,时时刻刻觉察、觉照、觉悟,继续不断地用功,这是自利;能够将这个道理广传给大众,利益众生,就是菩萨行;觉性达到圆满,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觉性如来。觉性如来现前,具足一切光明,称为常寂光净土,称为大光明藏,这时候不论白天、晚上,这念心时时都是放大光明。这念心的大光明能遍照六根,因此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清净,就破除了心里的六欲境界。众生心中有六欲境界,所以有六欲诸天;现在觉性现前,放大光明,就照破了六欲境界、照破六欲诸天,诸天皆成为净土,一切天人、天子都成了罗汉、菩萨。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觉性时时刻刻现前,时时刻刻检讨反省,称为自性内照。众生六根向外攀缘,所以流转生死;自性时时刻刻内照,贪、瞋、痴三毒自然就没有了。以前所造的罪业在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圆明寂照的当下即得解脱,心地内外明彻,与西方净土无别,这就是真正的净土现前。不仅西方是净土,东方、南方、北方都在这个大光明藏当中。假使不从因上修、理上悟,又怎么能有未来的果报呢?「彼」就是指未来的果报。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大众听了六祖大师这一番开示,都清清楚楚地契悟了心性,一起向六祖大师顶礼,同声赞叹这个法门殊胜难得,并且发愿:「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听闻这个道理、契悟这个道理,都能心开意解!」现在,相信大众也都有所契悟,但是不仅要契悟,还要时时刻刻信受奉行,这才是真正属于修道位。
--------------------------------------------------------------------------------
(二十)970907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修行,有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有些人因此产生疑惑,认为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就不一定要出家了嘛?要知道,虽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但是成就却有深浅,确确实实不一样。从佛教经典来看,每一尊佛都是由出家修行而成就,所以要上求佛道、圆满福慧,最后一生必须现出家相。至于开悟,出家能开悟,在家也能开悟。开悟指契悟自心,真正找到了修行的路头,所以悟后的修行和没有开悟时的修行是相差很远。开悟的人,明白自己这念心,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没有开悟的人,还不清楚这条心路的方向,只是属于修加行的阶段。
虽然开悟没有在家、出家的差别,但事相上的修道还是有些不同。出了家,即使没有开悟,每天早课、晚课、诵经、持咒、打坐,乃至于修建道场、弘扬佛法,从早到晚所作所为都是善法、出世法,没有私心、没有恶念,都是为大众、为道场、为了弘扬佛法。在家就不一定,在家居士可能也有这个观念,但是想要有同样的作为就不容易,甚至连这种观念都很难产生。为什么?因为在家虽然可以修,但是有家庭、儿女、事业,离不开名、利、财、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家修行实在不容易。出家修行有助道的因缘,是顺增上缘;在家修行不一定有助道的因缘,而且可能还有逆缘,使其退失道心。所以出家是很大的福报,沾佛的光明。没有出家的人虽然很想修行,却有许多障碍要突破,在突破障碍的过程中,有时候反而退失了道心、产生邪见。即使已经信仰佛法,但是佛教的各个宗派有种种不同的观念,徘徊其间,莫衷一是,所以要想成就道果真是不容易。
既然在家也可以修,应该如何修呢?韦刺史进一步请六祖大师为大众指示在家修行的方向。六祖大师指示,在家修行要想得解脱、与道相应,就必须依据「无相颂」用功。颂就如同中国的诗,可是不讲究平仄,只是把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诗的简化。
佛法中,一是有相,一是无相;有相,大多讲「事」;无相,是讲「理」。什么是有相?衣、食、住、行是相,诵经、拜佛、建道场也是相。一般人认为有相、无相是分开的,在禅宗来讲,不执着有相就是无相;执着无相,无相也成了有相。若是不懂这些道理,无相是无相、有相是有相,无相和有相就被分成两边来看待。以天台宗所修的「空、假、中」三观而言,对于根机差一点的人就讲次第三观,先修空观,空观成就了再修假观,然后不执着空、不执着假,修中道第一义观。如果是对上根利智的人,就不需要讲次第三观,直接讲一心三观,一心当中具足空、假、中三观,空、假、中相互融摄,一即三、三即一,事即理、理即事,事和理是一个,不是两个。能这样契悟就是上上根机的人;如果无法契悟,也不妨碍从事上慢慢熏修,藉由事上的因缘提升自己,有了信心、扎了根,再进一步由事到理。
