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不好吃,就心生烦恼,这念心没有定,贪着酸甜苦辣,就是染污、不清净的用。所以要再进一步,知道什么好吃,但是不贪吃;知道什么不好吃,但也不起烦恼,这就是慧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定慧一体。如果把定慧分开了,定是定、慧是慧,以吃东西来讲,如果不生分别,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今天吃的是什么菜?不知道;味道是酸的、咸的?不知道──因为只有定没有慧。禅宗所说的定慧是一个,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念心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在起作用,所以处处都是道场,时时刻刻都是佛法。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明白了这个道理,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打坐如此,走路也如此,乃至睡觉也是如此,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大小便溺都是如此,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挑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为什么?因为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时时刻刻都现前,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这个法门就称之为顿悟法门、圆顿法门。这要自己去体悟才能通达,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我们在禅七时经常讲中道实相,中道实相就是定慧等持、定慧不二的这念心。
--------------------------------------------------------------------------------
(三)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诸学道人,包括了在家、出家,新学、久学,乃至于贤位菩萨、登地菩萨。「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如果说是先定而后慧,这也不能说不对,可是就落入阶梯了,属于渐次修行。就像读书一样,先从幼稚园毕业,然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是一种次第。六祖大师这里所讲的是心地法门,直指这念心,契悟菩提心是没有次第的;如果是修戒、修定、修慧,然后再发菩提心,就属于渐修法门。契悟菩提心不需要经过这些层次,所以称为诸佛的心印。这个法门就是佛经所说的:「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凡夫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只要从现在开始不起烦恼就是,一切都是现成,一切都具足,这就是顿教法门,否则就属于渐修法门。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如果有「先持好戒才能得定,得定以后才能发慧」这种见解,这是法有二相,这个法就不是无上法门,不是不二法门,也不是佛的心法,不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因为法有二相,有能、有所,有心、有境,有定、有慧,成了相对法,成了世间法,属于生灭法,有两个相,有生、有灭。悟到定慧不二这念心是不生不灭法,没有生就没有灭,这个法就没有二相。以下再解释什么是法有二相。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口在说好话,心却是起恶念,口善心恶,心口不一,心口相违,这就是二法、二相。同样地,只是嘴上说定、说慧,徒托空言,没有身体力行,终究不能与定慧相应,定是定、慧是慧,定慧不能等持。如果是心口一致,心里所想和口所说、身体所做的都是善法,内外一如,这才是定慧均等。譬如,内心知道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心不应起贪、瞋、痴,身不做杀、盗、淫之事,行之于日常生活,确确实实都能做到,在言行上都能实践,这就是内外一如,定慧均等。否则,定慧不能均等,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却始终做不到,空有慧而没有定,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狂慧」。又如,很多人谈开悟的境界,说得好象是真开悟似的,可是观察他的言行,却还不如一个凡夫,贪、瞋、痴,杀、盗、淫,人我是非一大堆,这就是心口不相应。真开悟的人是表里如一,定慧等持。
--------------------------------------------------------------------------------
(四)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自悟修行,要自己去悟,悟什么?悟到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定,不是时时刻刻地想:「佛经里说百千三昧,我将来也要修个三昧。」这么想,是把修行放在未来。现在要自悟修行,悟到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就是定,不是另外再去修个定;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这就是慧。自悟,悟到第六意识不动。憨山大师说,修行本来就很简单,就是意根不动。这个法门就是告诉我们不动意根,不动意根就是定,意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慧,还是这念心!明白了,烦恼就是菩提。
每个凡夫众生都有意念、都有意识、都有意根,可是凡夫众生在意根上攀缘、取舍,所以就完全不一样了。自悟,就是悟到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念心是本具的,不要再去求。虽然是本具,从现在开始,这念心要能在打坐的时候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一念不生才是。所以在打禅七的时候,师父经常告诉大众:「就是这个!」到底是哪一个?听法的这念心、听法的这个、说话的这个、吃饭的这个、喝茶的这个、走路的这个,始终就是这一念,就是这个!悟,就是悟这个,不是另外看到个什么,或是作了一个好梦,那不是悟。
无明慧经禅师有一首偈,讲得很清楚:「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这就是自悟。师父说到这里,大众确确实实对于这念心已经没有一点怀疑,达到百分之百的信心,这就是悟了;但是,虽然悟了,只是理上悟,事上还没有真正做到,只要六根一触境,这念心又不在了。所以要继续不断地「复将这个了那个」,这念心要觉察,要观照、觉照,这就是修行;要察而无察,照而无照。这念心如果照不住了,就要诵经、念佛、持咒、持戒、忏悔、修六波罗蜜,虽然是诵经、念佛、持咒、持戒、忏悔,但是修而无修;修一切善法,心不执着,这就是修而无修。念佛,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能念之心归还原点,达到无修、无证、无言、无说,就是真正悟道的修行人。修而无修,念而无念,行而无行,就是般若。所以,自悟就是悟到当前这念心是本具的;就像五祖大师为六祖讲《金刚经》时,六祖才真正地开悟,悟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悟到这个道理。
悟了以后才是真修;没有悟道,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修?悟了道,才真正进入修道位。但是,不要执着有能修、有所修,虽然是修,要「修无修修」;虽然是行六波罗蜜,要「行无行行」。早晚课诵还是照做,白天还是普度众生、建设道场、弘扬佛法,这都是修行,修了之后不执着有能修、所修。如果执着自己有多大的福报、功德,持戒是多么地严谨,别人都不如自己,这就是法有二相;不但有二相,而且还有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做到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言无言言、行无行行,这就是法无二相,是真正的大修行人,因为修了之后不执着有能修、所修。例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却说:「我没有说一句佛法。」这就是没有能修、没有所修;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佛说:「没有度一个众生。」始终是法无二相,不离开当念。当念是什么?定慧一如、内外一如的这念心。
所以悟了以后还要修、还要行、还要保任。如果不保任,所悟的只是理,悟到理但没有透过事上熏修,是站不住、站不长的;表面上好象悟了,可是境界一现前,却又作不了主。这念心要能作主,保持正念,定慧等持,这就是出世间法。《六祖坛经》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就在于此。从现在起,时时刻刻保持正见,就是出世,就是自悟修行。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还须在这念心上站得住、站得长。有人认为:悟到这念心,平常心就是道,不需要再修了。可是烦恼一现前,平常心却起不了作用,为什么?因为不是真正明白自悟、自修。悟了理之后,还要将所悟的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上,「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要站得住、站得长,一切不假外求,这就是修行。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总有个方便,但是也可以不假方便,就是一念到底,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什么意思呢?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一天、两天、三天、一百天,乃至于一年、十年、二十年,都是这念心,真正这么用功,就是如来住世。
悟,就是这样悟,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这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不二的这念心不能分开,这就是「自悟修行,不在于诤」。所有一切言说都是方便,还诤什么呢?没有悟到这个道理就难免有所诤,诤人我是非,诤高低上下,与迷惑的众生没有差别。凡事都要断胜负,要大家肯定自己,要分个人我、是非、高低,要争一口气,这都是众生境界。如果真正明白「自悟修行」,虽然在修,不执着修;希望道业有成,但是成功了也不起慢心,即使失败了也不烦恼,为什么?不执着有胜负。虽然没有胜负心,还是希望能成功,没有成功也不烦恼,失败了也不气馁,始终不离开这念心性。什么心性?定慧不二这念心,始终是「法无二相」,这就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一乘任运,任运是用,一乘是体,有体、有用,体不妨碍用,用不离开体。
…
《六祖坛经定慧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