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疑問品▪P9

  ..續本文上一頁爲正覺。這念心安住于覺性,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覺悟,繼續不斷地用功,這是自利;能夠將這個道理廣傳給大衆,利益衆生,就是菩薩行;覺性達到圓滿,就稱爲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覺性如來。覺性如來現前,具足一切光明,稱爲常寂光淨土,稱爲大光明藏,這時候不論白天、晚上,這念心時時都是放大光明。這念心的大光明能遍照六根,因此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清淨,就破除了心裏的六欲境界。衆生心中有六欲境界,所以有六欲諸天;現在覺性現前,放大光明,就照破了六欲境界、照破六欲諸天,諸天皆成爲淨土,一切天人、天子都成了羅漢、菩薩。

  

  「自性內照,叁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覺性時時刻刻現前,時時刻刻檢討反省,稱爲自性內照。衆生六根向外攀緣,所以流轉生死;自性時時刻刻內照,貪、瞋、癡叁毒自然就沒有了。以前所造的罪業在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圓明寂照的當下即得解脫,心地內外明徹,與西方淨土無別,這就是真正的淨土現前。不僅西方是淨土,東方、南方、北方都在這個大光明藏當中。假使不從因上修、理上悟,又怎麼能有未來的果報呢?「彼」就是指未來的果報。

  

  「大衆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衆生,聞者一時悟解。』」大衆聽了六祖大師這一番開示,都清清楚楚地契悟了心性,一起向六祖大師頂禮,同聲贊歎這個法門殊勝難得,並且發願:「願法界一切衆生都能聽聞這個道理、契悟這個道理,都能心開意解!」現在,相信大衆也都有所契悟,但是不僅要契悟,還要時時刻刻信受奉行,這才是真正屬于修道位。

  

  

  --------------------------------------------------------------------------------

  (二十)970907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爲教授。」師言:「吾與大衆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 

  修行,有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有些人因此産生疑惑,認爲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就不一定要出家了嘛?要知道,雖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但是成就卻有深淺,確確實實不一樣。從佛教經典來看,每一尊佛都是由出家修行而成就,所以要上求佛道、圓滿福慧,最後一生必須現出家相。至于開悟,出家能開悟,在家也能開悟。開悟指契悟自心,真正找到了修行的路頭,所以悟後的修行和沒有開悟時的修行是相差很遠。開悟的人,明白自己這念心,不會走遠路,更不會走錯路;沒有開悟的人,還不清楚這條心路的方向,只是屬于修加行的階段。

  

  雖然開悟沒有在家、出家的差別,但事相上的修道還是有些不同。出了家,即使沒有開悟,每天早課、晚課、誦經、持咒、打坐,乃至于修建道場、弘揚佛法,從早到晚所作所爲都是善法、出世法,沒有私心、沒有惡念,都是爲大衆、爲道場、爲了弘揚佛法。在家就不一定,在家居士可能也有這個觀念,但是想要有同樣的作爲就不容易,甚至連這種觀念都很難産生。爲什麼?因爲在家雖然可以修,但是有家庭、兒女、事業,離不開名、利、財、色。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家修行實在不容易。出家修行有助道的因緣,是順增上緣;在家修行不一定有助道的因緣,而且可能還有逆緣,使其退失道心。所以出家是很大的福報,沾佛的光明。沒有出家的人雖然很想修行,卻有許多障礙要突破,在突破障礙的過程中,有時候反而退失了道心、産生邪見。即使已經信仰佛法,但是佛教的各個宗派有種種不同的觀念,徘徊其間,莫衷一是,所以要想成就道果真是不容易。

  

  既然在家也可以修,應該如何修呢?韋刺史進一步請六祖大師爲大衆指示在家修行的方向。六祖大師指示,在家修行要想得解脫、與道相應,就必須依據「無相頌」用功。頌就如同中國的詩,可是不講究平仄,只是把意思表達出來,可以說是詩的簡化。

  

  佛法中,一是有相,一是無相;有相,大多講「事」;無相,是講「理」。什麼是有相?衣、食、住、行是相,誦經、拜佛、建道場也是相。一般人認爲有相、無相是分開的,在禅宗來講,不執著有相就是無相;執著無相,無相也成了有相。若是不懂這些道理,無相是無相、有相是有相,無相和有相就被分成兩邊來看待。以天臺宗所修的「空、假、中」叁觀而言,對于根機差一點的人就講次第叁觀,先修空觀,空觀成就了再修假觀,然後不執著空、不執著假,修中道第一義觀。如果是對上根利智的人,就不需要講次第叁觀,直接講一心叁觀,一心當中具足空、假、中叁觀,空、假、中相互融攝,一即叁、叁即一,事即理、理即事,事和理是一個,不是兩個。能這樣契悟就是上上根機的人;如果無法契悟,也不妨礙從事上慢慢熏修,藉由事上的因緣提升自己,有了信心、紮了根,再進一步由事到理。

