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定慧品▪P3

  ..续本文上一页

  --------------------------------------------------------------------------------

  (五)

  

  

  众生只知道「用」而不了解「体」。师父告诉大众要一念不生,起心、动念都是妄念,执着这个道理,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因为不知道体当中还有作用。每个人悟的层次不同,有人悟到体,有人悟到用。过去的祖师大德眼一眨、手一举、脚一蹬,都能开悟。悟到什么?悟到心之用——原来这念心能有这个作用,就依据这个作用来返照能作用的心体。不了解的人就执着:祖师一眨眼、一挤眉就是道;我一眨眼、一挤眉,也是道。其实,这只是悟到用,并没有悟到体;这个用属于生灭法,只是祖师告诉我们的一个入处,目的是藉由用来返照能作用的体。什么是悟到体?例如,惠明当初想要夺取祖衣,六祖大师见惠明追上来,就把祖衣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蔽在树林里。惠明看到祖衣时很高兴,上前去拿却拿不动,这时才知道祖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得的,没有契悟佛心,拿到祖衣也没有用;祖衣是有德、有道的人才可以得,没有德、没有道的人,不能得祖衣。惠明悟了这个理以后,马上就说:「行者!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夺衣的。」于是六祖大师从林中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请求六祖为他说法,六祖大师问:「你求什么法?」惠明说:「我在五祖座下很久了,还不知道自己这念心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请大善知识为我指点。」六祖大师就告诉他:「这念心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心之体。也就是说,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在平时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可是现在不但不起恶念,善念也不能起,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起善念、不起恶念,当下不动的这念心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自己。所以六祖大师指示惠明从体上去认识自己,从一念不生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

  

  但是,根机不够成熟的人,可能又在这个地方产生执着,以为什么善法都不用修了,取空、落入断见。所以看佛经或听佛法,要明白有些道理是告诉我们从「体」来认识自己,有些是从「用」来认识自己。我们的眼睛能看,是谁在看?耳朵能听,是谁在听?都是这念心在「体」上所起的作用,这是从「用」来认识自己。已经认识了自己,知道是谁在起心动念,最后还要归到没有起心动念的这个地方,就是心之「体」,所以体不碍用。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这就是用;用了以后,世尊说他没有讲一句佛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是把起作用的这念心归还原点、回归心体。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内外一如就是定慧等持,这就是体。

  

  起善念、修善行,这是从体所起的作用。起了作用之后,如果执着修善法的功德,起善念的这个心又成了生灭,就离开了体。但是,如果只执着体,什么善法都不修,甚至于嫉妒、排斥别人起善念、修善法,说他们所修的属于生灭法,说他们不知道究竟修行的法门。所以,没有悟到这念心的人,说空他就执着空,成了断见;说有他就执着有,成了生灭。真正开悟的人,悟到定慧不二这念心,说空也对、说有也对,一切都是圆融无碍,一切都是自在,就如祖师大德所说:「挑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既然挑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那么诵经、持咒、修善当然也是神通妙用。

  

  

  

  --------------------------------------------------------------------------------

  (六)

  

  

  有的人因为不了解而产生偏见,认为只有打坐才能一念不生,做其他事都是障碍,这种想法就落一边了。打坐,是要回归到心体,在体上用功;平日诵经、持咒、修善、断恶、做种种法事,这是在用上实践,用了以后不执着这个用,这念心又归回原点。用不能离开体,离开体就成了生灭。从这个道理来契悟,于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都能圆融无碍,是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的佛法,否则就落入一边,始终是法执。所以,如果认为打坐才是在修禅,除了打坐,其他都不是修禅、不是修定,这个观念要修改。为什么?这只是从打坐上认识禅;认为体不动、口和心也不动就是禅。虽然是不动,可是却迷失了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要清楚、明白,要有定也要有慧,要在这念心上契悟定慧不二之理。打坐是这念心,走路也是这念心,穿衣吃饭、疴屎拉尿还是这念心,这念心哪里有二相呢?无二之相即是实相。实相当中没有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可是也不离开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才是真正的契悟,否则就执着一个静境,认为打坐才是定,走路、听经、修善都不是定,产生了法执。