什么是由事到理?譬如布施、供养、持戒,这是在事上修,事上都做到了,最后事也要放下,不要执着。为什么要放下?因为事属于缘起,缘起是有生有灭,如果执着在事上修,将来得到福报,福报享完就没有了,所以还要回归于理。归于什么理?如《四十二章经》所说的「修无修修」,虽然在事上修布施、持戒,但是修的当下不执着,能所俱空,最后空也不执着,归于中道实相,这念心始终是清明、作主,这就是理,属于无为法。前面事上的作为属于有为法,后面则归于理,属于无为法。为什么不直接契入无为法呢?因为每个人的根机不同。上上根机的人直接契悟这念心,「顿悟自心,直了成佛」是先悟后修。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了这念心以后,也不妨碍在日常生活中修一切善法,这时修行就是四两拨千斤。修善而不执着善,始终不离开这念心,这就是如来住世,所谓「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如果还没有契悟这念心,就先从事上修,修了一切善法而不执着,就能入理。什么理?无相之理。所以,修行是在有相或无相,端看每个人的智慧、领悟的深浅。
在家修行,生活中有很多繁杂的事,应该怎么修呢?六祖大师为了方便在家菩萨的修行,所以说了「无相颂」。修善不执着善、不执着功德,这就是无相。修善是有相,必须由有相归于无相,无相是指「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很多人听到无相,又去想个空的境界,这就不是无相了。因为一起心动念、一想到空,空又变成有了。因为这个境界是心念想出来的,是念头在活动,不是真空。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六祖大师告诉大众,若能明白「无相颂」的道理,依照「无相颂」的道理去实行,就像是与我同在一处修行。其实,不但是和六祖大师在一起,也和十方诸佛在一起。因为十方诸佛悟到这个道理,我们也悟到这个道里;佛走这一条路,我们也是走这一条路,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差别。
「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如果不依循这个道理去修行,即使剃了发、出了家,「于道何益」?对于修道也不会有所增益。这里所讲的道,就是心性、菩提涅槃、中道实相之道。虽然是剃发出家,若没有悟到这念心,就见不到六祖大师、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离六祖大师、诸佛如来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所以「无相颂」很重要,不论出家、在家,都必须体悟这个道理;否则,即使出了家,依然在走远路,也只是修前方便、修加行,与无相心性之道不相应,总是隔了一层。
--------------------------------------------------------------------------------
(二十一)970914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大众要仔细研究「无相颂」的道理,如果不了解「无相颂」的真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譬如有些人听到要持戒,辩言:「持什么戒?不要受拘束!心平何劳持戒。」谈到修禅、打坐,也用六祖大师的话回应:「修什么禅、打什么坐?行直何用修禅!」这对不对呢?也对,但是要看时节因缘。如果自己的心已经达到平等不二、如止水般平静,自然不用持戒、修禅,再说持戒、修禅等于头上安头,就成了多余。更进一步,不但不需要持戒、修禅,所有一切法都要放下,如《金刚经》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已经过了河、上了岸,就不再需要船了。但是,自己这念心已经达到平静、平等不二了吗?如果心不平,就一定要持戒;还没有过河、上岸,就一定需要船。河,是指心中的烦恼,所谓烦恼之河、生死之河,要渡过这条大河就必须借助于船,要有方便;持戒、修禅,就是方便法。
所谓「心平」,平是平等不二,就像秤一样,稍微差一点点,秤就不平了;又如,起造建筑物要拉水平线,以水平来测量建筑物是不是绝对地平直。所以,心平就是心像止水一般,平平静静,不起一点波浪;像水平一般,平等不二。
我们可以检视自己这念心有没有达到真正的平?看到好的,有没有贪爱的念头?如果有,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心已经不平了。这念心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
《六祖坛经疑问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