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盡,大衆爭相禮拜、供養;雖無兒女,反而是兒女滿天下。所以要盡大孝,出家成道才是真正的盡孝,一切孝養、孝敬、孝順都能圓滿。
要知恩、感恩、報恩,尤其住在道場,有這麼多人護持,先不說得太長遠,就以每天吃的飯、喝的水來說,一粒米、一滴水,要經過多少手續、多少人的手才能送到自己口裏?把這個觀念想通了,社會上所有的人確確實實都對自己有恩。所以要知恩,如果連知恩的心都沒有,感恩的心也就生不起來;感恩的心生不起來,哪有可能報恩呢?所以先要「知」。在佛法來講就是先知道「理」,然後依理去實踐、實行,一定能成就一切大功德、大福報。
--------------------------------------------------------------------------------
(二十四)971005
「義則上下相憐」,義是指正義、正氣、正確的心念和行爲,心中存有正義、正氣,彼此就能産生慈悲心、關懷心、憐憫心。在上位的人以慈悲心照顧下屬,在下位的人以恭敬心侍奉、尊重長上,這些都必須要心存「義」才能達成。中國人講究禮義廉恥,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四維就是四個綱常,好比房子的四方架構、四根大柱,如果沒有這四根大柱,房子就修建不起來;禮義廉恥是人格的架構,要想有完整的人格,就必須具有禮義廉恥四綱常。一般都知道「見義勇爲」,義,在佛法來講,六波羅蜜中的布施就是一種義行,五戒的不偷盜也是義的表現,所以佛法包含了世間法。
「讓則尊卑和睦」,讓是禮讓、忍讓,能讓就是福。讓就是退後一步,古人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不要斤斤計較,要能忍、能讓。能做到讓,自然而然就「尊卑和睦」,尊卑禮讓、長幼有序,上上下下都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因爲讓,居上位的人就不會氣勢淩人,不會有高高在上的慢心,在下位的人也能知禮節、知尊重。不但人知道禮讓,許多動物也知道禮讓,例如鯉魚在水裏遊,一定是有條有理,大的在前、小的在後,長幼有序,不爭先恐後,這就是一種次第、一種禮讓。
讓也是尊重,要尊卑分明,如佛法也講:「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除了尊重戒臘以外,還要尊重執事,以恭謹的態度完成常住事務。有些人認爲尊卑分明是不平等、不民主,這是錯誤的觀念,是錯解了平等與民主,無論是國家、社會、工商企業、學校、各種團體,如果沒有尊卑次第就易脫序,甚至于産生動亂。
佛法講佛性平等,佛性的確是平等,這是在「理」上平等,但是在「事」上並不平等,因爲各人的業果不同。雖然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但由于過去所造的善業、惡業不同,所以這一生的果報不同;過去造了太多的惡業,以致于佛性沒有辦法完全顯現,心裏都是昏沈、妄想、無明、煩惱,這些就是在事上的果報。在事上,佛是已經解脫的人,心中都是光明,不但沒有煩惱、憂愁,更有大定力、大慈悲、大智慧、大願行、大神通,萬德具足,能普度一切衆生,所以值得大衆尊敬。反觀自己,這念心是不是還沒有解脫?心裏還有種種煩惱、處處不得自在?因爲自己還做不到,沒辦法像佛一樣萬德具足,所以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要禮敬叁寶、以叁寶爲上。雖然覺得自己很卑微,可是人人都有佛性,自己的佛性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性無二無別,所以也要肯定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了解事與理,就能不卑不亢,自然而然就會對有德、有能、有修養、有戒行的人心生敬重,更何況尊重他人是善法、是功德,不是卑微的事。
「忍則衆惡無喧」,忍是忍耐,能忍自安,忍可以産生定力;有定,凡事就能看得清楚:何爲是?何爲非?何者該說?何者不該說?何時何處該進、該退?自己都有標准,不會進退失據。
現在的人普遍缺乏「忍」,喜歡膨脹自己,不懂得自我反省、檢討,卻專指責他人、說別人的過失,所以社會充斥著紛爭喧擾。古人說:「莫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看見他人的短處,先要反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自己要先行改善;看見他人的長處,自己要向對方學習、要贊歎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誇耀自己。「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這就是忍,守口如瓶、攝意如城,所以「忍心不說」也是一種修行。如果自己性情急躁,就要「戒急用忍」,以「忍」來對治;但是該做的還是要積極去做,不能以「戒急用忍」作爲借口,自己要拿捏恰當。如果大家都能忍、能讓,必然可以衆惡無喧、趨吉避凶。
--------------------------------------------------------------------------------
