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定慧品▪P2

  ..續本文上一頁爲不好吃,就心生煩惱,這念心沒有定,貪著酸甜苦辣,就是染汙、不清淨的用。所以要再進一步,知道什麼好吃,但是不貪吃;知道什麼不好吃,但也不起煩惱,這就是慧當中有定,定當中有慧,定慧一體。如果把定慧分開了,定是定、慧是慧,以吃東西來講,如果不生分別,什麼味道都不知道了,今天吃的是什麼菜?不知道;味道是酸的、鹹的?不知道──因爲只有定沒有慧。禅宗所說的定慧是一個,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念心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在起作用,所以處處都是道場,時時刻刻都是佛法。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明白了這個道理,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打坐如此,走路也如此,乃至睡覺也是如此,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大小便溺都是如此,這就是禅宗祖師所說的:「穿衣吃飯、行住坐臥、挑柴運水,都是神通妙用。」爲什麼?因爲定慧不二的這念心時時刻刻都現前,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這個法門就稱之爲頓悟法門、圓頓法門。這要自己去體悟才能通達,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我們在禅七時經常講中道實相,中道實相就是定慧等持、定慧不二的這念心。

  

  

  --------------------------------------------------------------------------------

  

  (叁)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諸學道人,包括了在家、出家,新學、久學,乃至于賢位菩薩、登地菩薩。「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如果說是先定而後慧,這也不能說不對,可是就落入階梯了,屬于漸次修行。就像讀書一樣,先從幼稚園畢業,然後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這是一種次第。六祖大師這裏所講的是心地法門,直指這念心,契悟菩提心是沒有次第的;如果是修戒、修定、修慧,然後再發菩提心,就屬于漸修法門。契悟菩提心不需要經過這些層次,所以稱爲諸佛的心印。這個法門就是佛經所說的:「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凡夫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只要從現在開始不起煩惱就是,一切都是現成,一切都具足,這就是頓教法門,否則就屬于漸修法門。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如果有「先持好戒才能得定,得定以後才能發慧」這種見解,這是法有二相,這個法就不是無上法門,不是不二法門,也不是佛的心法,不是無上菩提妙明真心。因爲法有二相,有能、有所,有心、有境,有定、有慧,成了相對法,成了世間法,屬于生滅法,有兩個相,有生、有滅。悟到定慧不二這念心是不生不滅法,沒有生就沒有滅,這個法就沒有二相。以下再解釋什麼是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口在說好話,心卻是起惡念,口善心惡,心口不一,心口相違,這就是二法、二相。同樣地,只是嘴上說定、說慧,徒托空言,沒有身體力行,終究不能與定慧相應,定是定、慧是慧,定慧不能等持。如果是心口一致,心裏所想和口所說、身體所做的都是善法,內外一如,這才是定慧均等。譬如,內心知道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心不應起貪、瞋、癡,身不做殺、盜、淫之事,行之于日常生活,確確實實都能做到,在言行上都能實踐,這就是內外一如,定慧均等。否則,定慧不能均等,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卻始終做不到,空有慧而沒有定,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狂慧」。又如,很多人談開悟的境界,說得好象是真開悟似的,可是觀察他的言行,卻還不如一個凡夫,貪、瞋、癡,殺、盜、淫,人我是非一大堆,這就是心口不相應。真開悟的人是表裏如一,定慧等持。

  

  

  --------------------------------------------------------------------------------

  (四)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自悟修行,要自己去悟,悟什麼?悟到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定,不是時時刻刻地想:「佛經裏說百千叁昧,我將來也要修個叁昧。」這麼想,是把修行放在未來。現在要自悟修行,悟到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這念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就是定,不是另外再去修個定;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這就是慧。自悟,悟到第六意識不動。憨山大師說,修行本來就很簡單,就是意根不動。這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不動意根,不動意根就是定,意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慧,還是這念心!明白了,煩惱就是菩提。

  