  

  明白了定慧不二这念心,打坐是如此,走路也是如此,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还是如此,时时刻刻都是道,就不妨碍打坐,也不妨碍修善,动静闲忙都是修行。日常作务是在动中磨炼自心,打坐是在静中养成,是最好的助缘,使这念心在静中有定慧,在动中也有定慧,称之为「一行三昧」。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在树林里打坐,正巧维摩诘居士路过,就问:「舍利弗尊者,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在静坐。」「静坐,修什么功夫?」「我在修定。」这属于小乘行者所修的戒、定、慧。维摩诘就趁这个机会讲演大乘法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定慧法门。维摩诘对舍利弗说:「你认为打坐就是定,难道不打坐就不是定了吗?」舍利弗问:「如何才是真正的修定呢?」维摩诘回答:「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真正不动身口意,是名宴坐。」

  

  在三界中,什么才是真正最高的定?行住坐卧不动身口意就是最高的定,不动身口意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这念心就是定、就是慧,所以定慧是一个,不是两个,没有先后。定慧不是修出来的,是本具的;只要不打妄想就是定,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处处作主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这念心行住坐卧都存在,不是修来的,如果是修才能得到定慧,定慧就成了生灭,因为有得必有失。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检讨自己在日常生活上是不是总要争个胜负?总是在言语上争个高下?如果有争强好胜的心,就表示有我、法二执,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存在,就是迷惑的众生,没办法超凡入圣。

  

  想要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在心性上契悟,悟到不生不灭的心就入了圣位。悟到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就是圣,不是另外去找个圣。虽然悟到定慧不二这念心是圣,还要能时时刻刻保养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悟到这念心是见到初一的月亮,有了一线曙光;继续保养这念心,使这念心时时刻刻存在,就属于修道位,是真修行;一直保养到这念心行住坐卧、顺境逆境、动静闲忙都现前,十天、半月、一年、两年、十年,这念心都存在,就真正是如来住世了。所以,从开始悟到这念心,到最后成无上正等正觉,功夫完全现前了,还是这念心,没有两个心,古人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真正悟到这念心,时时刻刻寂照一如、定慧等持,哪还会有争胜负、争先后的念头。凡事总要争人我是非,总要讲个清楚明白,讲不清楚、不明白,就耿耿于怀,这是众生境界──「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始终是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存在,我执和法执存在,就是凡夫众生。想要超凡入圣,第一步要先破我执,然后破法执。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不但不能破我法二执,甚至徒增我法二执,继续增长执着,不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始终是颠倒众生、六道凡夫。

  

  

  --------------------------------------------------------------------------------

  (七)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为了使大众进一步了解定和慧的道理,再举最常见的灯光来譬喻定和慧;「犹如灯光」,定慧就像灯光。过去用的是油灯,油灯包含灯盏、灯罩,里面还要有油、灯草,才能构成灯,用火柴点燃灯心就能产生光,所以说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暗」,如果没有灯盏、没有油、没有灯草,就无法产生光,是一团黑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灯和光是一个,没有灯,光从何来?不能凭空生出光来,所以没有灯就没有光,光离不开灯,灯也离不开光。光能照破黑暗,就像智慧之光能照破贪、瞋、痴的作用一样。虽然光能照破黑暗,但是必须要依据灯才能产生光亮;虽然慧光可以照破愚痴、黑暗、无明,也必须要有定,所以灯譬喻定,有定才有慧,有慧才有定。

  

  同样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动,这就好比是灯,只有灯、没有光,也不能照破黑暗;如果这念心只是不动、只保持一念不生,就像一盏没有光的灯,不能照破黑暗,不能产生全体大用。所以,必须定慧等持,这念心如如不动就是定,除了如如不动还能清楚、明白,知道心的种种作用,这就是慧。有定无慧不能照破无明,不是诸佛心印;定慧不二这念心才是诸佛的心印。

  

  悟到这个道理,就是在理上开悟。理上开悟了,还要在事上磨炼,看看自己这念心是不是真正的不动。打坐的时候可以不动,六根对外面六尘时可能就会动了,所以古…

《六祖坛经定慧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祖坛经疑问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