(二十五)971012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這當中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産生的果報,譬如用鑽子鑽木取火,鑽木的目的是希望能生出火,這也必須要時節因緣和合,鑽子和木頭磨擦到相當程度時産生高熱,火才會現前;如果只鑽幾下,看不見火就不鑽了,怎麼可能生出火苗?所以,做任何事都必須有長遠心、耐心、恒心,就像鑽木取火一樣,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長遠心、耐心、恒心,否則怎麼能成就佛的智慧和功德?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本著以上這些道理去實踐,如鑽木取火一般有耐心、恒心,即使是汙穢的淤泥,也一定能生出清淨的蓮花。淤泥是指這個五濁世界,也是指心中的煩惱。蓮花譬喻這念心,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衆生的這念心雖然有煩惱,只要將煩惱轉過來就變成菩提心。要想成就佛道、度化衆生,必須具足禅定、智慧。禅定、智慧在哪裏?也是在煩惱心當中,只要把煩惱轉過來就是,所以不要怕煩惱。如何轉煩惱?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惡念馬上照住、照破。時時刻刻檢討、反省,不起貪心、瞋心、癡心,口不犯四種過失,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身不造殺、盜、淫等惡行,如果有這些毛病,即刻慚愧、忏悔,不要再犯。貪、瞋、癡及四種口過是淤泥,身體的懈怠、放逸……種種不良的行爲也是淤泥;雖然是淤泥,可是紅蓮花、白蓮花都能從淤泥當中生出,離開淤泥也生不出蓮花。所以,修行要想成菩薩道、成佛道,離不開這個凡夫心、離不開煩惱心,只要能夠轉識成智、轉煩惱爲菩提,淤泥中就能生出蓮花。
蓮花是比喻這念心,這念心如果有煩惱、妄想,就好比生鏽的鐵蓮花,經由檢討、反省、誦經、持咒、打坐、發願,慢慢地煉掉了鐵蓮花上的鏽,再經過不斷的冶煉、琢磨,鐵蓮花就會轉化成清淨的白蓮花。不論是鐵蓮花、銅蓮花、銀蓮花、白蓮花,都是一種譬喻,代表心念的提升。心清淨了,鐵蓮花就轉變成白蓮花;不但心清淨,還具足大慈大悲,這就轉變成紅蓮花;再進一步,定慧精進,達到金剛定的境界,漏盡煩惱、成佛種智,就轉變成金蓮花了。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還以爲是人從蓮花裏生出來。當然,人也可以從蓮花化生,在佛的時代就曾記載有女孩從蓮花化生,但是一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不論從什麼地方出生,有生就一定有死,所以還是用功修行最重要。「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衆生心悟了,就是佛心,不要輕忽自己,自認爲是薄地凡夫。凡夫心很可貴,因爲凡夫心當中有佛性,煩惱轉過來,淤泥定能生蓮,這念心一定能夠成就定慧、得解脫,心清淨、心定了,就能超凡入聖,安住在真正的淨土。
--------------------------------------------------------------------------------
(二十六)971019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良藥苦口利于病,良藥大多都是苦的,但是良藥才能治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直言規勸的話語雖不如恭維話好聽,卻是真正能提升自己的良藥。就像現在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誠直的規勸,有些人可能聽得沒興趣,但這的確是良藥。有些人喜歡說恭維的話,也有些人喜歡聽恭維的話,但是這些好聽的話對自己並沒有幫助,往往自己最不愛聽的話卻是最真實的話,聽進去就能改善自己的行爲,所以說「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重要的是知過、改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勇于改過,福德、智慧就能增長;不承認自己的過失、推诿過失才是可恥的事。很多人到處去求智慧,智慧在哪裏?如果智慧是菩薩給的,菩薩把智慧收回去時,不就沒有智慧了嗎?所以,智慧不是他人賜予的,智慧是本具的,這念心知過、改過,煩惱就轉變成菩提,智慧就能增長。
世界上有叁種人,第一種是先知先覺的聖者,從不造惡業;第二種是後知後覺的菩薩,能知過、改過就是菩薩行;第叁種是不知不覺的衆生,天天在造惡業,殺生、偷盜、放縱欲求,乃至欺上瞞下,不知悔改,然而卻以自己只是薄地凡夫而非聖人的借口來原諒自己,這就是不知不覺的衆生,實在是對不起自己。所以,要經常在這念心上用功、返照,返照就是檢討、反省,這念心慈悲、平等、清淨、無住,一定能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護短」是掩飾自己的錯誤、缺點,別人善意告訴你錯在何處,自己不但不檢討、反省、慚愧、忏悔,反而生大無明、發大脾氣,這就是護短,這不是賢者的行爲。護短的人,內心是黑暗、煩惱,找不出一點光明。忏悔能生功德、忏悔能生善法,…
《六祖壇經疑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