  每個凡夫衆生都有意念、都有意識、都有意根,可是凡夫衆生在意根上攀緣、取舍,所以就完全不一樣了。自悟,就是悟到師父說法、大衆聽法這念心是本具的,不要再去求。雖然是本具,從現在開始,這念心要能在打坐的時候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一念不生才是。所以在打禅七的時候,師父經常告訴大衆:「就是這個!」到底是哪一個?聽法的這念心、聽法的這個、說話的這個、吃飯的這個、喝茶的這個、走路的這個,始終就是這一念,就是這個!悟,就是悟這個,不是另外看到個什麼,或是作了一個好夢,那不是悟。

  

  無明慧經禅師有一首偈,講得很清楚:「無始劫來只這個,今日依然又這個。複將這個了那個,這個那個同安樂。」這就是自悟。師父說到這裏,大衆確確實實對于這念心已經沒有一點懷疑,達到百分之百的信心,這就是悟了;但是,雖然悟了,只是理上悟,事上還沒有真正做到,只要六根一觸境,這念心又不在了。所以要繼續不斷地「複將這個了那個」,這念心要覺察,要觀照、覺照,這就是修行;要察而無察,照而無照。這念心如果照不住了,就要誦經、念佛、持咒、持戒、忏悔、修六波羅蜜,雖然是誦經、念佛、持咒、持戒、忏悔,但是修而無修;修一切善法,心不執著,這就是修而無修。念佛,沒有能念之心,沒有所念之佛,能念之心歸還原點,達到無修、無證、無言、無說,就是真正悟道的修行人。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行而無行,就是般若。所以,自悟就是悟到當前這念心是本具的;就像五祖大師爲六祖講《金剛經》時,六祖才真正地開悟,悟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悟到這個道理。

  

  悟了以後才是真修;沒有悟道,道是什麼、道在哪裏都不知道,怎麼修?悟了道,才真正進入修道位。但是,不要執著有能修、有所修,雖然是修,要「修無修修」;雖然是行六波羅蜜,要「行無行行」。早晚課誦還是照做,白天還是普度衆生、建設道場、弘揚佛法,這都是修行,修了之後不執著有能修、所修。如果執著自己有多大的福報、功德,持戒是多麼地嚴謹,別人都不如自己,這就是法有二相;不但有二相,而且還有四相——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能做到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言無言言、行無行行,這就是法無二相,是真正的大修行人,因爲修了之後不執著有能修、所修。例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卻說:「我沒有說一句佛法。」這就是沒有能修、沒有所修;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佛說:「沒有度一個衆生。」始終是法無二相,不離開當念。當念是什麼?定慧一如、內外一如的這念心。

  

  所以悟了以後還要修、還要行、還要保任。如果不保任,所悟的只是理,悟到理但沒有透過事上熏修,是站不住、站不長的;表面上好象悟了,可是境界一現前,卻又作不了主。這念心要能作主,保持正念,定慧等持,這就是出世間法。《六祖壇經》說:「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就在于此。從現在起,時時刻刻保持正見,就是出世,就是自悟修行。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還須在這念心上站得住、站得長。有人認爲:悟到這念心,平常心就是道,不需要再修了。可是煩惱一現前,平常心卻起不了作用,爲什麼?因爲不是真正明白自悟、自修。悟了理之後,還要將所悟的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要站得住、站得長,一切不假外求,這就是修行。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總有個方便,但是也可以不假方便,就是一念到底,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什麼意思呢?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一天、兩天、叁天、一百天,乃至于一年、十年、二十年,都是這念心,真正這麼用功,就是如來住世。

  

  悟,就是這樣悟,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這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不二的這念心不能分開,這就是「自悟修行,不在于诤」。所有一切言說都是方便,還诤什麼呢?沒有悟到這個道理就難免有所诤,诤人我是非,诤高低上下,與迷惑的衆生沒有差別。凡事都要斷勝負,要大家肯定自己,要分個人我、是非、高低,要爭一口氣,這都是衆生境界。如果真正明白「自悟修行」,雖然在修,不執著修;希望道業有成,但是成功了也不起慢心,即使失敗了也不煩惱,爲什麼?不執著有勝負。雖然沒有勝負心,還是希望能成功,沒有成功也不煩惱,失敗了也不氣餒,始終不離開這念心性。什麼心性?定慧不二這念心,始終是「法無二相」,這就是「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一乘任運,任運是用,一乘是體,有體、有用,體不妨礙用,用不離開體。

  

  …

《六祖壇經定慧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疑問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