  

  什麼是由事到理?譬如布施、供養、持戒,這是在事上修,事上都做到了,最後事也要放下,不要執著。爲什麼要放下?因爲事屬于緣起,緣起是有生有滅,如果執著在事上修,將來得到福報,福報享完就沒有了,所以還要回歸于理。歸于什麼理?如《四十二章經》所說的「修無修修」,雖然在事上修布施、持戒,但是修的當下不執著,能所俱空,最後空也不執著,歸于中道實相,這念心始終是清明、作主,這就是理,屬于無爲法。前面事上的作爲屬于有爲法,後面則歸于理,屬于無爲法。爲什麼不直接契入無爲法呢?因爲每個人的根機不同。上上根機的人直接契悟這念心,「頓悟自心,直了成佛」是先悟後修。悟後起修才是真修,悟了這念心以後,也不妨礙在日常生活中修一切善法,這時修行就是四兩撥千斤。修善而不執著善,始終不離開這念心,這就是如來住世,所謂「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如果還沒有契悟這念心,就先從事上修,修了一切善法而不執著,就能入理。什麼理?無相之理。所以,修行是在有相或無相,端看每個人的智慧、領悟的深淺。

  

  在家修行,生活中有很多繁雜的事,應該怎麼修呢?六祖大師爲了方便在家菩薩的修行,所以說了「無相頌」。修善不執著善、不執著功德,這就是無相。修善是有相,必須由有相歸于無相,無相是指「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很多人聽到無相,又去想個空的境界,這就不是無相了。因爲一起心動念、一想到空,空又變成有了。因爲這個境界是心念想出來的,是念頭在活動,不是真空。

  

  「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六祖大師告訴大衆,若能明白「無相頌」的道理,依照「無相頌」的道理去實行,就像是與我同在一處修行。其實,不但是和六祖大師在一起,也和十方諸佛在一起。因爲十方諸佛悟到這個道理,我們也悟到這個道裏;佛走這一條路,我們也是走這一條路,所以說佛佛道同,沒有差別。

  

  「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如果不依循這個道理去修行,即使剃了發、出了家,「于道何益」?對于修道也不會有所增益。這裏所講的道,就是心性、菩提涅槃、中道實相之道。雖然是剃發出家,若沒有悟到這念心,就見不到六祖大師、見不到釋迦牟尼佛,離六祖大師、諸佛如來有十萬八千裏之遙。所以「無相頌」很重要,不論出家、在家,都必須體悟這個道理;否則,即使出了家,依然在走遠路,也只是修前方便、修加行,與無相心性之道不相應,總是隔了一層。

  

  

  --------------------------------------------------------------------------------

  (二十一)970914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大衆要仔細研究「無相頌」的道理,如果不了解「無相頌」的真義,「依文解義,叁世佛冤」。譬如有些人聽到要持戒,辯言:「持什麼戒?不要受拘束!心平何勞持戒。」談到修禅、打坐,也用六祖大師的話回應:「修什麼禅、打什麼坐?行直何用修禅!」這對不對呢?也對,但是要看時節因緣。如果自己的心已經達到平等不二、如止水般平靜,自然不用持戒、修禅,再說持戒、修禅等于頭上安頭,就成了多余。更進一步,不但不需要持戒、修禅,所有一切法都要放下,如《金剛經》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已經過了河、上了岸,就不再需要船了。但是,自己這念心已經達到平靜、平等不二了嗎?如果心不平,就一定要持戒;還沒有過河、上岸,就一定需要船。河,是指心中的煩惱,所謂煩惱之河、生死之河,要渡過這條大河就必須借助于船,要有方便;持戒、修禅,就是方便法。

  

  所謂「心平」,平是平等不二,就像秤一樣,稍微差一點點,秤就不平了;又如,起造建築物要拉水平線,以水平來測量建築物是不是絕對地平直。所以,心平就是心像止水一般,平平靜靜,不起一點波浪;像水平一般,平等不二。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這念心有沒有達到真正的平?看到好的,有沒有貪愛的念頭?如果有,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心已經不平了。這念心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

《六祖壇經疑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般若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